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安逸於同質浪潮,我們還需要獨立書店嗎?《來買一本書》—獨立書店的紀錄劇場
12月
02
2024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6次瀏覽

文 廖建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學生)

進入臺南文化中心的原生劇場,兩組高中課桌椅座落於舞台中央,開頭先是一段獨立書店的錄像,接著兩位演員拿著麥克風進入,向觀者進行自我介紹,並以雙人漫才式的方式,引出紀錄劇場《來買一本書》—獨立書店的紀錄劇場(以下簡稱《書》)的核心主題:獨立書店。

《書》的整體結構大致可分為對山峸獨立書店訪問錄像的播映,與各主題場次的劇場演繹相互穿插,涵蓋商業書店的經營策略、獨立書店的經營成本、出版社編輯的困境、獨立書店經營者的現身說法、受思想審查的禁書歷史,甚至延伸至烏俄戰爭與香港脈絡之下的書店意義,試圖從多方角度回答「為什麼我們需要(或不需要)獨立書店」的命題。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現今,書籍的重要性似乎逐漸退居後位。在複合式經營的連鎖書店中,書籍逐漸讓位於文創商品、生活百貨與明星專輯,顧客的消費重點早已轉移;而出版社編輯則在商業市場的競爭壓力下,被迫以低成本的翻譯書或暢銷語錄書/星座書為優先出版策略,編輯對於理想書目的追求不僅屈居其次,更可能在時間壓力下淪為草率完成的犧牲品。相較於商業市場的同質化,《書》的訪談影像內容則呈現了獨立書店經營者對獨立書店價值的闡述,認為其提供了多元書目相遇的機會,並且能推廣藝文活動,甚至成為生活理想的實踐空間,這些特質是網路書店所難以取代的。

然而,經營一個實體空間自有其挑戰。《書》中特別有趣的一個橋段,是演員透過租屋網站挑選了兩個台南的商業空間,作為預計經營書店的地點,並與觀眾共同探討書店經營的成本現實。這段環節不僅突顯了獨立書店的文化使命與現實困境,透過以台南作為經營書店的空間進行討論,也在作品中強化了與地方的對話。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除了拓展讀者與多元書目相遇的機會,《書》還探討了獨立書店在特定時空中的獨特功能。在烏俄戰爭的背景下,實體書店成為日常失序中的精神中心,甚至成為災難之下的集會場所;香港的獨立書店則作為抵抗政治審查的文化堡壘,雖然遭受迫害,卻象徵著思想自由的價值。類似的情節也延伸至台灣,作品回溯白色恐怖時期的出版審查,揭示了閱讀禁書與思想迫害之間的連結。此環節的形式特別令人印象深刻,演員以禁書向外敘事思想審查歷史的同時,另一位演員正推疊高中木製課桌椅將其框限其中,不難令人聯想到同質化思想的教育,教科書對歷史與意識形態的審查,也再製一個個趨近同質的個體。

整體而言,能看見《書》在田野調查、資料蒐集與文本發展上的用心,以及其不慍不火的調性,雖然形式質樸但令人感到真誠。反觀許多在探討獨立書店的論述中,往往過度強調經營者的困境與負債,並強烈要求消費者承擔文化環境的責任,這類說教意味常顯得濃厚,並使觀眾感受到某種情緒勒索。然而,《書》在處理經營困境、思想審查、政治壓迫乃至戰爭背景的描繪時則相對節制,雖然負面的歷史事實有其呈現之必要,但作品並未過度依賴苦難本身的戲劇性進行開張與渲染,這一點值得肯定。

而相對可惜的是,作品在「為何需要獨立書店」的命題之中,多是以「與書相遇的空間」這類相對個人情懷式的論述。雖然紀錄影像中,個人情懷式的表達十分真誠,但在當前商業主流或思想審查對於觀眾閱讀路徑的侵略性同質化力量面前,這種情懷的表達稍顯局限。觀眾未必能在以情感召的論述中,看見自己即使身處於看似自由的市場中,仍然被千篇一律的文化工業【1】所規訓。然而,形同溫水煮青蛙式的同質化進程,卻是與所有人都有所關聯的現象。因此,儘管情懷式的描繪具有浪漫色彩,但或許弱化了與觀者的連結,也未能完全凸顯獨立書店對於同質化現象的反抗意義。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至於在處理世界各地政治壓迫或戰爭背景下的獨立書店脈絡時,作品展現了較為高度的批判性,讓人看見在戰爭失序或思想審查的情境下,獨立書店更高度的存在必要。不過,相比香港、烏克蘭或白色恐佈年代下的台灣歷史,這樣的論述,或許對於身處相對安逸位置的當代台灣觀者而言,就會顯得比較無力,而另一方面的個人情懷式論述,又將顯得太過私人。因此,似乎最終還是得回到一個比較務實的問題,在相對安逸的此時此刻,或是說在更難察覺政治對日常生活消費與閱讀習慣的介入力量的時代,還有什麼論述是更能加強每位觀者與獨立書店的連結?進而讓這個命題能夠與所有觀者都產生關係?換句話說,安逸於同質浪潮的觀者,還需要(關心)獨立書店嗎?


注解

1、「文化工業」是由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提出,指文化生產在資本主義邏輯下被標準化、商品化的現象。文化產品如商業電影、商業音樂等被大量生產,透過同質化迎合市場需求,削弱個體批判能力,最終成為控制社會的工具。

「文化工業」是由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提出,指文化生產在資本主義邏輯下被標準化、商品化的現象。文化產品如商業電影、商業音樂等被大量生產,透過同質化迎合市場需求,削弱個體批判能力,最終成為控制社會的工具。

《來買一本書》—獨立書店的紀錄劇場

演出|隔離島劇團
時間|2024/11/16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 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