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的磅礡首演《古勒之歌》
1月
15
2015
古勒之歌(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63次瀏覽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

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古勒之歌Gurre-Lieder》因編制龐大,音樂繁複,使得此曲上演機會較低,NSO國家交響樂團在2014年最後跨新年音樂會排出這闕曲子,也自然成為樂界焦點,這是台灣第一次演出全本《古勒之歌》。當然,要上演這首曲子必定勞師動眾,這次國家交響樂團特地將舞台延伸到觀眾席前五排(比照民國100年馬勒第八),加上五個合唱團共同演出,編制如此的龐大,更考驗指揮與樂團對聲音層次的雕琢以及聲響的透明。

樂曲開頭營造的氣氛,筆者認為NSO在一開始並沒有進入狀況,整個聲響有些混濁,音樂也顯得鬆散,原本《古勒之歌》開頭那種迷離、色彩的感覺不見了,十分可惜。呂紹嘉努力的營造樂曲的高潮,樂團在第三部分像是亡靈大軍一段,氣勢磅礡,在這裡呂紹嘉就成功地製造了樂曲的高潮,但除了氣勢外,NSO在第一部分感覺少了些甚麼,許多段落甚至無法激起聽眾的火花。有一部份原因是樂手的微控問題,像是瓦德瑪(Waldemar )一段詠唱(我的馬兒,你為何跑的那麼慢),法國號幾次嚴重的滑音失誤,又或者有些段落音樂找不到方向性,容易讓聽者迷失在荀貝格漂亮豐富的和聲中,當然隨著樂曲的進行樂團表現漸入佳境。

歌手方面,演唱瓦德瑪的男高音丹尼爾.柯西(DANIEL KIRCH),當晚是抱病登台,雖表現穩定且音色優美,但音樂性與情緒卻略顯保留,演唱起來不慍不火,然而處裡荀貝格這樣後浪漫色彩濃烈的作品時,卻讓觀眾感到乏味,可能是因為隔天還有一場演出,因此需保留聲音與體力。像是第一部分瓦德瑪與多薇(Tove)幽會,情話連綿,以及第二部分聞伊人死訊而憤慨質問上蒼,在這次丹尼爾.柯西的演唱中聽不到這樣精采的情緒轉折,張力也因此減弱,令筆者深感可惜。

這次NSO找來的五個合唱團,有些並不是專業合唱音樂會上的熟面孔,但經由合唱指導陳雲紅老師的帶領,整體而論演出成果十分完整,該有的音樂表情及張力效果也都具備,但男生合唱團的咬字收尾問題卻十分嚴重,每一樂句的結束甚至有些參差,原因竟是結尾的氣音收尾並不統一,這點嚴重破壞音樂的流暢度。筆者發現,這次《古勒之歌》台灣首演的合唱團有許多是第一次挑戰這麼大的曲目,可能有些難以招架,或許可先由小曲目著手,時機成熟後再挑戰這樣歷史性的鉅作,相信成果必定不同。

柏林愛樂音樂總監拉圖(Simon Rattle)曾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弦樂四重奏,這意味著雖然編制龐大,但聲響卻是乾淨通透,NSO這次做到了音響上效果(像是馬勒第八),但和聲上乾淨度卻不見了,激動的段落音樂層次也不明顯,大聲與小聲的層次也不多,最明顯的便是結尾大合唱〈日出頌歌〉。合唱團加入後,氣勢真的宛若要將屋頂掀翻似的,非常適合作為跨年夜的結尾,但筆者認為重點仍是音樂,呂紹嘉這次將《古勒之歌》像是馬勒般呈現,唯少了音樂上的層次,〈日出頌歌〉結尾前數小節精彩的小號琶音,當天卻被樂團與合唱團掩蓋住了,每個聲部的獨立性也略顯不足。

這次演出的歌詞投影採用「意譯」,但效果卻有些令人失望,雖說不用逐字逐句翻譯,讓音樂回歸,但如此卻無法顧及每一位觀眾,最後呈現出來的竟是瓦德瑪與多薇演唱的段落完全無字幕投影,但林中鴿(Waldtaube)、農夫(Bauer)、克勞斯小丑(Klaus-Narr)與全體合唱卻巨細靡遺地進行字幕投影,歌詞投影標準不一,也讓筆者感到困惑,或許下次還是選擇傳統的逐字逐句對照吧,抑或全場演出無中文字幕。

很高興能夠在2014年的最後欣賞全本《古勒之歌》首演,雖然此演出並不是NSO的最高水準表現。期待日後能在台灣欣賞到更多經典鉅作的演出,而不僅只是宣傳上的噱頭,NSO這次立下了良好典範,值得其他樂團效仿。

《古勒之歌》

演出|呂紹嘉與NSO
時間|2014/12/31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