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旖想──2019台北打擊樂團爵士音樂會「冬之旅」
1月
17
2020
冬之旅(台北打擊樂團提供/攝影梁瀚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3次瀏覽

陳姵霖(專案評論人)


台北打擊樂團於1986年創立至今三十三年,因2018年爵士音樂會「窗外的巴黎」頗受各界好評,故2019年再度推出全新的爵士音樂會「冬之旅」。這場以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名曲《冬之旅》為意象的音樂會,創作手法延續「窗外的巴黎」,改編現有作品(擷取原曲的主題動機或片段旋律),並賦予新面貌(加入爵士風格),且編制特殊,其多以打擊樂器呈現,使樂曲不再是觀眾所認知的原曲,反而帶了新鮮感,令人好奇。故,筆者挑選以下三首曲目──《未完成交響曲》、《舒曼主題變奏曲》與《冬之旅》──進行論述。

第一首《未完成交響曲》原為舒伯特的樂曲,經台北打擊樂團重新編寫,演出樂器以木琴、鐵琴、綜合鼓為主。在原交響樂的表現上,音樂相當澎湃激昂,但改編後,整首樂曲顯得夢幻。演奏者時而共同擊出強烈的節奏,時而用節奏帶動對話,或以旋律相互呼應,在打擊樂器豐富的聲響下,旋律悠揚且富音樂性,讓人發現原來擊樂也可給人溫暖又輕鬆的氣氛,此場音樂會便在歡樂又溫暖的樂聲下拉開序幕。

演奏家許芯改編克拉拉(Clara Schumann)獻給丈夫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的樂曲《舒曼主題變奏曲》,樂曲共七段變奏,變奏手法簡單,每個變化都圍繞著主題;台北打擊樂團則維持變奏的概念,將原曲固有的主幹旋律升C-B-A-升G-A埋藏在樂曲間,在許芯的改編下,利用鐵琴低沉的獨奏營造深邃迷濛的氣氛,中間樂段在兩台木琴輪奏下,快速音群流暢且優美;而在爵士鼓加入鼓動的節奏後,將樂曲氛圍帶至高點。同時,三位演奏者利用主題動機即興,在一來一往的搭配間,無論是點狀的鼓擊,或是線狀的旋律皆完美鑲嵌其中,使整首樂曲煥然一新,並讓觀眾耳目一新。

作為首演曲目,亦是本場音樂會主題曲的《冬之旅》,來自德國詩人威廉‧穆勒(Johann Ludwig Wilhelm Müller)的詩集,此詩集受到許多文人雅士的喜愛,如舒伯特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冬之旅》就是以自身的經歷為此詩集譜曲。此次,擊樂家陳廷銓為台北打擊樂團量身訂做《冬之旅》,與其他氣勢磅礡的樂曲不同,僅以四名演奏者演出鋼琴、馬林巴、鐵琴、爵士鼓,他讓整場氛圍歸於寧靜,觀眾彷彿置於雪景,跟隨四位演奏者一同走完這場冬之旅程。就筆者觀察,陳廷銓以往的作品皆讓各個樂器充分展現其特色,也擅長利用堆疊的聲響營造氣氛,此曲亦是如此,除了利用馬林巴表現自然界變化的美感,並藉此歌詠大自然,鋼琴蜿蜒綿長的和聲亦凸顯冬天冷冽、飄雪不止的狀態。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其實此曲的演奏技巧並不困難,但要如何在相互的搭配下呈現最佳的聲響,是需要經過不斷的嘗試與調整,才能讓觀眾不管身在何處,也都能置身其中,並將氣氛營造得舒適。

另外,此曲情感不若前幾首表達明確,或許是因詩中的情感較為苦悶,使得作曲者在創作時以較為抑鬱、緩慢的手法詮釋;然而,曲末運用吊拔點綴的聲響,不僅為樂曲增添豐富色彩,並使空間產生延續感,也讓這趟旅程結束在迴響中,令人充滿遐想。其創作理念來自原曲第一首歌〈晚安〉,歌詞描述旅人與一個女孩在花開時節墜入愛河,並希望和她結為百年之好,然而社會苦悶逼得他在冷寂的冬夜裡離去,並尋找未來的希望。陳廷銓主要利用鍵盤樂器表現自然界變化的美感並藉此歌詠大自然,鋼琴的旋律蜿蜒於綿長和聲中營造出千變萬化的冬天氣息。然而,此曲情感不若前幾首表達明確,或許是因原詩的情感較為苦悶,使得作曲者在創作時以較為抑鬱、緩慢的手法詮釋,而曲末運用吊拔的點綴運用,使樂曲多了一些神秘性、不確定的空間延續感,但在聲響交融之後產生的和聲張力,讓聽覺更有連貫性。

冬之旅(台北打擊樂團提供/攝影梁瀚元)

綜觀整場演出,此次所選樂曲淺顯易懂、平易近人,許多曲目也是台北打擊樂團常演出的樂曲,例如《鱒魚》、《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冬》等。然而,筆者建議,既然是全新的主題音樂會,前次演奏過的樂曲就可盡量減少選擇。雖說,改編樂曲成為新的版本,一向是台北打擊樂團的強項,也可能吸引觀眾購票的主因,但觀眾期待的不只是原曲的創新,更期待有多首新的作品。不過,在台北打擊樂團結合多感的體驗後,觀眾亦有全新體會,此場「冬之旅」是場演出暨行銷皆相當成功的音樂會。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爵士樂一大特色是表演上的自由即興,演奏者們藉由各種互動或暗示方式,集體或個別參與、搭配,達成默契。本場演出雖有爵士樂的韻味感,但在演奏上仍是制式化演出。此外,因每首曲目樂器配置不同,必須進行搬移,台北打擊樂團於換場間表演一小段樂曲,例如鋼琴演奏、雨聲筒旋律,雖與全場樂曲沒有什麼相關性,但在氛圍的營造上,使得整場音樂會非常有特色,身為當日的觀眾,著實感受到該樂團對藝術的信念與堅持。此場演出充滿感動與能量,讓觀眾看見一個純熟的演出團隊對打擊樂的愛好與理想,而此種感動人心的力量將深深留駐心中,並延續發展至未來。

《2019台北打擊樂團爵士音樂會「冬之旅」》

演出|台北打擊樂團
時間|2019/12/01 14:30
地點|新莊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