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的KUSO,簡樸的故事《過氣英雄傳》
7月
17
2017
過氣英雄傳(盜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0次瀏覽
陳佳慧(社會人士)

一個年輕編劇,出於熱愛,進入了一間布袋戲公司工作。沒想到公司裡不同派系的人馬,竟然在舞台上幻化為各據山頭的梟雄好漢,過招對打。從檯面上的企劃業績競爭,類比成肉身散打。到檯面下搞小圈圈黑箱作業,數位化為line群組和結界。包裝在炫目的武打和喜劇節奏裡的《過氣英雄傳》其實講的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燃燒才華不一定保證能發光發熱。碰到人事傾軋後,你慢慢就會懂得社會運行的潛規則。更唏噓的是,昨日的戰友,可以為今日的利益反目。到最後我們總會明瞭,現實世界,其實遠遠比電玩遊戲更加殘酷不仁。

每一隻菜鳥必經的職場成長記,還能用什麼新鮮方式說?既然辦公室的背景設在布袋戲文創公司,劇中的角色造型理所當然直接Cosplay華麗的布袋戲偶。同時,刻意讓演員的肢體動作,模仿戲偶特有僵硬的線條。口白保留布袋戲氣口,但內容則是茶水間八卦加會議室語言。導演蘇洋徵和編劇王健任,拆解重組布袋戲偶的風格形式,荒謬KUSO,令人發噱。

不管是五六年級生野台啟蒙,還是七八年級生看電視學習,正因為台灣囝仔幾乎都內建了布袋戲記憶體,不管多白爛的惡趣味,都能瞬間秒懂,將職場鬥爭與布袋戲武林大戰,相融在小劇場裡搬演也就沒有違和感了。

製偶和操偶原本是為了擬真人形,今天倒反過來,讓真人模仿、甚至放大戲偶的不自然;或者,讓演員把另外一位真人當成一尊戲偶來操縱,不禁讓人思考,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人,真的完全擁有獨立的自由意志嗎?或者,其實我們會不會也只是被主流價值觀操縱的魁儡而已?

劇中布袋戲公司為了宣傳新戲,開了直播,但是現場突然發生了意外狀況,瞬間宛如楚門的世界露出。為了圓場,只好繼續在鏡頭前面對觀眾強調,這不是意外,而是精心安排的surprise。在鏡頭的前後,又是誰操縱了誰?

筆者曾在牯嶺街小劇場看過蘇洋徵編導的《電台屍令II:終戰屋》。現實與數位世界的進出調度,複雜卻流暢的轉換,令人印象深刻。但因為大嬸我不玩電腦遊戲,所以完全不懂劇中的電玩梗。現在的年輕人在玩什麼?在想什麼?他們的世界,是用什麼組成的?這個逼人老的現實曾令我當場大受震撼。如今意外的在《過氣英雄傳》裡面找到與電玩手遊世代共同的記憶連結,不免仍感到一絲安慰。

雖說三面舞台,與多條進出場動線的設計難免會造成觀賞上的死角,舞台設計也略嫌單薄。不同演員之間的布袋戲肢體線條百分比不夠一統。相對於緊湊的開場,結局的節奏略微緩慢。但總而言之,《過氣英雄傳》穩守故事經線,只要看過布袋戲或者已經進入職場的人,都能馬上進入劇情。換句話說,不挑觀眾,大小通吃。你我都已經坐在好球帶裡,引人發噱的真人版布袋戲,在一片炫目金光中,武力全開,花稍開球。一個老派的故事,用KUSO荒謬的形式來說,仍然饒富新意。

《過氣英雄傳》

演出|盜火劇團、貪食德工作室
時間|2017/07/02 14:30
地點|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劇王健任與導演蘇洋徵共同創作、發展下,打造出一個結界──於許多細節處進行翻玩,像是辦公椅的升降、桌椅的移動、演員的聚合與走位等,並在聲光、音效/樂的運用下,仍預留其空白處得以形成情緒醞釀的空間。(吳岳霖)
9月
01
2017
在這個江湖之中,多少人在正義與堅持之中滔滔不絕;但王健任似乎不只看到如此。他不動聲色地提示著,在今日新自由主義的時代,只有過氣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古典英雄。(汪俊彥)
8月
30
2017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