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情感如染墨上身-黑亦是白,白亦是黑《墨身》
5月
07
202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1次瀏覽

朱蕙琳(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在職碩士研究生)



墨染上身是世間

《墨身》以水墨藝術概念融入創作當中,運用色彩的對比特質,將蒼白與墨黑相互依偎交疊、拉扯、顫抖、分離、輪迴,如同我們曾經所遺忘退去的情感樣貌,為「體相舞蹈劇場」哲思系列作品之一。

隨著時間的變化將不斷退去的色彩、形變的樣貌,藉由舞者肢體繪畫出人與環境之間的思維互動,審視生命中最深層的記憶與情感,透過對於舞蹈的想像及共鳴,達到與創作者生命經驗與群體關係之間的連結,進而轉化為生命的本質,與觀眾自身的生活經驗相互呼應。

墨的變化

初始在若有似無的音樂中,只見些許微光投射在身穿白衣的舞者,引領著觀眾進入到舞台裡的世界,舞者緩慢且平穩地行走著,霎時間身旁的舞者以多變的舞步在舞台間來回穿梭移動,台上的舞者自顧自地跳著屬於自己的舞,宛如現代人之間的冷漠情緒,但看似疏離,卻因各種交錯串連影響著彼此。從眼前動與靜之間的交互流動,營造出時光流逝的意象,身旁擦身而過的人都是生命中的過客,唯一不變的是不斷成長的自己。而後獨舞者緩緩離場,燈光下的群舞者慢慢匯集在光圈之中,透過舞者的肢體堆疊,不斷連綿交錯移動、相互依賴、扭曲纏繞、時而緩慢、時而緊湊,舞者有如鎖鏈環環相扣,發展成共同姿態的多人舞蹈組合,藉由舞蹈空間轉換、重複、翻轉,變化出各種多樣組合及樣貌,象徵生命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短暫且不斷的流動變化。

該作品其中一個場景所安排情境,在周遭飄逝而過的舞者慢慢消逝分散,將一縷燈光聚焦在一位身穿白衣、手持一把似毛筆又似拖把的舞者身上,這位舞者不斷運用手上的道具,想盡辦法抹去擦掉一些無形的痕跡,暗喻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及過程,無論好與壞都無法抹去,看似平凡簡單的物件,結合起來卻又錯綜複雜,提供觀者對於「墨」與「抹」兩詞之間與舞作關係,令筆者對於「墨」有了新的思考面向。


何謂白?何謂黑?

當燈光再次亮起時,一群身穿白衣的小舞者,從舞台後方平行並排進入於舞台中,動作中透漏著對未來的期盼,自由的向天空延伸小巧的手腳,呈現了純粹、單純、以及對夢想的憧憬,猶如一幅純淨的水墨畫,少了塵囂的紛擾,只留住了心中無瑕的美好。

隨後音樂的轉換鼓聲響起,舞者藉由強烈搖擺抖動著身軀,將揮動的手臂拋向空中帶動肢體翻轉,腳步時而跳躍輕快,時而步履沉重,表達出人們心中的壓抑,同時又像是在掙脫無形的束縛,多層次的複雜情緒與先前的小舞者形成強烈的對比,彷彿暗指夢想與現實的掙扎及取捨,與兩者的相互連結及關係,延伸值得反思的「難道夢想與現實是無法共存的嗎?」。


白亦是黑,黑亦是白

舞者的表演中,無論是肢體技巧跟情感展現皆在水準之上,在獨舞與群舞中讓情緒與肢體呈現為一體,淋漓盡致得表現出「以身體為墨,轉化為墨性的身體揮灑。」

在舞作的畫面呈現,運用白與黑做出視覺色彩上的強烈對比,將舞者代表的意義作出明顯的區分,從服裝色彩上白轉換為黑,最後再從黑回到了白色,當中意義也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筆者認為,身在科技變化快速的時代裡,我們何時能夠放慢腳步去審視自身過往的生活經歷,透過「體相舞蹈劇場」哲思系列作品,能讓觀者與創作者在無形中連結彼此之間的關係,使我們對於思考及創意有很大的共鳴及激盪。藉由《墨身》對於黑白之間的定義,暗指我們對於人、事、物都有著先入為主的思維,將我們所遭遇的事情分別成「好」與「壞」,就如同想要抹去身上的墨,但無論怎麼擦拭,都無法除去過往留下的痕跡,反之,如果都抱持著感恩的心去面對,才能真正的「生存如抹,落盡繁花,泰然自若」。

不禁期待未來對於有同一方向的創作者能透過多樣化的表演形式,建構出一個思想溝通交流的平台,為觀眾們提供更多深層的感受體驗。

《墨身》

演出|體相舞蹈劇場
時間|2021/05/01 19: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者以水墨畫為概念,搭配上時而磅礴、時而裊裊的東方音樂,看似已相當符合整個舞作,然而創作者卻同時運用了許多機械以及電子的亂世之音,將觀眾拉回到現實,彷彿在不同的時間軸上不停穿梭,舞者的肢體擺盪律動、凝聚、飄散,引領著筆者在觀賞期間亦有豐富的聽覺及視覺上的多層次感官刺激。(宋慧樺)
5月
07
2021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