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剝削的苦痛/無感——2022臺北藝穗節《修鎖》
9月
19
2022
修鎖(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2次瀏覽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人們太容易拋棄自己的物品,卻輕易遺忘它們的價值。越繁華的都市,就會出現越多廢物,城市的人們輕易湧現追尋新鮮感的心理,在商品的華麗的包裝下,購買和替換成了必然的動作,結果,垃圾隨處在不同的角落,但它們未必一無是處,只是城市容不下它們的生存空間。

——姜麗明,〈徘徊在旺角黑夜的鬼魂〉【1】


隔離島劇團(簡稱:隔離島)從去年參與了2021年北投小戲節,並演出《閉目入神》開啟他們在台灣的劇場之途。這是在台灣難得見到的,由留台港人創作者聚集而成,以粵語進行演出的表演藝術團體,且其展演內容多以香港城市為藍本。

今年5月在萬座曉劇場首演劉紹基在台北文學獎得獎之作《半生瓜》,該作品直切討論著當代社會現實的窘迫與困境,深刻地表現在一隅之地奮力掙扎的小人物。緊接著劇團在2022年臺北藝穗節搬演姜麗明獲台大文學獎首獎作品《修鎖》,該作品不只是闡述在香港租屋人的家庭敘事,而且意圖將其放置於城市脈絡框架和香港人在回歸之後的歷史經驗,來理解被鑲嵌於文本中的人物情感與動機。


修鎖(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香港青年作家的城市書寫

與中國離異已有百餘年的香港,在1997年正式回返。儘管帝國的殖民帶來的現代性魅影使香港從中國小小南方漁村搖身一躍,成為鼎鼎有名的亞洲四小龍、東方之珠,卻為此地留下巨大的後殖民債務——猖獗、造就城市亂象的資本主義及文化階序。當繁榮的香港重回亞際、回返中國,社會背後存在著嚴重貧富差距問題,貧窮導致的困窘加劇惡化。

許多香港後九七年青年作家對城市空間的書寫轉向於架空、虛構與想像的地景重塑,以文字意象形塑陌生與變幻的「他城」寓言,帶領讀者逃逸現實「我城」的畸形及不堪。如陳志華《失蹤的象》(2008),可洛(梁偉洛)《鯨魚之城》(2009)和《幻城》(2018)等。

來台就讀研究所的劇作家姜麗明,自從2014年反新界東北撥款示威及雨傘運動後,開始針對城市命題書寫同名短篇小說《修鎖》。其作並不像本劇《修鎖》寫實色彩,而是偏重於刻畫主人翁對惡劣的蝸居所產生的體感,並透過對未來徬徨與絕望的描述,一一拆解人物細微的情感經驗,勾勒出其潛意識裡的恐懼。尤其鎖壞了,等於是沒有自主空間的可能,私領域可能無止境地遭受到他者的侵犯。直到2019年發生反修例運動之際,姜麗明便再思香港人在龐大的國族敘事當中無法擁有(政治生存)主導權,主體性受到威脅所延伸的妨礙及焦慮。


修鎖(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梁繼平說過:「真正連結香港人嘅,在語言、價值之外,係痛苦。」韓麗珠也曾道:「記住所有受苦的人,注視那些層出不窮的痛苦形式。」我們不禁想問,那種感到痛苦的根源從何而來,為何形塑了香港人某種共同體?


鎖壞了,自主空間也沒了

《修鎖》談的貧窮定義,不單單只是活在底層或貧民窟的低收戶,甚至是活在老舊頹圯的公寓(或被戲稱為「籠屋」)裡的那些薪資奴隸(wage slave)和籠民。一對新遷入的情侶、一個無業遊民的瘋子、一對新來港定居的母子,在門鎖銹壞且毫無隔音的狹小空間,可居之地受到不定時的踐踏與威脅,更毫無隱私與自主可言,構成危脆且令人不安的躁動情緒,在《修鎖》背後的確潛藏令人深刻的政治隱喻和九七回歸之後的情感結構。

情侶阿遠與小琪,兩人皆是從不和諧的原生家庭逃逸,尤其是阿遠在職場上幾乎是找不到認同感,甚至自身性格與科層制的職場相互抵觸,等於是苟且偷生地活著,軟弱茫然地依存在社會的暗處。當阿遠聽著新聞轉播,發現自己在示威現場的學生正遭受防暴警力拘捕與驅趕。身為人師,卻連他最想保護的學生都受到國家機器的侵害,導致阿遠幾乎成為無國可認、無地可依、無業可從的窩囊廢。

原本在修鎖過程中一直處於警惕狀態、對抗思維的阿遠,最終被襲來的罪惡感和無力感吞噬,放棄一切掙扎的可能,讓痛苦隨意地侵襲自身向墮落,或者盡力使身體無感、癱瘓化。就像另一位瘋癲的房客拿著老鼠藥欲除掉令人煩躁的流浪狗,以最暴力的方式將否定和牴觸自己與社會的聲音一一剷除,乾淨到一切透明與清晰,斷絕任何的雜音與警訊,變相地讓抗議、刺耳之聲走向終結。


修鎖(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沒有鎖,讓所有隱私變得一目了然,甚至遭外人侵入與擺弄。劇走到尾聲,鎖不但沒有修好,門孔還破得更大。阿海拿起鐵鍊一圈一圈地拴住破洞,讓之前被阿遠戲謔為「擁有無敵山墳海景的海景套房」更像一座鐵牢,自願委身為囚中人,被他人施暴、被自我剝削,那一絲感到救贖的光線也隨著劇終消逝於屋處當中。

創作者的悲觀描繪致使作品走向毫無未來、不可逆轉的想像,為何放棄是主人翁的唯一選擇?社運的挫敗是否使這群年輕香港創作者形成創傷,使作品只停滯於負面情感的宣洩,沒有進展、期望的可能?或許,他們無意想在這次提出任何抗爭與辯論,而是好好記住現在的傷痛,追根究底,並在當下(台灣)尋求另一種被展現的可能。

註解:

1、姜麗明:〈徘徊在旺角黑夜的鬼魂〉,《虛詞》(2018年6月25日)。網址:https://p-articles.com/works/81.html

《修鎖》

演出|隔離島劇團
時間|2022/08/25 20:30
地點|舊峸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海島演劇推出「人權遊台灣計畫」,透過演出人權議題戲劇,將被過去政府刻意壓制的話題、人們漸漸淡忘的過往,用戲齣紀錄。《開在壁上的花》主要圍繞在當時政治受難者簡國賢、林秋祥、楊國宇及其家屬們。開場透過重現簡國賢編導的舞台劇《壁》⋯⋯
9月
25
2023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推出韋伯的《魔彈射手》,作為年度歌劇製作,選擇演出這部作品,其實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本文將試著從本次的《魔彈射手》的演出狀況與觀後心得,綜合思考歌劇製作的困難、與其在臺灣的運作複雜性。
9月
22
2023
由台灣C MUSICAL製作團隊與韓國拼死奔跑劇團所製作的《伊底帕斯》,選擇了一個不容易處理的文本,以一種相當冒險的方式來呈現,或許也呼應了伊底帕斯這個文本其中一個重點,也是主創團隊所挑中呈現的關鍵字「選擇」。
9月
19
2023
今年於新北市音樂劇節登場的音樂劇《沒有臉的娃娃》,這齣戲最先開始的設定為兒童音樂劇,並且是小劇場演出,但作品文本所探討的,包括家庭成員情感互動、群體所要共同面對的難關,還有生死病痛、人是否真的能選擇命運等議題。
9月
14
2023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
9月
11
2023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
9月
07
2023
在臺灣的售票系統,音樂劇仍被歸類為「戲劇」類演出,但每次演出完,也不乏在黑特版上看見網友對於臺灣音樂劇演員唱功的批評(當然對歌劇演員拙劣演技的批評也不在話下),音樂劇在韓國,同樣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飆升式地成長,但從台上大大小小演員所呈現的,卻能透過演員的功底來彌平音樂與戲劇到底孰為重的難題。
9月
05
2023
《秘密行動》從序幕開始,然後是第九、八、七⋯⋯二、一場,幕的順序為倒敘,共十場。劇本的核心圍繞在砂石車衝撞總統府的社會事件,卻沒有衝撞場面,也沒有任何戲劇性衝突。 六個角色各自叨念,私密而封閉、瑣碎而焦慮的喃喃自語。
9月
05
2023
導演李銘宸偕風格涉的作品,一直隱隱然有近似的驅力,但相對小說家沉思歷史時間之墟,李銘宸的荒墟自《超級市場 Supermarket》(2022)起,更呈顯為一幅商品人為造物超載堆砌的圖景。2023年由其構想、編導,六位表演者共同創作的《百葉》,延續視覺性的隱喻⋯⋯
9月
0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