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濛故土,真實情感《DESH》
9月
24
2013
DESH(新舞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63次瀏覽
陳品秀(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m),雖是孟加拉裔,但他在英倫出生長大。之於「故土」孟加拉,阿喀郎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異鄉人。為了作品《DESH》,阿喀郎回到孟加拉。采風的結果很容易就可以想像:關於孟加拉,他得到的絕對只會是一些切片和想像。所以《DESH》該怎麼做,他必須另尋出路。

說故事的方式很多,但「報導文學」式的交待劇情,絕對不會是《DESH》的選擇。阿喀郎和他的合作夥伴,寫故事文本的卡辛卡‧奈爾(Karthika Nair),選用了類似奇幻的寓言體裁,來講一個似乎是真實的、或說發現實相的故事。隨著舞作的前進,創作者不斷透過敘述的間斷和殘缺,邀請觀眾,在停頓和疑惑中參與這個作品:觀眾可以在詩意的留白中,自行選擇只看舞台上美麗的奇景,也可以選擇進入阿喀郎的內心世界。

阿喀郎把「故事」說得跟真的一樣:他父親是經營餐廳沒錯,但他既沒死,也沒被削腳底肉。所以整個故事就是真真假假,他根本就沒有要說什麼是真的實的孟加拉。所謂的故土,就只能是看過一眼的、遙遠的異國,所以舞台的畫面上,就只能是平面的動畫和線描。他就是要明白呈現這種距離的無力感。這裡頭更有趣的辯證是:像真的一樣,並不等於真實。在刻意用虛擬動態插畫的處理下,凸顯了作品跟現實的距離。創作者也在實相與捏造之間,留給觀眾想像空間的權利。

若說阿喀郎宣稱他要做、或他能做出一個「真實的孟加拉」,那才真是欺騙。1997年碧娜‧鮑許為香港做了《拭窗者》,一些香港人反彈,說那作品根本就是斷章取義,一點都不像香港。然而,我們也不免要問:什麼是真正的香港?又有誰能回答這個問題呢?

所有的宣傳都將《DESH》導向回到故里、重新發現故鄉對阿喀郎的意義。但這個作品裡的「孟加拉」其實不過是顆煙霧彈,用來屏障他生命裡真正的Desh──他的父親。

據說,《DESH》在倫敦的首演夜,阿喀郎上台,對坐在台下的父親說:這是一個關於你的作品;但我沒有任何貶抑你的意思,還有我敲的,是你的墳墓…。他和父親的關係,就是他在這作品面對和處理的源頭。即便台北的觀眾不知道他對父親說了這些話,一開場黑暗中的那幾下重槌,依然讓人震撼:是多少日月的積累在心裡,才能讓他如此奮力敲擊?

事實上,《DESH》只是「故土」的贋品,只有身體的情緒是真的。這個作品真正讓人感動的,也正是阿喀郎很誠實地去面對、並呈現他自己的矛盾、迷惘,交織混雜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削足的雙腳,如何找到立足點?倒立的懸盪,如何自處?

這個作品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被尊榮為「舞蹈金童」阿喀郎,自廢武功的「退位」。他捨棄最讓觀眾癡迷的絢爛身體技巧和卡達克傳統舞蹈的程式,換句話說,他選擇不跳一般人想看的「舞技」,也不去賣弄所謂當代的、抽象的肢體變化,而將焦點留給作品本身。(即便如此,眼尖的觀眾還是會因為他精準的動力轉換而寒毛直豎)他要和,空曠的舞台、迷人的描繪、不在場的小女孩、巨大的椅子、怪異的渦輪,一起,說這個故事;還有被葉錦添設計的過度誇張的豪華水布幔淹沒。

《DESH》

演出|阿喀郎舞團
時間|2013/9/22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DESH》裡孟加拉被異化成為象徵化的符號,經由阿喀郎主體的凝視,再傳遞到台灣觀眾凝視客體的對象,這樣的雙重凝視,所起的作用,仿若在迷霧叢林中暗自摸索異國情調的邊緣。(葉根泉)
9月
26
2013
阿喀郎在舞作中,憑其豐富的經驗,及精準的肢體掌控,配合高水準的舞台調度與視聽,大致獨力掌握了整個大舞台但可惜的是,這趟自我追尋在內容上,儘管繁複卻都是點到為止,未能有深度的刻畫,空留下意猶未盡的惆悵。(謝東寧)
9月
22
2013
混雜著的舞台環境,或能稍微區辨出三個顯著的情境,映照著那一方土地:以動畫及人聲所開啟的故事空間、以分飾角色塑造的回憶空間、與裝置及光影互動的內心空間。(吳若慈)
9月
22
2013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