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旖想──2019台北打擊樂團爵士音樂會「冬之旅」
1月
17
2020
冬之旅(台北打擊樂團提供/攝影梁瀚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1次瀏覽

陳姵霖(專案評論人)


台北打擊樂團於1986年創立至今三十三年,因2018年爵士音樂會「窗外的巴黎」頗受各界好評,故2019年再度推出全新的爵士音樂會「冬之旅」。這場以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名曲《冬之旅》為意象的音樂會,創作手法延續「窗外的巴黎」,改編現有作品(擷取原曲的主題動機或片段旋律),並賦予新面貌(加入爵士風格),且編制特殊,其多以打擊樂器呈現,使樂曲不再是觀眾所認知的原曲,反而帶了新鮮感,令人好奇。故,筆者挑選以下三首曲目──《未完成交響曲》、《舒曼主題變奏曲》與《冬之旅》──進行論述。

第一首《未完成交響曲》原為舒伯特的樂曲,經台北打擊樂團重新編寫,演出樂器以木琴、鐵琴、綜合鼓為主。在原交響樂的表現上,音樂相當澎湃激昂,但改編後,整首樂曲顯得夢幻。演奏者時而共同擊出強烈的節奏,時而用節奏帶動對話,或以旋律相互呼應,在打擊樂器豐富的聲響下,旋律悠揚且富音樂性,讓人發現原來擊樂也可給人溫暖又輕鬆的氣氛,此場音樂會便在歡樂又溫暖的樂聲下拉開序幕。

演奏家許芯改編克拉拉(Clara Schumann)獻給丈夫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的樂曲《舒曼主題變奏曲》,樂曲共七段變奏,變奏手法簡單,每個變化都圍繞著主題;台北打擊樂團則維持變奏的概念,將原曲固有的主幹旋律升C-B-A-升G-A埋藏在樂曲間,在許芯的改編下,利用鐵琴低沉的獨奏營造深邃迷濛的氣氛,中間樂段在兩台木琴輪奏下,快速音群流暢且優美;而在爵士鼓加入鼓動的節奏後,將樂曲氛圍帶至高點。同時,三位演奏者利用主題動機即興,在一來一往的搭配間,無論是點狀的鼓擊,或是線狀的旋律皆完美鑲嵌其中,使整首樂曲煥然一新,並讓觀眾耳目一新。

作為首演曲目,亦是本場音樂會主題曲的《冬之旅》,來自德國詩人威廉‧穆勒(Johann Ludwig Wilhelm Müller)的詩集,此詩集受到許多文人雅士的喜愛,如舒伯特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冬之旅》就是以自身的經歷為此詩集譜曲。此次,擊樂家陳廷銓為台北打擊樂團量身訂做《冬之旅》,與其他氣勢磅礡的樂曲不同,僅以四名演奏者演出鋼琴、馬林巴、鐵琴、爵士鼓,他讓整場氛圍歸於寧靜,觀眾彷彿置於雪景,跟隨四位演奏者一同走完這場冬之旅程。就筆者觀察,陳廷銓以往的作品皆讓各個樂器充分展現其特色,也擅長利用堆疊的聲響營造氣氛,此曲亦是如此,除了利用馬林巴表現自然界變化的美感,並藉此歌詠大自然,鋼琴蜿蜒綿長的和聲亦凸顯冬天冷冽、飄雪不止的狀態。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其實此曲的演奏技巧並不困難,但要如何在相互的搭配下呈現最佳的聲響,是需要經過不斷的嘗試與調整,才能讓觀眾不管身在何處,也都能置身其中,並將氣氛營造得舒適。

另外,此曲情感不若前幾首表達明確,或許是因詩中的情感較為苦悶,使得作曲者在創作時以較為抑鬱、緩慢的手法詮釋;然而,曲末運用吊拔點綴的聲響,不僅為樂曲增添豐富色彩,並使空間產生延續感,也讓這趟旅程結束在迴響中,令人充滿遐想。其創作理念來自原曲第一首歌〈晚安〉,歌詞描述旅人與一個女孩在花開時節墜入愛河,並希望和她結為百年之好,然而社會苦悶逼得他在冷寂的冬夜裡離去,並尋找未來的希望。陳廷銓主要利用鍵盤樂器表現自然界變化的美感並藉此歌詠大自然,鋼琴的旋律蜿蜒於綿長和聲中營造出千變萬化的冬天氣息。然而,此曲情感不若前幾首表達明確,或許是因原詩的情感較為苦悶,使得作曲者在創作時以較為抑鬱、緩慢的手法詮釋,而曲末運用吊拔的點綴運用,使樂曲多了一些神秘性、不確定的空間延續感,但在聲響交融之後產生的和聲張力,讓聽覺更有連貫性。

冬之旅(台北打擊樂團提供/攝影梁瀚元)

綜觀整場演出,此次所選樂曲淺顯易懂、平易近人,許多曲目也是台北打擊樂團常演出的樂曲,例如《鱒魚》、《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冬》等。然而,筆者建議,既然是全新的主題音樂會,前次演奏過的樂曲就可盡量減少選擇。雖說,改編樂曲成為新的版本,一向是台北打擊樂團的強項,也可能吸引觀眾購票的主因,但觀眾期待的不只是原曲的創新,更期待有多首新的作品。不過,在台北打擊樂團結合多感的體驗後,觀眾亦有全新體會,此場「冬之旅」是場演出暨行銷皆相當成功的音樂會。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爵士樂一大特色是表演上的自由即興,演奏者們藉由各種互動或暗示方式,集體或個別參與、搭配,達成默契。本場演出雖有爵士樂的韻味感,但在演奏上仍是制式化演出。此外,因每首曲目樂器配置不同,必須進行搬移,台北打擊樂團於換場間表演一小段樂曲,例如鋼琴演奏、雨聲筒旋律,雖與全場樂曲沒有什麼相關性,但在氛圍的營造上,使得整場音樂會非常有特色,身為當日的觀眾,著實感受到該樂團對藝術的信念與堅持。此場演出充滿感動與能量,讓觀眾看見一個純熟的演出團隊對打擊樂的愛好與理想,而此種感動人心的力量將深深留駐心中,並延續發展至未來。

《2019台北打擊樂團爵士音樂會「冬之旅」》

演出|台北打擊樂團
時間|2019/12/01 14:30
地點|新莊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音樂
27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
在這場音樂會中清晰可見巴赫清唱劇中所存在的手法和素材上的多樣性。更能聽到音樂中存著新教聖詠曲與天主教複音音樂的作曲手法,在音樂形式上也隱含了義大利的協奏(唱)奏鳴曲中的重現段落形式(Ritornello form),以及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中,三個聲部對位線條的處理。
10月
14
2024
此時此刻,誰能說沈默不語的凝神傾聽,就算它是最好的方式,是古典音樂唯一的欣賞方式?
10月
12
2024
北市交今年的年度歌劇自己獨挑大梁,自製的《波希米亞人》讓樂迷得以欣賞該劇的另一個版本,然而新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導演使否能帶領製作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針對在地觀眾)的獨到見解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反之則僅限視覺上的耳目一新。
10月
11
2024
《桃花謎》並未直面同性議題,韓沖突然接受湘雲之愛意、二人互有情意之轉折讓劇情回歸傳統生旦愛情戲,實以性別霸凌議題為主體,輕輕地觸碰到同性情誼邊界。
10月
10
2024
他用他男低音特有的音色來詮釋,更能感受到旋律中所埋藏的詩意,對生命、對記憶的那種深刻的呼喊,也為今天的這些音樂中的兒女情長和生離死別,做了最好的註解。
10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