落入俗套的泥沼——短評《好日子》
11月
29
2023
好日子(天照光創作體提供/攝影林筱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9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好日子》是個非常落入俗套的劇本。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編劇有效調動情節的精準起伏,像是即將出嫁的妹妹,在婚禮前一天揭露自己是看上未婚夫房間有獨立衛浴(用以對比現在的家庭景況),這理由本已膚淺地離奇,但在這個好日子又掀開未婚夫的同志身份,吐露「假結婚」的真相,再次打亂婚姻關係。繼續推動的是,這些事實更建構於她與姊姊都被父親性侵的事實,同步撕裂母親、姊姊不堪的婚姻與家庭關係。

這些情節在任何通俗劇中都不出奇,包含被父親性侵、意圖殺夫與殺父、未婚夫為男同志、與丈夫協議買春等,甚至也從俗套變成「老套」。於是,編劇更刻意將這些俗套成為俗套的翻轉程式,彼此顛覆與擊破,並掌握情節的層層推進,打造詭譎的家庭劇模本,甚至是「魔本」。情節、對話與人物關係都被關在殘破家庭的某個房間裡,看似持續進出,其實都不得其門而「出」——藉此隱喻家庭本身的狀況。

不過,編劇太過刻意調度與翻玩這些俗套,確實造成一定程度的疲乏;同時,為求通俗,這些情節大抵仍符合一般連續(通俗)劇所能之想像。另一方面,也顯現在演員張弛狀態的不自然,甚至流於相對表層的表演。

導演齊藤伸一或許意識到劇本對俗套的大量運用,故將整體場景打造地並不寫實,並透過聲響製造其他可能。導演將這個本就是日式房間的非典型空間裡的傢俱,全都覆蓋泡泡紙,明確地暗示「家—家庭」本身的狀態——可能需要被保護、防撞,也可能充滿一觸即破的泡泡。只是,這層暗喻變成明示的狀態後,卻也造成整體調性不統一。本以通俗話語來製造離奇情境的劇本,在導演手法裡反而堵住了寫實語言的發揮效果。

過度翻轉俗套的俗套、刻意打破寫實的隱喻空間,看似有意掙脫,卻反倒讓所有人落入俗套的泥沼裡——觀眾想掙脫,而創作者似乎深陷其中。

《好日子》

演出|天照光創作體
時間|2023/11/11 14:30
地點|臺南愛國婦人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