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盡古今伶人百轉心事《伶》
12月
03
2013
伶(靈龍舞蹈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7次瀏覽
王婉容(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系主任)

鑼鼓聲起,水袖拋擲,不同角色粉墨登場,扮盡生旦淨末丑,古今伶人心事知多少?又有誰知曉?誰明瞭?靈龍舞蹈團的2013年度創作展《伶》,試圖以細膩婉轉的舞步,來探索伶人百轉千迴的內心世界,由黃麗華老師領銜主編,並由四位新銳編舞家聯合創作,成為一整晚風格各異,主題連綿貫串的舞碼匯演,讓觀眾透過迷人舞蹈的牽引,體會舞台上下酸甜苦辣的人生況味,舞作中豐富多樣的舞蹈語彙揉合古今,既傳統又創新,在舞蹈的意境和意義上,也融合了現代社會的省思和想法,讓人對伶人的生活和內在世界,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悟,同時也反思觀照著自己的人生與生活,令人回味無窮。

在黃麗華編作的〈變臉〉舞碼中,伶人們從觀眾席中緩緩舞動,輕柔地伏仰迴旋,戴上面具,彷彿幻化成個個不同的角色,也彷彿是隱喻觀眾隨這伶人的扮演,體會不同角色的人生故事。接著眾家舞者又與台上著黑衣畫花臉的角色一起共舞,畫花臉的傳統戲曲角色不斷以特異的變臉技法,幻化成不同的臉譜,象徵著她出入著不同的角色和心情,威風卻孤單的伶人,引人無限的嚮往和幽思。

李宏夫所編的〈回首.銅雀台〉,以水袖舞融合現代舞的群舞,彷彿訴說著女伶們不斷必須表演的宿命,在眾家舞者水袖漫天飛舞,不斷迴旋的舞蹈動作中,彷彿看見伶人們不能跳脫既定的戲碼,只能不斷地燃燒和綻放自己的生命的淒美命運,而舞者之間緊密袖袖相連的關係,又暗示著台上角色們的特殊親密關係,伶人們同台同命,為戲碼舞碼所緊緊纏縛,既美麗又淒婉,如同水袖的在空中拋擲翻轉,纏繞迂迴,舞有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

接著是十分安靜凝練的獨舞和雙人舞的〈胭脂燙〉,由蔡馨瑩老師編舞,純粹而孤寂的舞蹈動作,彷彿傳達著伶人孤獨面對自我,以及臺上的角色和生命情境,安靜而絕對地面對自我,面對角色,一方面不斷探尋和挖掘自己的內在,一方面不斷追索與其他角色的關係和詮釋,以及與所創作的角色的關係。透過深沈凝練的單人動作和雙人緊密的互動動作,觀眾充分感受到那份伶人面對自己的藝術創作時所特有的安靜和力量,令人動容。

柯志輝的〈偽粧〉則用靈動鮮活的現代舞甚至是街舞的手法,來表現時下年輕人在生活中偽裝自己,反而只能在台上展示真正的自我的有趣現象和心態,讓場中年輕的觀眾特別能找到共鳴的心情和感受。有一位觀眾在舞後座談中提及他彷彿看到了愛漂亮的自己而感到慚愧,更想要放掉偽裝,才更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戲臺下的人生〉由張雅婷老師編作,展現出所有人小時看野臺戲的共同回憶,透過歌仔戲彾人的後台扮裝和粉墨登場邊唱邊演的臺步唱腔,勾起了臺下所有人的兒時看野臺歌仔戲的歡樂與癡迷的回憶,還有戲迷們風靡心愛演員時追著他們跑、他們繞的開心瘋狂情景,也由輕鬆又有活力的花衣舞者群舞來展現無遺,是一種臺上臺下打成一片,溫暖又昏黃,愉快又美麗的回憶。

尾聲中所有的伶人又走向觀眾,或在臺上俯仰跌宕,或在臺下輕柔撩撥,戲中角色粉墨登場,出將入相,彷彿沒有下戲的時候,為演出鞠躬盡瘁,無怨無悔。看到戲臺旁戲迷貼出的大紅賞金紅紙,令人莞爾,而伶人台下辛勤苦練技藝的苦心孤詣,也透過臺上女童辛勤的練習基本舞功,和觀眾分享,讓觀眾看了對伶人油然升起敬意和無限的憐惜,更加珍惜當下所看到的表演,敬重站在臺上的表演者,也更加感謝他們的付出。

整晚的舞作扣緊伶人的諸般心事與心情,以新鮮又傳統的舞蹈動作,帶給我們對表演藝術工作者一些不一樣的感動和思考,是能夠感動人心、發人深省的舞蹈!舞者們不僅舞藝超群,既能傳統又能現代,最難得可貴的是他們除了團體默契好,還兼有自己的舞動個性和風格,能讓動作散發出自己的魅力,也很自在,靈龍舞蹈團的編舞和舞者在未來,在在都令人充滿期待!

《伶》

演出|靈龍舞蹈團
時間|2013/11/0919: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