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孤獨?《孤獨號》
10月
14
2020
孤獨號(翃舞製作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0次瀏覽
簡麟懿(01舞蹈藝術總監)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蔣勳《孤獨六講》

今晚是翃舞製作首波的獨舞計畫演出,而鮮以創作者自居的舞者鄭伊涵,除了表演者的身分,同時也統籌了音樂、編排等發想,在她的而立之年提出《孤獨號》這項作品,似乎不僅僅是個人時間軸上的刻劃,同時還是一次對自己生命的坦白,筆者透過文案上與平時個人社群上的觀察,首先主觀的感受是舞蹈在她生命中的份量,如同時間在海底深處的沈澱,祇等待一日火山口的噴發。然而舞蹈是她的出口,還是她孤獨的盡頭?

論語・子夏曰:「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演變到如今,成了「演而優則導。」鄭伊涵從登台以來,一直都是優秀的表演者,憑藉敏銳的天賦善於解剖編舞者的想法並且呈現,因此從身體的表現層次上,她可以說是無可挑剔,譬如一開始她成大字型之姿躺在地板上方,顱骨與腳跟為施力支點,以反重力的方式滾動脊椎,二十四節脊椎骨的穩定變化,鄭伊涵柔軟而強韌的肌力似乎為身體動能提供了強大的緩衝。

借力使力,尋找自然的動力來源,是「後現代舞」中「放鬆技巧」*時常會練習的一道課題,而後其間接地影響下一個世代的舞蹈創作,使得力與美不再是舞蹈表演的唯一形容詞,極簡、純粹的能量釋放,開始在舞者的身體與創作者的編排思維中生根發芽;在上述的開場後,鄭伊涵作品的前半段幾乎與《孤獨號》的「號」之一字相當密切,以身體連結船之載體,在人生的大風大浪中飄流,故此她運用了許多低重心的動作來進行位移,雖然低重心的動作在許多作品中可以常見,但在《孤獨號》裡頭幾乎是身體的發展主軸,透過不同關節展開的曲線,海洋的波形與音樂的旋律線不時沉入實驗劇場的地板之中,作品中燈光也嘗試要營造海景與人生劇場的場景切換,但由於是獨舞的緣故,說實話燈光的設計感有時過度強化了鄭伊涵的表演內容,否則依編舞的脈絡來看,前半段的身體精練程度可以不需要再多一些的烘托。

鄭伊涵說希望觀眾在這次的獨舞作品中看見她的另一面,也就是動作以外的鄭伊涵,但很可惜的是,觀眾或許仍要聚焦在她的身體能力之上,不論是各種不思議的身體角度轉折,又或者是她在音樂的空白處中用身體發出的巨大聲響,生命痛楚之風在不知不覺間揚起了孤獨號的旗幡。在後半段將要收尾前的十分鐘,是2019年鄭伊涵發展十五分鐘獨舞作品「困」的選粹,在這裡她變換了無數次的表情,與日本推理小說家江戶川亂步筆下的「怪人二十面向」雷同,不同的是除了沒有事前的預告,鄭伊涵她用表情來偽裝出來的易容,並不是要用來融入特定的角色當中,反而是與當下情境的抗議與拉扯。

如果說《孤獨號》是鄭伊涵三十年歲月以來的生命反省,那這樣悲傷的潛意識銘刻在她的創作當中,不禁也要讓人反省,在每十年就會有一遭波動的舞蹈生態當中,當代舞蹈的創作對於藝術家來說,究竟是什麼?每一首汗水淋漓的藝術創作若馬賽克成一面彩繪玻璃,它反應出來的社會真實,會不會有其中一個角度對應了社會學家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提出的「在一起孤獨」,也就是受到科技影響的群眾心理。若有,創作是藝術家窮極一生的盡頭或是出口,則值得探討,若否,藝術所預見的情感另一面要如何咀嚼,則期待藝術家們可以提出更明示的建議。回到筆者開頭引用的《孤獨六講》:「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鄭伊涵將其作品形容成一艘船,邀請觀眾一同乘載觀看,那這艘船會把我們載到哪裡,在那裡等待我們的,會不會是另外一艘更大的孤獨郵輪?

註釋

1、放鬆技巧(Release technique)在後現代舞蹈先驅的作品中,有大量且系統性的整理與發展,同時也受到治療性運動、瑜珈與「武術」等影響,因此在其後續的舞蹈發展中,放鬆技巧所著重的呼吸以及肌肉能量的釋放,被當代舞蹈家所廣泛地運用。由於當年中譯的文字限制,筆者更傾向於用「釋放技巧」來介紹。

《孤獨號》

演出|翃舞製作X鄭伊涵獨舞創作
時間|2020/09/18 19:45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次觀賞2020年在實驗劇場由鄭伊涵獨舞的《孤獨號》,本文討論鄭伊涵心中的「孤獨」是如何從得不到解答的水裡在重新面對自我後,又再次穩固駐足於海面上。整個作品描述鄭伊涵由「困」到「脫困」的歷程,也訴說如何在求助自我到無懼自我的過程。(許瑋博)
10月
14
2020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