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躰維生,或者無以為根?《浮根-共躰》
11月
06
2020
浮根-共躰(種子舞團提供/攝影林鼎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8次瀏覽

林耿邦(劇場工作者)


《浮根-共躰》創作發想原自種子舞團藝術總監黃文人於2015年創作《浮根》這個作品,當時僅為二十五分鐘的小作,如今2020年重拾此作並加上「共躰」之概念,《浮根-共躰》劇名四個字已包含創作及演出核心,整場舞者身體呈現漂浮狀態,彼此的接觸成了彼此生命的根,更是一個共躰。

浮根-共躰(種子舞團提供/攝影林鼎泰)

演出一開始,舞者自四方進場聚集,身體在地板上四肢朝上浮動,僅依靠核心軀幹緩慢聚集,配以水中泡沫音效,波光粼粼,為整場演出拉開序幕,並正式定調此作舞者身體狀態的漂浮性。整個舞作從單人、雙人、群舞不同層次編排,時而靜謐飽含能量,時而大開大闔、奔放不羈,整體節奏流暢緊湊。另外,此次更是少見的結合現場的樂手,包含小提琴、大提琴、手鼓,改編創作音樂旋律及節奏性極強,結合舞者強大的身體能量、爆發力,演繹出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饗宴。

整齣舞作僅以外套作為唯一道具,完美的結合穿、脫、拋、接、拉、扯等動作,除了在編排呈現上有聚焦效果外,更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外套的連結下糾纏,其中一段一男與兩女間糾葛的情愫,以外套為媒介,呈現剪不斷理還亂的三角關係,舞者更以眼神、表情,增添愛情底下選擇與拋棄的無奈,不禁揪心不已。此外,舞者更透過外套拍打地板的聲音,與現場樂手打擊竟完美結合,奏成一曲激昂樂章,看似平凡簡單的物件,卻能淋漓盡致的結合使用,一直以來是種子舞團令人讚賞之處。

《浮根-共躰》並非以故事性作為編排,而是在每一段編排呈現出「根」與「共躰」的不同狀態,而在「浮」的身體基礎上,舞者對於身體的強大控制力,讓浮動的「不穩定」狀態維持在「穩定」控制下表現,雖以「共躰」為名,實則上彼此間互為「根」共存共生關係卻是脆弱不堪,成了本舞作最核心衝突來源。後半部舞者以「吹氣」的小動作,造成身體強烈氣勁為對比,更是道出整個社會人群之間為一共躰,看似穩固,但每個人之間的關係,卻是一個小事件就足以造成強大的破壞。

種子舞團在2020年推出《浮根-共躰》此作,也讓我們重新再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關係,在人類生活的社會裡,我們彼此依賴、彼此共生,追求穩定的生活,但究竟又該以何為根才能真的穩固?抑或是終究一生只是不斷在社會中隨波逐流,無以為根。

《浮根-共躰》

演出|種子舞團
時間|2020/10/17 19:30
地點|屏東演藝廳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