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孤獨?《孤獨號》
10月
14
2020
孤獨號(翃舞製作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1次瀏覽
簡麟懿(01舞蹈藝術總監)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蔣勳《孤獨六講》

今晚是翃舞製作首波的獨舞計畫演出,而鮮以創作者自居的舞者鄭伊涵,除了表演者的身分,同時也統籌了音樂、編排等發想,在她的而立之年提出《孤獨號》這項作品,似乎不僅僅是個人時間軸上的刻劃,同時還是一次對自己生命的坦白,筆者透過文案上與平時個人社群上的觀察,首先主觀的感受是舞蹈在她生命中的份量,如同時間在海底深處的沈澱,祇等待一日火山口的噴發。然而舞蹈是她的出口,還是她孤獨的盡頭?

論語・子夏曰:「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演變到如今,成了「演而優則導。」鄭伊涵從登台以來,一直都是優秀的表演者,憑藉敏銳的天賦善於解剖編舞者的想法並且呈現,因此從身體的表現層次上,她可以說是無可挑剔,譬如一開始她成大字型之姿躺在地板上方,顱骨與腳跟為施力支點,以反重力的方式滾動脊椎,二十四節脊椎骨的穩定變化,鄭伊涵柔軟而強韌的肌力似乎為身體動能提供了強大的緩衝。

借力使力,尋找自然的動力來源,是「後現代舞」中「放鬆技巧」*時常會練習的一道課題,而後其間接地影響下一個世代的舞蹈創作,使得力與美不再是舞蹈表演的唯一形容詞,極簡、純粹的能量釋放,開始在舞者的身體與創作者的編排思維中生根發芽;在上述的開場後,鄭伊涵作品的前半段幾乎與《孤獨號》的「號」之一字相當密切,以身體連結船之載體,在人生的大風大浪中飄流,故此她運用了許多低重心的動作來進行位移,雖然低重心的動作在許多作品中可以常見,但在《孤獨號》裡頭幾乎是身體的發展主軸,透過不同關節展開的曲線,海洋的波形與音樂的旋律線不時沉入實驗劇場的地板之中,作品中燈光也嘗試要營造海景與人生劇場的場景切換,但由於是獨舞的緣故,說實話燈光的設計感有時過度強化了鄭伊涵的表演內容,否則依編舞的脈絡來看,前半段的身體精練程度可以不需要再多一些的烘托。

鄭伊涵說希望觀眾在這次的獨舞作品中看見她的另一面,也就是動作以外的鄭伊涵,但很可惜的是,觀眾或許仍要聚焦在她的身體能力之上,不論是各種不思議的身體角度轉折,又或者是她在音樂的空白處中用身體發出的巨大聲響,生命痛楚之風在不知不覺間揚起了孤獨號的旗幡。在後半段將要收尾前的十分鐘,是2019年鄭伊涵發展十五分鐘獨舞作品「困」的選粹,在這裡她變換了無數次的表情,與日本推理小說家江戶川亂步筆下的「怪人二十面向」雷同,不同的是除了沒有事前的預告,鄭伊涵她用表情來偽裝出來的易容,並不是要用來融入特定的角色當中,反而是與當下情境的抗議與拉扯。

如果說《孤獨號》是鄭伊涵三十年歲月以來的生命反省,那這樣悲傷的潛意識銘刻在她的創作當中,不禁也要讓人反省,在每十年就會有一遭波動的舞蹈生態當中,當代舞蹈的創作對於藝術家來說,究竟是什麼?每一首汗水淋漓的藝術創作若馬賽克成一面彩繪玻璃,它反應出來的社會真實,會不會有其中一個角度對應了社會學家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提出的「在一起孤獨」,也就是受到科技影響的群眾心理。若有,創作是藝術家窮極一生的盡頭或是出口,則值得探討,若否,藝術所預見的情感另一面要如何咀嚼,則期待藝術家們可以提出更明示的建議。回到筆者開頭引用的《孤獨六講》:「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鄭伊涵將其作品形容成一艘船,邀請觀眾一同乘載觀看,那這艘船會把我們載到哪裡,在那裡等待我們的,會不會是另外一艘更大的孤獨郵輪?

註釋

1、放鬆技巧(Release technique)在後現代舞蹈先驅的作品中,有大量且系統性的整理與發展,同時也受到治療性運動、瑜珈與「武術」等影響,因此在其後續的舞蹈發展中,放鬆技巧所著重的呼吸以及肌肉能量的釋放,被當代舞蹈家所廣泛地運用。由於當年中譯的文字限制,筆者更傾向於用「釋放技巧」來介紹。

《孤獨號》

演出|翃舞製作X鄭伊涵獨舞創作
時間|2020/09/18 19:45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次觀賞2020年在實驗劇場由鄭伊涵獨舞的《孤獨號》,本文討論鄭伊涵心中的「孤獨」是如何從得不到解答的水裡在重新面對自我後,又再次穩固駐足於海面上。整個作品描述鄭伊涵由「困」到「脫困」的歷程,也訴說如何在求助自我到無懼自我的過程。(許瑋博)
10月
14
2020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