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的磅礡首演《古勒之歌》
1月
15
2015
古勒之歌(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4次瀏覽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

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古勒之歌Gurre-Lieder》因編制龐大,音樂繁複,使得此曲上演機會較低,NSO國家交響樂團在2014年最後跨新年音樂會排出這闕曲子,也自然成為樂界焦點,這是台灣第一次演出全本《古勒之歌》。當然,要上演這首曲子必定勞師動眾,這次國家交響樂團特地將舞台延伸到觀眾席前五排(比照民國100年馬勒第八),加上五個合唱團共同演出,編制如此的龐大,更考驗指揮與樂團對聲音層次的雕琢以及聲響的透明。

樂曲開頭營造的氣氛,筆者認為NSO在一開始並沒有進入狀況,整個聲響有些混濁,音樂也顯得鬆散,原本《古勒之歌》開頭那種迷離、色彩的感覺不見了,十分可惜。呂紹嘉努力的營造樂曲的高潮,樂團在第三部分像是亡靈大軍一段,氣勢磅礡,在這裡呂紹嘉就成功地製造了樂曲的高潮,但除了氣勢外,NSO在第一部分感覺少了些甚麼,許多段落甚至無法激起聽眾的火花。有一部份原因是樂手的微控問題,像是瓦德瑪(Waldemar )一段詠唱(我的馬兒,你為何跑的那麼慢),法國號幾次嚴重的滑音失誤,又或者有些段落音樂找不到方向性,容易讓聽者迷失在荀貝格漂亮豐富的和聲中,當然隨著樂曲的進行樂團表現漸入佳境。

歌手方面,演唱瓦德瑪的男高音丹尼爾.柯西(DANIEL KIRCH),當晚是抱病登台,雖表現穩定且音色優美,但音樂性與情緒卻略顯保留,演唱起來不慍不火,然而處裡荀貝格這樣後浪漫色彩濃烈的作品時,卻讓觀眾感到乏味,可能是因為隔天還有一場演出,因此需保留聲音與體力。像是第一部分瓦德瑪與多薇(Tove)幽會,情話連綿,以及第二部分聞伊人死訊而憤慨質問上蒼,在這次丹尼爾.柯西的演唱中聽不到這樣精采的情緒轉折,張力也因此減弱,令筆者深感可惜。

這次NSO找來的五個合唱團,有些並不是專業合唱音樂會上的熟面孔,但經由合唱指導陳雲紅老師的帶領,整體而論演出成果十分完整,該有的音樂表情及張力效果也都具備,但男生合唱團的咬字收尾問題卻十分嚴重,每一樂句的結束甚至有些參差,原因竟是結尾的氣音收尾並不統一,這點嚴重破壞音樂的流暢度。筆者發現,這次《古勒之歌》台灣首演的合唱團有許多是第一次挑戰這麼大的曲目,可能有些難以招架,或許可先由小曲目著手,時機成熟後再挑戰這樣歷史性的鉅作,相信成果必定不同。

柏林愛樂音樂總監拉圖(Simon Rattle)曾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弦樂四重奏,這意味著雖然編制龐大,但聲響卻是乾淨通透,NSO這次做到了音響上效果(像是馬勒第八),但和聲上乾淨度卻不見了,激動的段落音樂層次也不明顯,大聲與小聲的層次也不多,最明顯的便是結尾大合唱〈日出頌歌〉。合唱團加入後,氣勢真的宛若要將屋頂掀翻似的,非常適合作為跨年夜的結尾,但筆者認為重點仍是音樂,呂紹嘉這次將《古勒之歌》像是馬勒般呈現,唯少了音樂上的層次,〈日出頌歌〉結尾前數小節精彩的小號琶音,當天卻被樂團與合唱團掩蓋住了,每個聲部的獨立性也略顯不足。

這次演出的歌詞投影採用「意譯」,但效果卻有些令人失望,雖說不用逐字逐句翻譯,讓音樂回歸,但如此卻無法顧及每一位觀眾,最後呈現出來的竟是瓦德瑪與多薇演唱的段落完全無字幕投影,但林中鴿(Waldtaube)、農夫(Bauer)、克勞斯小丑(Klaus-Narr)與全體合唱卻巨細靡遺地進行字幕投影,歌詞投影標準不一,也讓筆者感到困惑,或許下次還是選擇傳統的逐字逐句對照吧,抑或全場演出無中文字幕。

很高興能夠在2014年的最後欣賞全本《古勒之歌》首演,雖然此演出並不是NSO的最高水準表現。期待日後能在台灣欣賞到更多經典鉅作的演出,而不僅只是宣傳上的噱頭,NSO這次立下了良好典範,值得其他樂團效仿。

《古勒之歌》

演出|呂紹嘉與NSO
時間|2014/12/31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