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一開場,這齣戲就照見我們剛剛的模樣。黑暗中的舞台以12面黑色屏幕當作佈景,黑幕前的舞者,就像手機訊息裡那些白花花的訊息在眼前跳動著,觀眾已被編舞家不知不覺的置身在看手機的體感裡
5月
23
2023
《那面墻》中舞者之強,甚至能攀上鐵架而無礙,各種獨特的身體語彙,也能夠被看出種子舞團在創作期間所花費的精力,與其探索的慾望等等。這股直撲顏面的爆炸力,相較於其他創作者的冷冽、優美等肢體的不可明說,創作者黃文人的態度已然相當明顯。(簡麟懿)
11月
25
2021
具有張力的動作是舞作中的一大亮點,如同鈴木忠志的論著《文化就是身體》中所述的概念,身體是最直接的體現,種子舞團的舞者們透過精準的肢體運用,向觀眾完整地呈現了該團獨特的動作語言與文化積累。(蔡億霖)
10月
26
2021
在當今2021年後疫情時代,不同樣態的墻被肆無忌憚地築起,限縮了我們自由的生活空間,種子舞團在這個時間點搬出新作《那面墻》,就像是對現今社會提出了大哉問,這「墻」究竟是誰築起?而我們又該如何逃離這墻所築起的框?(林耿邦)
10月
21
2021
整個舞作從單人、雙人、群舞不同層次編排,時而靜謐飽含能量,時而大開大闔、奔放不羈,整體節奏流暢緊湊。另外,此次更是少見的結合現場的樂手,包含小提琴、大提琴、手鼓,改編創作音樂旋律及節奏性極強,結合舞者強大的身體能量、爆發力,演繹出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饗宴。(林耿邦)
11月
06
2020
雖然整體演出的服裝、場景、燈光、音效、肢體動韻都彰顯工業風的設計,但這回,張忠安的作品指涉的應不只是屏東工業區的工廠,更像是隱喻生命工廠,除了講述人人都在付出勞動力外,有些人更需要在血汗工廠中拼搏。(戴君安)
6月
11
2019
以當代手法表現特定文化符號,是否較之傳統形式更易於破除隔閡,讓異文化族群容易判讀,也是個可以討論的議題。以這場製作為例,即使我自認對於部分原住民文化不太陌生,即使他們以當代手法呈現,但是我不希望出現的隔閡仍然存在,必須承認某些文化溝渠仍然難以跨越,因此我不能也不敢假裝對於他們想傳達的訊息已全然接收。(戴君安)
4月
30
2019
對立形成的矛盾也出現在動作表現上,如女舞者試圖爬上男舞者的肩膀卻不斷滑落,如此跌落再起的重複數次,致使矛盾的情緒表現在動作的行進上,也使路徑顯得扭曲而不明確。雖然對立且矛盾,他們最終仍朝著家的方向前進。(戴君安)
10月
02
2018
運用有形的燈泡,產生取暖、玩樂記憶,聞無形的味道,找尋安全感,甚至用環境音,表達家鄉的回憶,線索埋藏於作品中,用舞者的肢體解開這些糾纏的思路。(陳信祥)
4月
20
2018
 
多媒體影像將舞台打滿藍色水流,漸漸的隨著動作,影像範圍從整個舞台,縮小到只剩一個圈圈。舞者在那小範圍的圈圈內像溺水般掙扎,充滿了失去方向之人的無助,水也許像眾多人的言語,最後將一個人淹沒,讓人窒息,無法呼吸。(吳佳茵)
11月
11
2017
動作間因速度感產生留滯映像,通過各種空間上的變換與速度帶起媒材的旋起,層次的堆疊在速度與材質間形成飄移相對於肢體的漂浮,舞者大量的倒置姿態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視覺錯置感。(沈佳燕)
11月
08
2017
《907公里數》沒讓科技表現強佔鋒頭,舞蹈仍是主要的表演導向,值得給予肯定。可惜的是,張忠安和種子舞團的合作關係僅止於客席編舞,期待未來能看到黃文人和張忠安發表更為深度合力的共創作品。 (戴君安)
12月
27
2016
《繫》有著超多(或可說過多)元素集合於一,包括啃雞腿、復古唐裝、貼膠帶的獨身女子、《雨夜花》等等,不同的訊息持續轉換、拋出。眼花撩亂之際,隱約浮現了一家子較量的感覺,使得作品既有聯繫之意也內含嫌隙之喻。 (戴君安)
6月
29
2016
身體的運用,他們不再厚重的將動作堆積在身體下盤,代之以更多流暢的中高水平部位的肢體流轉,並嘗試脫離身體與地面不斷糾結的反覆形式。(戴君安)
10月
12
2015
動作高能量其實並無不可,但若忘了高能量的動作如何存在於舞台上,在表演或行動中嵌入間隙、餘韻,而造成密集高能量至最後感知疲乏,如此,目不暇給的高密度動作就有待商榷了。(樊香君)
3月
30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