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再多一點邀請嗎?《小提包》
9月
17
2013
小提包(陳又維 攝 小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2次瀏覽
李祐緯(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今年「新人新視野」舞蹈篇含三支作品,上半場二段演出結束之後,大幕不降,前台宣布中場休息,在觀眾或站或坐或上廁所的情況下,《小提包》的舞者們已經躍然於舞台上走動暖身,彼此閒聊互動著。所有的舞者都進入一種自然的狀態,再搭配上輕鬆的音樂,利用短暫的中場休息時間,洗掉前兩場演出帶給觀眾的狀態。不意外的,開場走了一個輕鬆恣意的自在感,觀眾也輕鬆的去了解這群舞者的性格跟關係,在自然的互動中穿插著編排過的舞蹈,瞬間又把台上這些截然不同的舞者串聯起來。當街舞的經典老歌,爵士樂團Us3的《CANTALOOP (Flip Fantasia)》被播放時,簡直令人要哭出來了,台上的舞者有的跳舞、有的跳繩,丟球騎單車,玩的不亦樂乎。在有結構的編排下,日常的玩樂也成了舞台上的演出,完整的詮釋了舞蹈即是生活,生活即是玩樂,跳舞的意義本該在於享受音樂。

在歡愉的氣氛過後,一位帶著小音箱、麥克風的女生走了進來時而對嘴時而哼唱,在Beyonce的《Halo》中隨意舞動,鏡球瞬轉,整個空間為之轉換,上一秒是在KTV大唱HIGH歌的擺頭狂歡,下一秒是在舞池聽到好音樂的即興亂舞,不斷的貼合著跳舞本身的自在和隨意。但是大部分舞者的服裝卻是統一的(除了一個LOCKER很原汁原味的穿了垮褲帶了圓帽,如果是想忠實呈現LOCKIN的質地,那後來的KRUMP舞者卻是帥氣的西裝背心呢?),這樣的一致性掩蓋了每個舞者的獨特性,制式的表演服讓他們看起來失去了一開始的玩樂自在感。當然舞者本身都還是很享受的音樂裡面的,這是符號象徵的問題,表演服讓他們看起來像一群表演者,使得接下來的段落,排舞、CIRCLE、SOLO都成了精密設計底下的演出。

一直到最後的大合舞,節奏緊湊堆積著觀眾的情緒到最後,卻沒有爆發出來,那個瞬間應該充滿著大聲歡呼尖叫大拍手(有看見一兩個觀眾要拍手但是卻發現其他人沒有動靜而作罷),直到謝幕的時候大家才真正的鼓掌歡呼,但是堆積的東西已經煙消雲散,那些掌聲就只是給辛苦的舞者跟精采的演出,而最動人的片刻卻沒產生立即的化學反應,的確是可惜了。

當然不同的觀眾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演出空間上,編舞者以「小提包」為概念創作了這支可以帶著走的舞,可以說是相當成功,這支舞帶到戶外街頭隨便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得到很高的評價,只是帶到了文山劇場,在劇場內,花了二十分鐘的鋪陳,觀眾滿心期待著表演者最後會給我們什麼樣的歡樂或是衝擊,而結尾卻是一段超厲害的排舞。這樣安排不能說不好,只是可惜了前半段的輕鬆愉悅,結尾所達到的效果,許多六到八分鐘的街舞排舞都能夠達到。

這是一支成功的舞作,但是需要更適合他的舞台。在觀演關係被如此明確的建立之下,表演者的一舉一動在台上都會被放大檢視,但這群精湛的舞者卻被放大到一種望塵莫及的地位。舞者越厲害,和觀眾的距離就越遙遠,因為最後的舞蹈肢體已經失去語言,回到最原始的舞動,這是最直接的魅力,卻也直接劃分出舞者跟觀眾的差異,他們在台上劃出了一個舞蹈圈,觀眾們永遠走不進去其中,只能在一旁感動的看著,卻沒辦法親身體會跳舞的快樂,如果整支舞的最後能夠少一點炫技多一點邀請,那我想感覺會大大的不同。

《小提包》

演出|新人新視野:舞蹈篇/楊乃璇
時間|2013/09/12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