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與追尋《Pulima藝術獎新秀》
12月
02
2016
安坡碇樂文化藝術團(Pulima藝術獎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8次瀏覽
陳信祥(自由音樂人)

新秀藝術家以「傳統的未來、未來的傳統」為演藝主軸切入,目的是要讓觀眾感受到文化傳統的未來性,以及創新發展裡還保有傳統的脈絡,筆者觀看的兩場新秀表演,八位藝術家作品中感受他們對於傳統有份特殊情感,且源源不絕地活力和熱忱持續湧現。

「2016Pulima藝術節」首次推出「表演藝術新秀徵件」,以「個人生命經驗」為創作題材,環扣「2016Pulima藝術節」主題「o loma no adingo靈魂的所在」,提出實驗性、創新性、跨領域之作品,聚焦當今原住民青年創作者如何理解與感知現世處境,回朔祖先的文化智慧,經由創造產生藝術。【1】

第一場的表演者已撰文介紹(環境裡的原力《Pulima藝術獎新秀》文章,刊於表演藝術評論台),在此就不加贅述。八組團體中,安坡碇樂班文化藝術團《榮譽》是唯一的傳統表演,他們歌唱著他們的母語,跳著他們代表慶典的舞蹈,筆者雖無法理解其中歌詞、舞蹈含意,但嘹亮的歌聲總會讓我神情舒爽,同歡舞蹈也讓肢體不知覺地踏起拍子;大家戴著象徵個人在世的榮譽的百合及頭飾,歌唱方式是用獨唱引領出大合唱,遼闊的聲線彷彿於山中迴響,齊唱時讓畫面更清晰,大家歌唱時,使勁全身的力量,就算赤腳踩踏大理石地面,還是能發出震耳欲聾之聲響,熱血沸騰。可惜之處,整體作品是有劇情脈絡,但團員們脫離歌唱和舞蹈之後,其餘時間並未加任何情緒,也因反差太大,讓我對於劇情有一頭霧水的感覺。

謝皓成《祖靈的眼睛》將原民的音樂數位化,結合原民樂器口簧琴和笛等,創作出十分特殊的音響效果,曲調因融入流行元素及和弦,多了份親近感,而節奏除了原民基本節奏外,另外附加多樣地、複雜的節奏變化,讓戰爭場面更浩大,尤其慢板旋律使用帶有些許氣音的原民之笛子,搭配西洋弦樂器,這種東西方樂器結合,令人驚豔。不過口簧琴的音色十分特殊,在片段時搶盡所有樂器的風采,無法專注聽到主旋律的行進;而管樂器加裝麥克風,弦樂器則無,主奏音響音量又壓過樂團,故在音量平衡拿捏似乎需要再調配。同樣也是音樂類的章瑋倫《源》,為了追尋記憶中那海水聲、山林鳥獸聲,運用多種樂器,如擬真海潮聲的桶子、或者是甩晃出風聲的塑膠管等,逼真的製作出大自然的聲音,不僅心平靜和,也開始思考成長於都市多年,有多久沒聽見類似這樣的聲響,也藉此作品傳達環境保護的概念。

鴻狄《半個故事》,述說著因為社會變遷,讓她與她的文化漸行漸遠,藉由緬懷長輩,找尋出真實自我。看著作品前導文字寫著:「每個人的故事對於他人都是半個故事,所有人都是個體的別人。」【2】如此迷人的文字,對於作品自然產生期待;從觀眾群中,突然唱出來自長輩教唱的歌謠,慢慢地述說出,說母語的她於社會上宛如弱勢團體,最後在追尋自我過程中,才發現讓她重拾自我、建立自信,一直都是回憶中長輩的歌聲及臉龐;用親人作為題材情感投射十分具體,但也深怕情緒灌注太多會有媚俗情況,鴻狄平衡拿捏有條有理,序章口氣平靜,尋根過程的起伏,直到最後淡淡地哀傷、懷念,情緒高漲時也設計演員發問,將氣氛轉換,並將回憶中的畫面和歌聲,用影像播放,與在場觀眾分享半個故事,並去觸動別人的故事。

在觀看過程中,筆者內心突然浮現一個疑問?這些新秀作品如果將原住民色彩拋開,試問還剩下多少個人風格在作品中,雖然尾聲早已fade out,但疑問卻fade in,久久不散。八組優異新秀,八組各自具魅力的作品,更因創作優秀,不免對他們有著更多的期許。今年Pulima藝術總監蘇達,於會後述說:「沒有『原住民』的詞彙,因為大家都是站在同一塊土地上(台灣),本來就不分你我他」,相信在場的觀眾,日後必定會用一樣的眼光去檢視他們,期望新秀們能持續展現才華、創意,創作出不僅僅只有原民色彩的作品,而是超越傳統精神,開創新的里程碑,讓全世界的人都看見。

註釋

1、Pulima藝術節介紹手冊,41頁

2、Pulima藝術節介紹手冊,52頁

《Pulima藝術獎新秀》

演出|安坡碇樂班文化藝術團 / 謝皓成 / 鴻狄 / 章瑋倫
時間|2016/ 11/ 20 14:0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樓入口處及大廳,地下室大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突破舞台限制的「環境劇場」,自然有它的好壞區別,如《一個人,一群人》在挑高入口處演唱,建築殘響和回聲,讓原聲添增潤飾感和遼闊感。 (陳信祥)
11月
25
2016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