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一抹純粹?《墨身》
5月
07
202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6次瀏覽
宋慧樺(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在職碩士研究生)

「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些演員;他們有時下台,有時上場,每個人的一生都扮演好幾個角色⋯⋯」像是莎士比亞的劇作《皆大歡喜》中所提到的這段話,《墨身》這個舞作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有點像是舞者們用自己渺小的身體,在偌大的舞臺上揮灑自己的生命,每一位陌生人,也都在創造著不同的關係、不同的角色。

舞作一開始在極簡的舞台上,微弱的燈光只聚焦於一名女舞者,緩慢蹣跚地朝著舞台後方移動,身旁不斷有慢、有快的舞者穿梭,搭配著忙碌令人煩躁的音效,就像是處於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紛紛擾擾的社會、科技冷漠的時代,充斥著對周遭環境人、事、物毫不關心的陌生個體,群聚後彼此有了互動、接觸,進而借助他人至頂端又滾落,重複著攀上又滾落的動作,似乎是想表達文宣中所提到「躁進求榮的社會」,又隨著畫面停留在其一舞者渴望著那拿著毛筆的舞者身上,為第一幕留下了許多想像空間⋯⋯

創作者以水墨畫為概念,搭配上時而磅礴、時而裊裊的東方音樂,看似已相當符合整個舞作,然而創作者卻同時運用了許多機械以及電子的亂世之音,將觀眾拉回到現實,彷彿在不同的時間軸上不停穿梭,舞者的肢體擺盪律動、凝聚、飄散,引領著我在觀賞期間亦有豐富的聽覺及視覺上的多層次感官刺激。

透過舞者在舞台上相互交疊、纒繞,彼此接觸、互相支撐、托舉、連結卻又離散,體現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遠、近距離;而在黑色鏡面的地板上,倒印出來的畫面卻又像告訴觀眾,所見不定為真;創作者亦以燈光營造出空間上的強烈對比,光影之間彷彿是生命虛實,若有似無、若真似假、似是而非;身著黑色、白色服裝的舞者就像是在墨水中渲染、滲透、揮灑,那些赤身的舞者們與黑衣舞者們的互動,更像是生存在這個庸碌的塵世中,每個人都有的陰暗面,也許是情感、也許是壓力、亦或是X光片上我們不願見到的一抹陰影,雖然不知道創作者想表達的是否為如此,竟讓我感受到心中的一絲絲壓抑、心情上也有些許沈重。

接著青少年舞者的出現,那帶有些青澀卻清新、美好的肢體舞動,猶如掀起了名為希望的漣漪,異中求同的舞姿更宛如展現了學校中的小社會,這一段的音樂也配合著中國樂器,一瞬間空氣中瀰漫著東方香氣,讓人似乎落入了詩情畫意卻不失開闊大氣的水墨山水畫之中,我認為是個非常得宜的運用,也是舞作中讓人非常舒服的一段。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一名女舞者赤身緩緩穿上白色的衣裳,倚著男舞者穿上襪子,這一幕很簡單、很暴力,卻重重的打在我心上,狠狠的敲醒我,藝術,不就是這樣?就看您為他穿上怎樣的衣裝,如何點綴,又怎麼將他包裝,抽開這些緊緊捆綁的枷鎖,不都是一抹純粹?

「墨身,以身為墨,轉化墨性的身體揮灑。」如同本作的文宣,沒有一絲贅述,整個舞作僅用了一把象徵毛筆的拖把為道具,其他都由舞者紮實的身體質感及彼此之間的互動展現出創作者期望經由此舞作衍伸的自我覺察與省思,不得不說,這個舞作帶給每個生活體驗不同的觀賞者何如的感受,又會在幾時發酵,影響著多少陌生人的生命,舞作中的「留白」皆巧妙地成為新篇章的楔子。

《墨身》

演出|體相舞蹈劇場
時間|2021/05/01 19: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的表演中,無論是肢體技巧跟情感展現皆在水準之上,在獨舞與群舞中讓情緒與肢體呈現為一體,淋漓盡致得表現出「以身體為墨,轉化為墨性的身體揮灑。」(朱蕙琳)
5月
07
2021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