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眾所皆知的現代舞團雲門舞集,並不侷限於台灣,在世界上也是頗有知名度。不可否認的,亦可稱為亞洲現代舞團的先驅。在台灣眾多現代舞團當中,雲門舞集為何能擁有如此多贊同的觀眾,並且登上亞洲最具代表的現代舞團呢?筆者身為一位外國人來到台灣,如果為了瞭解台灣的文化精神,就必須觀賞過雲門的作品。
雲門舞集於1973年由林懷民所創立,是華人世界最早的現代舞團。之後,以古典文學、社會現象、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背景等等,做為舞團表演與創作的泉源。此次筆者觀賞的《九歌》,是以屈原的詩歌為題材。林懷民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本,融入了許多台灣、亞洲及西洋的舞蹈元素,成為跨文化的作品。至於雲門舞集的作品,不單純是技術面與作品深奧的意涵,在各個層面皆有著極高的評價。
筆者自幼在日本文化的環境中成長,以此為一個角度與個人觀點,以《九歌》這部作品當中所蘊含的日本文化元素,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整個作品的構成是從迎神開始,表現出莊嚴的送魂與祭典儀式。舞台前的蓮花池,出現了各方神祇,並以蓮花池中的水洗淨自我的心靈,這樣一位舞者的動作,在儀式的開始之時,從空間傳達出一種神祕的氛圍。另外,在莊嚴的舞台上,彷彿觀眾們也融入了儀式當中,有種強烈的臨場感。
於第一幕登場的「迎神」儀式,因為同樣源自古代中國,日本也有相似的儀式。從佛教傳到日本開始,日本文化當中的「盆踊」,是為了迎接與慰藉神靈。從日本的室町時代開始,為了娛樂民眾而開始發展成的舞蹈表演,所謂的「圓舞式舞蹈」發展到現今,轉變成在「御盆節」的時候,會在日本各地被演出。相同的,九歌的迎神儀式,或許是傳統藝術發展當中,由儀式演變成舞蹈表演的一種方式。然而林懷民或許就是以這思考模式,編出如此動人的舞蹈演出。
在「湘夫人」當中,以純粹的木架當作原始的神轎出場,並戴著白色面具。這樣的面具在日本「能劇」當中,是不可或缺的道具。神乘坐在神轎上的形式,於日本各地的神社祭典時,神轎也會像這樣,被扛著巡遶週邊地域的民俗祭典儀式。例如:日本三大祭典之一的京都「祇園祭」,亦能見到類似的儀式。
「雲中君」從開始的時候,被使用的音樂正是日本的「雅樂」。雅樂原本是日本的宮廷音樂,另外在祭祀、過年時候在神社也是經常被演奏的傳統音樂。例如:大阪的四天王寺一年一度的「聖靈會」,就會有雅樂演出。
「國殤」和「禮魂」從生與死的現場,突如其來的陷入一片沉靜,緊接著是放水燈的儀式開始著。這在日本「御盆節」結束的時候,為了送走祖先靈魂的一種儀式「燈籠流」或「精靈流」,是極為相似的一種儀式。
雖然到了現今,要接觸這些傳統儀式的機會變得比較少,但在《九歌》當中,筆者身為日本人,能重新認識這些存在我們身旁的傳統儀式元素。跨越台灣和日本的文化,透過祭神的儀式,以既陌生又相似的文化,意圖表現出的意境,感覺到濃厚的熟識感。台灣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不僅僅是台灣人或是日本人,各式各樣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作品之中,筆者觀賞《九歌》之後,粗淺的能領略到所謂的「台灣精神」。
《九歌》
演出|雲門舞集
時間|2012/09/13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