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即興演奏《melodies:謝明諺與市野元彦》
11月
07
2024
melodies:謝明諺與市野元彦(享象 Rhythmscape提供/攝影劉彥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4次瀏覽

文 孫秀蕙(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謝明諺可能是近年來臺灣最多產的爵士演奏家。去年才剛推出和日本爵士鋼琴手スガダイロー(Suga Dairo)、吉他手細井德太郎、鼓手秋元修合作的專輯Our Waning Love,今年六月又和另一組活躍於東京的“melodies”樂團錄製了melodies/melodies,並在十月登場的「臺中爵士音樂節」中演奏新專輯的內容。在這之後,謝明諺和“melodies”展開密集的臺灣巡演,位於臺北東區的「享象」是巡演第一站。

謝明諺和日本爵士圈的結緣始於2013年,除了疫情期間,他每年都會去日本旅行,在朋友的介紹之下,和活躍於當地的樂手一起玩音樂。2017年開始,為了認識更多優秀的日本即興演奏家,謝明諺的表演活動排得更密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資深的日本樂迷、樂評人會來看他的表演,甚至撰寫評論。和“melodies”的合作機會就是誕生於這樣的背景。

melodies:謝明諺與市野元彦(享象 Rhythmscape提供/攝影劉彥廷)

這場音樂會以溫柔的“First Dance”開場,就像樂團名為“melodies”一樣,簡約的薩克斯風短句帶出優美的吉他旋律,似在向對方提出跳舞的邀請。接下來,中音薩克斯風手津上研太的獨奏翩然出場,呼應曲名「第一支舞」的浪漫;之後是謝明諺的即興,他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演奏充滿細節,漸強的音色拉高情緒,和津上研太的演奏呈現對比。很快地,吉他手市野元彦收攏了曲子的演奏,搭配鼓手外山明的點綴、回應,直到結束。

透過現場演出,觀眾很容易從樂手的互動,特別是靈活調整演奏的過程中,體會“melodies”的音樂內涵。除了“Peace”一曲強調自由爵士(Free Jazz)風格,以凌厲、乖張的演奏挑戰耳膜之外,大部分曲子的旋律性都很強。整體來說, “melodies”的演奏帶著一種催眠式,綿延不絕的氛圍,總令人覺得意猶未盡。

melodies:謝明諺與市野元彦(享象 Rhythmscape提供/攝影劉彥廷)

表面看來,謝明諺和津上研太是樂團的「前線」樂手,即興演奏幾乎都是由他們先開始,接下來才由吉他手與鼓手接續。但我認為,作為新專輯melodies/melodies的主要創作者,吉他手市野元彦才是掌控演奏進行的幕後功臣。他彈吉他既不張揚,也不炫技,一方面賦予其他獨奏樂手發揮的空間,另一方面也極為細膩地處理旋律與音色;不疾不徐,有邏輯地建構出耐聽、深邃的即興音樂,而這正是市野元彦所領導的“melodies”最大特徵。

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鼓手外山明的表演。在下半場的“Conversation and Confession”一曲中,特別是和市野元彦的吉他旋律對話時,只見他輕巧而熟練地操弄聲響;有時像是滾珠在崎嶇的鈸上滑行,有時又像是叢林野獸踩著泥土而過。無論弄出什麼聲響,外山明從頭到尾都不演奏律動(play groove)。在演奏“ Solid/Liquid”一曲時,他甚至還把腳搭上鼓面,創造出奇特的聲響。

謝明諺在今年六月結束日本的巡演後,我曾經訪問過他,請他談一下自己和東京爵士樂手的共演場景。他是這樣形容外山明的:「 “melodies”在今年六月錄音的時候,外山明將鼓擺設得很低。一般鼓手都會把鈸掛高高的,可是他把鈸放得非常低,甚至比腳踏鈸(hi-hat)還要低。所以外山明在演奏的時候,就可以把腳放上來,或是他打出那些聲音的時候,聽眾會覺得聲音是從下面出來的。他的打法跟一般鼓手完全不同。」【1】

外山明在意的似乎是以節奏樂器創造聲音的奇趣,藉以烘托整體演奏的意境。如謝明諺所說:「(演出時)他就是做其他的事情,可是他總是會跟著你的演奏,跟著音樂往前。」

melodies:謝明諺與市野元彦(享象 Rhythmscape提供/攝影劉彥廷)

“melodies”樂團屬於標準的「中央線」風格,指的是有一點前衛,但還是以爵士樂為主,不至於太誇張或偏離的音樂。這類樂團經常在東京中央線地鐵沿線,特別是新宿以西,例如荻窪、中野,甚至延伸到高円寺等車站附近的小場館演出,因而有「中央線」之稱。

近百年來,日本東京都的發展,是由東邊傳統的舊城區(「下町」),一路往西邊擴展,爵士樂的發展大致遵循了相似的軌跡。日本的爵士演奏真正走向革新之路,始於1960年後期的安保鬥爭。當時的大學生和警察衝突不斷,受到政治局勢的衝擊,年輕的藝術家轉向新的表現形式,新宿則成為一個創作能量源源不絕的重鎮。創立於1966年,位於東新宿的Pit Inn即為一例。

非常巧合的是,在疫情過後,謝明諺恢復了東京的巡演。在市野元彦的邀請下,他們共同演出的場館正是Pit Inn。謝明諺說:「我和“melodies”合作時,竟是意想不到的契合,而這也給市野元彦新作品的靈感,催生了melodies/melodies這張專輯。」

melodies:謝明諺與市野元彦(享象 Rhythmscape提供/攝影劉彥廷)

謝明諺告訴我,他接連兩天在Pit Inn日場的演出,現場坐了滿滿的樂迷。他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日本樂迷願意花錢在音樂消費?因為自身的興趣,他們願意把錢花在藝文消費,滿足自己學習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質。所以他們在接觸藝術時,會尊重、理解藝術創作的價值……再怎麼小眾的音樂都有它的市場。真的會有日本樂迷來告訴我,他是怎麼喜歡我的演奏,他講得出一個道理,或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例如到處看表演,來表達他對即興音樂的喜愛。」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如何經營年輕世代的藝文消費群,同時又讓即興演奏的創新,如活水般源源不絕?這兩個課題值得後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注解

1、訪談謝明諺的時間為2024年7月10日下午,地點為臺北市西湖湛盧咖啡廳。

《melodies:謝明諺與市野元彦》

演出|次中音薩克斯風:謝明諺、吉他:市野元彦、中音薩克斯風:津上研太、鼓:外山明
時間|2024/10/17 19:30
地點|享象(臺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5號5樓之3)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