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的KUSO,簡樸的故事《過氣英雄傳》
7月
17
2017
過氣英雄傳(盜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8次瀏覽
陳佳慧(社會人士)

一個年輕編劇,出於熱愛,進入了一間布袋戲公司工作。沒想到公司裡不同派系的人馬,竟然在舞台上幻化為各據山頭的梟雄好漢,過招對打。從檯面上的企劃業績競爭,類比成肉身散打。到檯面下搞小圈圈黑箱作業,數位化為line群組和結界。包裝在炫目的武打和喜劇節奏裡的《過氣英雄傳》其實講的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燃燒才華不一定保證能發光發熱。碰到人事傾軋後,你慢慢就會懂得社會運行的潛規則。更唏噓的是,昨日的戰友,可以為今日的利益反目。到最後我們總會明瞭,現實世界,其實遠遠比電玩遊戲更加殘酷不仁。

每一隻菜鳥必經的職場成長記,還能用什麼新鮮方式說?既然辦公室的背景設在布袋戲文創公司,劇中的角色造型理所當然直接Cosplay華麗的布袋戲偶。同時,刻意讓演員的肢體動作,模仿戲偶特有僵硬的線條。口白保留布袋戲氣口,但內容則是茶水間八卦加會議室語言。導演蘇洋徵和編劇王健任,拆解重組布袋戲偶的風格形式,荒謬KUSO,令人發噱。

不管是五六年級生野台啟蒙,還是七八年級生看電視學習,正因為台灣囝仔幾乎都內建了布袋戲記憶體,不管多白爛的惡趣味,都能瞬間秒懂,將職場鬥爭與布袋戲武林大戰,相融在小劇場裡搬演也就沒有違和感了。

製偶和操偶原本是為了擬真人形,今天倒反過來,讓真人模仿、甚至放大戲偶的不自然;或者,讓演員把另外一位真人當成一尊戲偶來操縱,不禁讓人思考,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人,真的完全擁有獨立的自由意志嗎?或者,其實我們會不會也只是被主流價值觀操縱的魁儡而已?

劇中布袋戲公司為了宣傳新戲,開了直播,但是現場突然發生了意外狀況,瞬間宛如楚門的世界露出。為了圓場,只好繼續在鏡頭前面對觀眾強調,這不是意外,而是精心安排的surprise。在鏡頭的前後,又是誰操縱了誰?

筆者曾在牯嶺街小劇場看過蘇洋徵編導的《電台屍令II:終戰屋》。現實與數位世界的進出調度,複雜卻流暢的轉換,令人印象深刻。但因為大嬸我不玩電腦遊戲,所以完全不懂劇中的電玩梗。現在的年輕人在玩什麼?在想什麼?他們的世界,是用什麼組成的?這個逼人老的現實曾令我當場大受震撼。如今意外的在《過氣英雄傳》裡面找到與電玩手遊世代共同的記憶連結,不免仍感到一絲安慰。

雖說三面舞台,與多條進出場動線的設計難免會造成觀賞上的死角,舞台設計也略嫌單薄。不同演員之間的布袋戲肢體線條百分比不夠一統。相對於緊湊的開場,結局的節奏略微緩慢。但總而言之,《過氣英雄傳》穩守故事經線,只要看過布袋戲或者已經進入職場的人,都能馬上進入劇情。換句話說,不挑觀眾,大小通吃。你我都已經坐在好球帶裡,引人發噱的真人版布袋戲,在一片炫目金光中,武力全開,花稍開球。一個老派的故事,用KUSO荒謬的形式來說,仍然饒富新意。

《過氣英雄傳》

演出|盜火劇團、貪食德工作室
時間|2017/07/02 14:30
地點|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劇王健任與導演蘇洋徵共同創作、發展下,打造出一個結界──於許多細節處進行翻玩,像是辦公椅的升降、桌椅的移動、演員的聚合與走位等,並在聲光、音效/樂的運用下,仍預留其空白處得以形成情緒醞釀的空間。(吳岳霖)
9月
01
2017
在這個江湖之中,多少人在正義與堅持之中滔滔不絕;但王健任似乎不只看到如此。他不動聲色地提示著,在今日新自由主義的時代,只有過氣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古典英雄。(汪俊彥)
8月
30
2017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