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密室自我拆解遊戲《情色渡假村》
8月
15
2014
情色渡假村(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18次瀏覽
林乃文(專案評論人)

基督誕生後第三個千年首月,法國公務員米榭(Michel)正在他「熱帶亞洲」跨年假期尋歡作樂的尾聲,收到為旅行社發的客戶意見問卷,他在空白處寫下:「才剛醒來,我就覺得自己被帶到

一個框框架架嚴密的空間

我很明白生命和它的方式

它就如同一份讓我們勾選的調查表。」

----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情色度假村》(Plateforme)

(取自嚴慧瑩譯文)

改編自法國作家韋勒.貝克的同名小說,德語演出,中文字幕。一箱設計精巧的旋轉台佔據整個舞台,猶如台中之台,島中之島,以白色帷簾隔成四等分空間,拉開,闔上,如醫院診療間所常見,並作為投影背幕使用。鐵框繃白塑膠皮長椅可輕易被置換為任何公共空間:醫院、機場、候機室、咖啡店,甚至旅館。有如小說裡主角米榭----一個無家庭無朋友無戀情野心的中年公務員----所觀察到的:「整個世界都像一個機場」。

即使敘事線從法國、泰國、古巴進行跨洲際移動,對第一人稱敘事主角米榭也不過從飛機艙移到遊覽車、從機場到飯店,從餐廳到酒吧,從一個箱籠移動到下一個箱籠;框架,無處可逃。整個劇場空間回應著這段描述。並且投射出一個歐洲悲觀主義者的心靈世界:從觀光到工作、從經濟到文化,乃致於他整個人生,全部被理性工具化、安全化、規格化,於是只剩下性快感能喚起生命存在的感受。

史蒂芬.夏夫(Steven Scharf)扮演的米榭:聲音低沈,一雙怒眼瞠視世界而藏在呆鈍的眼鏡後面,神經兮兮又喋喋不休,自我放棄卻又批判不已,引經據典而又充斥垃圾資訊,他的臉部表情不斷經過同步攝影投射到觀眾眼前,宛若現代人喜歡透過鏡頭、透過取景框自我觀看的習性。改編後被提出於首尾呼應的精神診療片段,從邏輯上合理化主角的自我凝視執癖。全戲亦可看成米榭一人的腦中魅影、回憶片段、自我對話交叉投射的超現實幻境,避開傳統戲劇再現現實的敘事腔調。聲、影、空間、身體在場景段落之間錯落滑行,導演史蒂芬.基米(Stefan Kimmig)的場面調度相當流暢,使這一百分鐘度得毫無滯澀。

剝開最外層的愛情故事----男主角與女友由性而愛,為毫無希望的人生找到一線幸福,又倏忽無常地被恐怖攻擊消滅----內裡洶湧著一股自我拆解的慾望。表面是西方性解放的輓歌,其實是烏托邦失落的呻吟。在西方思想引領世界超過五百年以後,如今文明的沙灘上一片孤寂慘白,似乎連風都失去方向般靜止,僵化的人只是習慣地維持生理運轉,等待腐朽。相對地,熱帶東方則被被當做自然、原始、慾望、生命力等泉源之地。小說與戲劇作者巧妙地引用法國社會學家Rachid Amirou的一段話:「旅遊這件事……是一種以刻度、記號組成的對外在世界相異度的緩和探索行為。」以旅人觸覺式的隨想,避免極可能錯誤百出的跨文化論述姿態。西方不再說教,保持疑惑,並直面自我崩毀的危險心靈。也讓我們反思近代一路西化現代化的結果,我們將贏得什麼失落什麼或來得及挽回什麼。

十九世紀以來戲劇作為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從史克普(Eugène Scribe)「佳構劇」到易卜生(Henry Ibsen)的「社會寫實劇」到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的「敘事劇場」,從提供新興中產階級偷窺、意淫自己的黑箱娛樂秀,到肖真模仿客廳花園書房等私空間進行公共論壇,再變為提醒觀眾「我們就是在演戲」、「我們就是在傳道」的社運歌舞團;到了新世紀,戲劇還能以什麼樣姿態再加入社會成為一面公共視窗呢?

把精神診療搬上舞台,在大腦各處崁裝鏡子,到處都有的閉路電視和新聞轉播;盡情自我窺視,但袪除自戀,不畏懼地自我攻擊,從文字走向舞台,再從舞台走回現實;於擬像充斥的現實世界中不再廉價地扮演,而以肉身、擬像、文字一齊獻聲。我想慕尼黑室內劇院和基米(Stefan Kimmig)的《情色渡假村》起碼為我們示範了其中一種探問方式。(林乃文修改於2014/08/16 02:00)

延伸閱讀:

陳佾均:劇場永遠必須創造一種當代連結 獨家專訪《情色度假村》導演史蒂芬.基米

http://m.taipeifestival.org/article_page.aspx?ID=603

葉根泉:愛情倖存者的懺情錄《情色渡假村》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2211

《情色渡假村》

演出|德國慕尼黑室內劇院(Münchnet Kammerspiele)
時間|2014/08/08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虛實交界的曖昧化」並不單只出現在舞台與影像的應用上;而是成功的成為能夠貫穿這齣戲的一套邏輯。在「曖昧」的邏輯之下,虛實之間再無分別。消弭了框架與界限之後,我們得以站在虛實之上,用更宏觀的視野看盡虛實本是一體。(陳群翰)
8月
28
2014
舞台上白紗的遮蔽以及旋轉舞台的使用,恰好抵銷了太過強烈的「攝影」與「被攝」兩者對立而強烈的感受。在被決定的觀看以及觀看的過程中,有一段模糊的區塊,而這樣的模糊讓我覺得非常舒服。(劉崴瑒)
8月
14
2014
即使敘事的角度還在男性的嘴唇間,女性卻已然溢出他們能夠操弄的範圍,而在回憶當中掌控主角的人生意義。(湯欣曄)
8月
11
2014
演員的表演也沒讓影像手法專美於前。演員史蒂芬.夏夫(Steven Scharf)扮演米榭,自言自語時說話輕柔如夢囈,一轉到憤世直言的大段獨白,狂烈暴走,被情感撕扯著的語調和身體線條好像隨時都會崩潰;情緒和肢體表現收放自如,令人讚嘆。(譚凱聰)
8月
11
2014
原著中人物往往滔滔不絕議論起來,雄辯的觀點才是韋勒貝克包藏在表層情色故事裡面,但在此次的改編中,我們只能藉由逼近主角攝影鏡頭的再現,思緒混亂、喋喋不休、分不清楚事實與謊言、現實與夢囈,米榭的臉成為引發觀眾情緒、思索、反省的最重要媒介。(葉根泉)
8月
11
2014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11月
1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