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安逸於同質浪潮,我們還需要獨立書店嗎?《來買一本書》—獨立書店的紀錄劇場
12月
02
2024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次瀏覽

文 廖建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學生)

進入臺南文化中心的原生劇場,兩組高中課桌椅座落於舞台中央,開頭先是一段獨立書店的錄像,接著兩位演員拿著麥克風進入,向觀者進行自我介紹,並以雙人漫才式的方式,引出紀錄劇場《來買一本書》—獨立書店的紀錄劇場(以下簡稱《書》)的核心主題:獨立書店。

《書》的整體結構大致可分為對山峸獨立書店訪問錄像的播映,與各主題場次的劇場演繹相互穿插,涵蓋商業書店的經營策略、獨立書店的經營成本、出版社編輯的困境、獨立書店經營者的現身說法、受思想審查的禁書歷史,甚至延伸至烏俄戰爭與香港脈絡之下的書店意義,試圖從多方角度回答「為什麼我們需要(或不需要)獨立書店」的命題。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現今,書籍的重要性似乎逐漸退居後位。在複合式經營的連鎖書店中,書籍逐漸讓位於文創商品、生活百貨與明星專輯,顧客的消費重點早已轉移;而出版社編輯則在商業市場的競爭壓力下,被迫以低成本的翻譯書或暢銷語錄書/星座書為優先出版策略,編輯對於理想書目的追求不僅屈居其次,更可能在時間壓力下淪為草率完成的犧牲品。相較於商業市場的同質化,《書》的訪談影像內容則呈現了獨立書店經營者對獨立書店價值的闡述,認為其提供了多元書目相遇的機會,並且能推廣藝文活動,甚至成為生活理想的實踐空間,這些特質是網路書店所難以取代的。

然而,經營一個實體空間自有其挑戰。《書》中特別有趣的一個橋段,是演員透過租屋網站挑選了兩個台南的商業空間,作為預計經營書店的地點,並與觀眾共同探討書店經營的成本現實。這段環節不僅突顯了獨立書店的文化使命與現實困境,透過以台南作為經營書店的空間進行討論,也在作品中強化了與地方的對話。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除了拓展讀者與多元書目相遇的機會,《書》還探討了獨立書店在特定時空中的獨特功能。在烏俄戰爭的背景下,實體書店成為日常失序中的精神中心,甚至成為災難之下的集會場所;香港的獨立書店則作為抵抗政治審查的文化堡壘,雖然遭受迫害,卻象徵著思想自由的價值。類似的情節也延伸至台灣,作品回溯白色恐怖時期的出版審查,揭示了閱讀禁書與思想迫害之間的連結。此環節的形式特別令人印象深刻,演員以禁書向外敘事思想審查歷史的同時,另一位演員正推疊高中木製課桌椅將其框限其中,不難令人聯想到同質化思想的教育,教科書對歷史與意識形態的審查,也再製一個個趨近同質的個體。

整體而言,能看見《書》在田野調查、資料蒐集與文本發展上的用心,以及其不慍不火的調性,雖然形式質樸但令人感到真誠。反觀許多在探討獨立書店的論述中,往往過度強調經營者的困境與負債,並強烈要求消費者承擔文化環境的責任,這類說教意味常顯得濃厚,並使觀眾感受到某種情緒勒索。然而,《書》在處理經營困境、思想審查、政治壓迫乃至戰爭背景的描繪時則相對節制,雖然負面的歷史事實有其呈現之必要,但作品並未過度依賴苦難本身的戲劇性進行開張與渲染,這一點值得肯定。

而相對可惜的是,作品在「為何需要獨立書店」的命題之中,多是以「與書相遇的空間」這類相對個人情懷式的論述。雖然紀錄影像中,個人情懷式的表達十分真誠,但在當前商業主流或思想審查對於觀眾閱讀路徑的侵略性同質化力量面前,這種情懷的表達稍顯局限。觀眾未必能在以情感召的論述中,看見自己即使身處於看似自由的市場中,仍然被千篇一律的文化工業【1】所規訓。然而,形同溫水煮青蛙式的同質化進程,卻是與所有人都有所關聯的現象。因此,儘管情懷式的描繪具有浪漫色彩,但或許弱化了與觀者的連結,也未能完全凸顯獨立書店對於同質化現象的反抗意義。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至於在處理世界各地政治壓迫或戰爭背景下的獨立書店脈絡時,作品展現了較為高度的批判性,讓人看見在戰爭失序或思想審查的情境下,獨立書店更高度的存在必要。不過,相比香港、烏克蘭或白色恐佈年代下的台灣歷史,這樣的論述,或許對於身處相對安逸位置的當代台灣觀者而言,就會顯得比較無力,而另一方面的個人情懷式論述,又將顯得太過私人。因此,似乎最終還是得回到一個比較務實的問題,在相對安逸的此時此刻,或是說在更難察覺政治對日常生活消費與閱讀習慣的介入力量的時代,還有什麼論述是更能加強每位觀者與獨立書店的連結?進而讓這個命題能夠與所有觀者都產生關係?換句話說,安逸於同質浪潮的觀者,還需要(關心)獨立書店嗎?


注解

1、「文化工業」是由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提出,指文化生產在資本主義邏輯下被標準化、商品化的現象。文化產品如商業電影、商業音樂等被大量生產,透過同質化迎合市場需求,削弱個體批判能力,最終成為控制社會的工具。

「文化工業」是由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提出,指文化生產在資本主義邏輯下被標準化、商品化的現象。文化產品如商業電影、商業音樂等被大量生產,透過同質化迎合市場需求,削弱個體批判能力,最終成為控制社會的工具。

《來買一本書》—獨立書店的紀錄劇場

演出|隔離島劇團
時間|2024/11/16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 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
編導以接近魔幻寫實的手法,模糊了不同的時間軸線,將兩對母女的生命故事穿梭交織,呈現難解的人生課題,讓我們在遺憾中瞥見真正的美好。
11月
29
2024
《沙拉殺人事件》的戲劇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辯證思考的可能,特別是標題指涉的社會事件,與劇中夫妻女兒的意外死亡,就像那些從收音機裡傳來的新聞報導一樣,既有不可思議的怪異感,卻又有難以駁斥的真實感,不能不讓人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和思考習慣,甚至對社會大眾的道德共識,心生疑慮。
11月
28
2024
《衣》對移動/移工/黑工的命題甚至桃園脈絡的改編策略,依然選擇了消極的表現方式——以陌生的澳門女工經驗作為回答,以熟悉的台灣素人演員進行演繹——以此作為《衣》的「台灣新製版本」。然而,跨國脈絡的失聯,使得女工的主體經驗,在兩地敘事的切換之間變得模糊不清,也落入了兩地相互嫁接的窘境。
11月
27
2024
若像本劇的潛台詞那樣認為開放部落、引進「體驗部落」文創商機就有活路,無疑是忽略了地方治理的複雜性,也忽略觀眾對複雜現實的理解力。
11月
25
2024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