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再現到重塑《馬賢伏龍》
2月
09
2025
馬賢伏龍(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5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許亞芬從早期由外臺戲起家,歷經電視歌仔戲及河洛歌子戲團時期,離開河洛歌子戲團後創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此次劇團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出的《馬賢伏龍》與《無毒有我之林則徐傳》皆為2003年創團後推出的新編戲,此次再演亦有再現經典意義。《馬賢伏龍》劇情移植改編自《畫龍點睛》,《畫龍點睛》原為1980年代山東梆子劇團的新編歷史戲,故事原形即為唐初名臣馬周獻策故事,經京劇改編、並由馬派張學津唱紅,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在《畫龍點睛》的基礎上改編為歌仔戲版本。

《馬賢伏龍》,講述山東才子馬周為將軍侯坤代筆上書獻策,馬周借侯坤身分為文諷刺朝政,並以畫龍不點睛之圖暗諷國君有眼無珠、不識人才,唐太宗觀文與畫後深知皆非侯坤所作,追問捉刀者為誰,並決定微服私訪之。馬周因嗜酒,時常至春風酒樓飲酒,店主楊紅愛慕馬周之才華,同時縣太爺千金亦傾心之,縣太爺聽聞君王賞識馬周,便欲高攀與之結為親家,脅迫楊紅為其千金說媒馬周,楊紅不肯被壓入大牢。唐太宗假畫商身分私訪馬周,二人意氣相投,縣太爺因不識唐太宗真實身分,驅趕並奪其財物,馬周因拒絕親事同樣被壓入牢中。馬周與楊紅兩人在獄中互見情意,縣太爺決心拆散二人便壓至刑場欲處決之,二人在刑堂上拜堂,此時唐太宗趕至救援,縣太爺知皇帝真實身分後驚嚇而亡,唐太宗下旨令馬周入閣、並迎娶楊紅為妻,馬周則為龍圖點睛,君臣遇合、有情人成眷屬以喜劇收尾。

馬賢伏龍(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提供)

相較而言,京劇版本著重對貪官污吏的控訴,楊紅一角原為張四娘,張四娘在牢中被縣官屈打,唐太宗趕至牢中營救之,然張四娘在身受重傷之時以血跡為龍點睛,而後便一命嗚呼,京劇版本為悲劇收場,馬周與張四娘的愛情最終破碎難全。張四娘於牢中為龍圖點睛段落在歌仔戲版本中有所保留,楊紅在牢中之時,縣太爺以畫龍不點睛威脅法辦馬周,楊紅情急之下咬破手指為龍點睛,但矛盾的是,此次點睛後,故事結尾馬周又再次為龍圖點睛,於此可見此版本遺留京劇版的痕跡,卻未能與結尾部份有合理的扣合。

此外,此劇以喜劇收尾,也與歌仔戲擅長敷衍愛情戲有關,如歌仔戲「四大齣」《陳三五娘》、《山伯英台》、《呂蒙正》與《什細記》皆為愛情主題,從京劇《畫龍點睛》到歌仔戲《馬賢伏龍》顯見其適應劇種特質的轉變。劇名雖為《馬賢伏龍》,但較難看出馬周如何「伏」龍,君臣之間的遇合少了點衝突,也就使得「伏」不夠顯著,劇情重心似以愛情為主軸,若為此,則應當加強馬周與楊紅二人情愫的鋪陳,劇中楊紅因馬周才華而萌生愛意,但馬周對楊紅的情感並不明確,他保持著不戀棧塵俗的姿態,彷彿世間唯有杜康以知心,至牢中馬周知曉楊紅的情意、而後刑場拜堂一幕雖則動人,卻因馬周突如其然對愛情的開竅使人有些不明所以。按京劇版本,馬周與張四娘本為青梅竹馬,二人本有舊緣在前,二人最終被拆散之時,更為加強情感的力道。因此,本劇若在情感線的鋪陳能更為細膩,則刑場拜堂的至死不渝、最後終成眷屬的完滿將更為扣人心弦。

馬賢伏龍(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提供)

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再現早期創團戲,許亞芬飾演的馬周帶有放浪形骸、縱意任情的灑脫感,其唱腔也維持一貫的花腔特性,轉音的行雲流水悅耳動聽。而在第四場唐太宗微服私訪馬周、至第六場馬周與楊紅身陷囹圄皆改由王婕菱接演,近年各大劇團常有青年演員同場接演情況,主要透過以戲帶功方式磨練演員的功底,而王婕菱飾演的馬周與許亞芬呈現兩種迥異氣質,前文提及許亞芬的馬周帶有任意自得,王婕菱飾演的馬周則較為剛毅正直,即使是同一個角色都各有詮釋方式,因此,此種接演方式雖然有其傳承與磨練意義,但在角色的形象塑造上也往往無法延續造成斷裂感。

再現是傳承的第一步,重塑則是在傳承的基礎上修正與添加,劇情的重塑可以去蕪存菁,而演員的詮釋與重塑則賦予角色擁有不同生命,《馬賢伏龍》作為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創團戲系列作品,重新再演是保留也是傳承,但也期待看到更進一步地進行經典的重塑,如使一來,它不僅僅是創團系列作品,也會是劇團的經典劇目。

《馬賢伏龍》

演出|許亞芬歌子戲劇坊
時間|2025/01/11 19:30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