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剝削的苦痛/無感——2022臺北藝穗節《修鎖》
9月
19
2022
修鎖(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55次瀏覽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人們太容易拋棄自己的物品,卻輕易遺忘它們的價值。越繁華的都市,就會出現越多廢物,城市的人們輕易湧現追尋新鮮感的心理,在商品的華麗的包裝下,購買和替換成了必然的動作,結果,垃圾隨處在不同的角落,但它們未必一無是處,只是城市容不下它們的生存空間。

——姜麗明,〈徘徊在旺角黑夜的鬼魂〉【1】


隔離島劇團(簡稱:隔離島)從去年參與了2021年北投小戲節,並演出《閉目入神》開啟他們在台灣的劇場之途。這是在台灣難得見到的,由留台港人創作者聚集而成,以粵語進行演出的表演藝術團體,且其展演內容多以香港城市為藍本。

今年5月在萬座曉劇場首演劉紹基在台北文學獎得獎之作《半生瓜》,該作品直切討論著當代社會現實的窘迫與困境,深刻地表現在一隅之地奮力掙扎的小人物。緊接著劇團在2022年臺北藝穗節搬演姜麗明獲台大文學獎首獎作品《修鎖》,該作品不只是闡述在香港租屋人的家庭敘事,而且意圖將其放置於城市脈絡框架和香港人在回歸之後的歷史經驗,來理解被鑲嵌於文本中的人物情感與動機。


修鎖(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香港青年作家的城市書寫

與中國離異已有百餘年的香港,在1997年正式回返。儘管帝國的殖民帶來的現代性魅影使香港從中國小小南方漁村搖身一躍,成為鼎鼎有名的亞洲四小龍、東方之珠,卻為此地留下巨大的後殖民債務——猖獗、造就城市亂象的資本主義及文化階序。當繁榮的香港重回亞際、回返中國,社會背後存在著嚴重貧富差距問題,貧窮導致的困窘加劇惡化。

許多香港後九七年青年作家對城市空間的書寫轉向於架空、虛構與想像的地景重塑,以文字意象形塑陌生與變幻的「他城」寓言,帶領讀者逃逸現實「我城」的畸形及不堪。如陳志華《失蹤的象》(2008),可洛(梁偉洛)《鯨魚之城》(2009)和《幻城》(2018)等。

來台就讀研究所的劇作家姜麗明,自從2014年反新界東北撥款示威及雨傘運動後,開始針對城市命題書寫同名短篇小說《修鎖》。其作並不像本劇《修鎖》寫實色彩,而是偏重於刻畫主人翁對惡劣的蝸居所產生的體感,並透過對未來徬徨與絕望的描述,一一拆解人物細微的情感經驗,勾勒出其潛意識裡的恐懼。尤其鎖壞了,等於是沒有自主空間的可能,私領域可能無止境地遭受到他者的侵犯。直到2019年發生反修例運動之際,姜麗明便再思香港人在龐大的國族敘事當中無法擁有(政治生存)主導權,主體性受到威脅所延伸的妨礙及焦慮。


修鎖(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梁繼平說過:「真正連結香港人嘅,在語言、價值之外,係痛苦。」韓麗珠也曾道:「記住所有受苦的人,注視那些層出不窮的痛苦形式。」我們不禁想問,那種感到痛苦的根源從何而來,為何形塑了香港人某種共同體?


鎖壞了,自主空間也沒了

《修鎖》談的貧窮定義,不單單只是活在底層或貧民窟的低收戶,甚至是活在老舊頹圯的公寓(或被戲稱為「籠屋」)裡的那些薪資奴隸(wage slave)和籠民。一對新遷入的情侶、一個無業遊民的瘋子、一對新來港定居的母子,在門鎖銹壞且毫無隔音的狹小空間,可居之地受到不定時的踐踏與威脅,更毫無隱私與自主可言,構成危脆且令人不安的躁動情緒,在《修鎖》背後的確潛藏令人深刻的政治隱喻和九七回歸之後的情感結構。

情侶阿遠與小琪,兩人皆是從不和諧的原生家庭逃逸,尤其是阿遠在職場上幾乎是找不到認同感,甚至自身性格與科層制的職場相互抵觸,等於是苟且偷生地活著,軟弱茫然地依存在社會的暗處。當阿遠聽著新聞轉播,發現自己在示威現場的學生正遭受防暴警力拘捕與驅趕。身為人師,卻連他最想保護的學生都受到國家機器的侵害,導致阿遠幾乎成為無國可認、無地可依、無業可從的窩囊廢。

原本在修鎖過程中一直處於警惕狀態、對抗思維的阿遠,最終被襲來的罪惡感和無力感吞噬,放棄一切掙扎的可能,讓痛苦隨意地侵襲自身向墮落,或者盡力使身體無感、癱瘓化。就像另一位瘋癲的房客拿著老鼠藥欲除掉令人煩躁的流浪狗,以最暴力的方式將否定和牴觸自己與社會的聲音一一剷除,乾淨到一切透明與清晰,斷絕任何的雜音與警訊,變相地讓抗議、刺耳之聲走向終結。


修鎖(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沒有鎖,讓所有隱私變得一目了然,甚至遭外人侵入與擺弄。劇走到尾聲,鎖不但沒有修好,門孔還破得更大。阿海拿起鐵鍊一圈一圈地拴住破洞,讓之前被阿遠戲謔為「擁有無敵山墳海景的海景套房」更像一座鐵牢,自願委身為囚中人,被他人施暴、被自我剝削,那一絲感到救贖的光線也隨著劇終消逝於屋處當中。

創作者的悲觀描繪致使作品走向毫無未來、不可逆轉的想像,為何放棄是主人翁的唯一選擇?社運的挫敗是否使這群年輕香港創作者形成創傷,使作品只停滯於負面情感的宣洩,沒有進展、期望的可能?或許,他們無意想在這次提出任何抗爭與辯論,而是好好記住現在的傷痛,追根究底,並在當下(台灣)尋求另一種被展現的可能。

註解:

1、姜麗明:〈徘徊在旺角黑夜的鬼魂〉,《虛詞》(2018年6月25日)。網址:https://p-articles.com/works/81.html

《修鎖》

演出|隔離島劇團
時間|2022/08/25 20:30
地點|舊峸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