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該認識自己的孤獨《孤獨號》
10月
14
2020
孤獨號(翃舞製作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5次瀏覽
許瑋博(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生)

這次觀賞2020年在實驗劇場由鄭伊涵獨舞的《孤獨號》,本文討論鄭伊涵心中的「孤獨」是如何從得不到解答的水裡在重新面對自我後,又再次穩固駐足於海面上。整個作品描述鄭伊涵由「困」到「脫困」的歷程,也訴說如何在求助自我到無懼自我的過程。

舞作內容從接觸地板動作開始,並在地板上做為結尾,能清楚看見每個階段的鄭伊涵與深海(地板)的曖昧關係,有時撫媚且自溺於海浪拍打肌膚的狼狽,有時克服且接受挑戰於海浪拍打出一簇簇雪白浪花。燈光打在舞台中的鄭伊涵,是為了讓我們看見她,但鄭伊涵看見燈光則又是如何想像?是在波瀾壯闊的海面上看見燈塔指引她靠岸的希望,又或是孤身處在一碧萬頃的大海上一次次的發送求救訊號燈的閃爍。

我看見鄭伊涵在《孤獨號》裡讓觀眾了解每個階段的她是如何跟自己的孤獨和解,在身體與情緒上的鋪陳,每一刻都赤裸的講進心坎裡,在觀賞的同時,我也在與自己的「孤獨」對抗,墜落的自我、在漩渦裡出不去的自感,兩者感受皆在作品中感同身受。

演出正式開始,編舞及表演者鄭伊涵在不加修飾的情況下直接點破題目,獨自一人在海浪上漂流的肢體,一次次海浪拍打身軀正醞釀著情緒層層的累積,孤獨感像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卻在內心逐漸茁壯,其中音樂與燈光的搭配,使舞者獨自在舞台上更顯為孤獨,在旁人肉眼無法判斷的情況下,她用強顏歡笑的面具層層蓋上,作品中頓時會覺得連創作者本身都分不清哪一面才是屬於真正的自己,把觀眾帶到更多偽裝的面相中,沈穩與瘋癲、作聲與沈默的對比。

我認為鄭伊涵並不是在教我們去如何戰勝孤獨,而是如何認識孤獨而不挫敗,並且在過程中找到與孤獨的平衡點。孤獨感的根源來自於內心,在無形的心靈感受下沒有找到寄託而顯得失落,在現今社會中每個人都可能正在在面臨的一道難題。在演後座談中最值得反思的兩個題目,其中一題:「你原本就打算大部分在地板上嗎?」,她回答:「因為發現身體上的疼痛,所以去找另一種舒緩的方式與自己的身體共處,因此動作發想多半是從地板去找尋肢體與孤獨的意象連接」,而我認為人最基礎的動能本來就是來自於地板,隨著生長,我們有可能面對許多挑戰、疑問、限制、甚至是受傷,而忘記自己是如何從地板生長到能站立並且學會走路,所以不需要有這麼多的框架,反而去找回長大後陌生不熟悉的開始,就像作品中,理性的回頭看自己忘記關注到的自我內心。第二題則是:「是怎麼發現孤獨?」,鄭伊涵回答:「孤獨並不是嚴重的事情,也許只是一種察覺」,對於這段回應非常認同,整個作品並沒有要誇張地把負面情緒呈現出來,更多時候是由第三視角理性的去觀看,人不管走到哪個階段都有可能在面臨孤獨,但也許多數人是不敢觸碰,又或是不願面對,只是依賴安逸的環境,《孤獨號》讓我了解鄭伊涵如何與「孤獨」共存,不會因為有無旁人的陪伴而感到孤獨,節目單裡鄭伊涵寫自己曾經溺水,並且把溺水這件事放進創作的動機,不管是現實生活中發生,或是心境上的溺水也發生,察覺自己日常的瑣事,並且理性地放進舞作中。

關於鄭伊涵獨特的自我風格,以及成熟的肢體和情緒的掌握,讓她在作品中能流暢地說出故事,但這會不會同時也是一種慣性的表現形式?因為觀賞整個作品後,確實能讚嘆伊涵對於身體的使用,以及行緒的表達,但好像因為過於流暢,粗暴地要觀眾全盤接受訊息,反而看不見「認識」孤獨後的她有更不一樣的表現形式。

演後座談是讓我們更靠近鄭伊涵在創作上的動機,也感受創作者對作品是否能讓觀眾解讀到並且有效的帶領觀眾認識自我的孤獨相當的重視,也從此處便發現她對認識自我孤獨後的自己一點也不害臊,坦然地讓觀眾檢視她的傷疤,並且正面的回答每一個問題。

整個作品如同坐上一艘大型郵輪,帶我們走進創作者的孤獨之旅,最後就此演出提出一個問題。在五年前鄭伊涵創作了《三分之一人生》這個作品裡,當時她對自我未來的期許是未知而迷茫的,但經過五年後她創作了《孤獨號》,而在創作動機以及完成作品後,依然是在舞蹈藝術上感到孤獨,是否反映臺灣生態讓藝術家心有餘力不足,並在每個創作中不停挖苦自我來讓同溫層自我安慰。

《孤獨號》

演出|翃舞製作X鄭伊涵獨舞創作
時間|2020/09/18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孤獨號》這項作品,似乎不僅僅是個人時間軸上的刻劃,同時還是一次對自己生命的坦白,筆者透過文案上與平時個人社群上的觀察,首先主觀的感受是舞蹈在鄭依涵生命中的份量,如同時間在海底深處的沈澱,祇等待一日火山口的噴發。然而舞蹈是她的出口,還是她孤獨的盡頭?(簡麟懿)
10月
14
2020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