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安逸於同質浪潮,我們還需要獨立書店嗎?《來買一本書》—獨立書店的紀錄劇場
12月
02
2024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1次瀏覽

文 廖建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學生)

進入臺南文化中心的原生劇場,兩組高中課桌椅座落於舞台中央,開頭先是一段獨立書店的錄像,接著兩位演員拿著麥克風進入,向觀者進行自我介紹,並以雙人漫才式的方式,引出紀錄劇場《來買一本書》—獨立書店的紀錄劇場(以下簡稱《書》)的核心主題:獨立書店。

《書》的整體結構大致可分為對山峸獨立書店訪問錄像的播映,與各主題場次的劇場演繹相互穿插,涵蓋商業書店的經營策略、獨立書店的經營成本、出版社編輯的困境、獨立書店經營者的現身說法、受思想審查的禁書歷史,甚至延伸至烏俄戰爭與香港脈絡之下的書店意義,試圖從多方角度回答「為什麼我們需要(或不需要)獨立書店」的命題。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現今,書籍的重要性似乎逐漸退居後位。在複合式經營的連鎖書店中,書籍逐漸讓位於文創商品、生活百貨與明星專輯,顧客的消費重點早已轉移;而出版社編輯則在商業市場的競爭壓力下,被迫以低成本的翻譯書或暢銷語錄書/星座書為優先出版策略,編輯對於理想書目的追求不僅屈居其次,更可能在時間壓力下淪為草率完成的犧牲品。相較於商業市場的同質化,《書》的訪談影像內容則呈現了獨立書店經營者對獨立書店價值的闡述,認為其提供了多元書目相遇的機會,並且能推廣藝文活動,甚至成為生活理想的實踐空間,這些特質是網路書店所難以取代的。

然而,經營一個實體空間自有其挑戰。《書》中特別有趣的一個橋段,是演員透過租屋網站挑選了兩個台南的商業空間,作為預計經營書店的地點,並與觀眾共同探討書店經營的成本現實。這段環節不僅突顯了獨立書店的文化使命與現實困境,透過以台南作為經營書店的空間進行討論,也在作品中強化了與地方的對話。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除了拓展讀者與多元書目相遇的機會,《書》還探討了獨立書店在特定時空中的獨特功能。在烏俄戰爭的背景下,實體書店成為日常失序中的精神中心,甚至成為災難之下的集會場所;香港的獨立書店則作為抵抗政治審查的文化堡壘,雖然遭受迫害,卻象徵著思想自由的價值。類似的情節也延伸至台灣,作品回溯白色恐怖時期的出版審查,揭示了閱讀禁書與思想迫害之間的連結。此環節的形式特別令人印象深刻,演員以禁書向外敘事思想審查歷史的同時,另一位演員正推疊高中木製課桌椅將其框限其中,不難令人聯想到同質化思想的教育,教科書對歷史與意識形態的審查,也再製一個個趨近同質的個體。

整體而言,能看見《書》在田野調查、資料蒐集與文本發展上的用心,以及其不慍不火的調性,雖然形式質樸但令人感到真誠。反觀許多在探討獨立書店的論述中,往往過度強調經營者的困境與負債,並強烈要求消費者承擔文化環境的責任,這類說教意味常顯得濃厚,並使觀眾感受到某種情緒勒索。然而,《書》在處理經營困境、思想審查、政治壓迫乃至戰爭背景的描繪時則相對節制,雖然負面的歷史事實有其呈現之必要,但作品並未過度依賴苦難本身的戲劇性進行開張與渲染,這一點值得肯定。

而相對可惜的是,作品在「為何需要獨立書店」的命題之中,多是以「與書相遇的空間」這類相對個人情懷式的論述。雖然紀錄影像中,個人情懷式的表達十分真誠,但在當前商業主流或思想審查對於觀眾閱讀路徑的侵略性同質化力量面前,這種情懷的表達稍顯局限。觀眾未必能在以情感召的論述中,看見自己即使身處於看似自由的市場中,仍然被千篇一律的文化工業【1】所規訓。然而,形同溫水煮青蛙式的同質化進程,卻是與所有人都有所關聯的現象。因此,儘管情懷式的描繪具有浪漫色彩,但或許弱化了與觀者的連結,也未能完全凸顯獨立書店對於同質化現象的反抗意義。


來買一本書(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鄭文凱)

至於在處理世界各地政治壓迫或戰爭背景下的獨立書店脈絡時,作品展現了較為高度的批判性,讓人看見在戰爭失序或思想審查的情境下,獨立書店更高度的存在必要。不過,相比香港、烏克蘭或白色恐佈年代下的台灣歷史,這樣的論述,或許對於身處相對安逸位置的當代台灣觀者而言,就會顯得比較無力,而另一方面的個人情懷式論述,又將顯得太過私人。因此,似乎最終還是得回到一個比較務實的問題,在相對安逸的此時此刻,或是說在更難察覺政治對日常生活消費與閱讀習慣的介入力量的時代,還有什麼論述是更能加強每位觀者與獨立書店的連結?進而讓這個命題能夠與所有觀者都產生關係?換句話說,安逸於同質浪潮的觀者,還需要(關心)獨立書店嗎?


注解

1、「文化工業」是由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提出,指文化生產在資本主義邏輯下被標準化、商品化的現象。文化產品如商業電影、商業音樂等被大量生產,透過同質化迎合市場需求,削弱個體批判能力,最終成為控制社會的工具。

「文化工業」是由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提出,指文化生產在資本主義邏輯下被標準化、商品化的現象。文化產品如商業電影、商業音樂等被大量生產,透過同質化迎合市場需求,削弱個體批判能力,最終成為控制社會的工具。

《來買一本書》—獨立書店的紀錄劇場

演出|隔離島劇團
時間|2024/11/16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 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