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程序》生不由己,死難道可以?
7月
18
2023
自然程序(隔離島劇團/攝影鄭文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11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人們無法決定他們的生,但或許有朝一日,我們能夠擁有自行結束生命的權利。然而,當這看似為另一種替生命尊嚴找尋出路的「福利」與政府的官僚結構緊密相連,斷氣之前需經繁多文件與繁瑣手續的層層關卡,這關於生命終點的一切會是什麼樣貌?

《自然程序》中建構的世界,失意多時、出版不順的小說家因想要以死亡為最終大作殉道而來到「生命福利處」,在與公務員和行政程序來回交鋒的過程,卻發現兩人此刻極為不同的生命軌跡——嚮往死亡和向著訂婚,巧合地於同一位女子交叉。為了避免讓劇中的轉折失去意義,我試圖只以簡短幾句勾勒《自然程序》的粗略樣貌,盡量降低暴雷的風險。它的劇情並不複雜,透過連環的巧合和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往事的揭露來推進戲劇,偏快的節奏讓這小巧的作品得以在短時間內保有高密度的張力。另外,粵語獨有的生猛也凸顯了本劇的幽默,例如當飾演公務員的演員在演出開始前用奇特的讀法嘗試唸酒標上的「la vallée de la loire」(羅亞河谷)卻聽起來頗像「老母」。

除去這層覆蓋於死亡之上的黑色幽默之後,呈現在面紗之下的是:以人道為名,將生命的自我終結從污名轉換為由政府垂憐施捨之「福利」的社會。決斷生死的生福處,有一個綜合指標性的評估系統,用以估量個體對社會的貢獻與適合生存的價值,而隱藏於社會之內,則有未成文的程序為「個人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設立標準。這些程序如同電影《猜火車》(1996)中著名的連串選擇,最好的生活軌跡便是與大眾重合,而個體作為社會的一員本應當接受程序的洗禮,才能在這個社會中成為有用的人,而不是來積極尋死卻又臨時止步的中年作家。有趣的是,公務員和作家兩個角色起初為對極的兩面,隨著劇情推進,在更多事件和往事向揭露之後,觀眾會發現尊崇且力行這套社會法則的公務員和未能按部就班地履行各個階段的職責的作家,居然並非處在對立的兩端,而是同樣事物的不同表述。

「程序」作為本劇的關鍵詞,既指涉作家與官僚機構及其代表交涉的過程,亦是內建於社會中對個體發展階段的期許。使這看似兼顧社會穩定和個人福祉的系統維持運作的,是被牧領的羊群展露的順服,無論是貿然以爲可以死來一搏聲名的渴望,或是因工資高、免加班而入行搵政府工的公務員皆身在其中且無法脫離。但是,在作家之妹/公務員未婚妻這被冠以天才畫家的角色身上,既成的規則不再有效,她的脫序藝術家行為和創作衝動非為功名,更像是生命內在衝動的盡情宣洩。這點宣示了她與另外兩人的差異,她遊蕩於程序之外的態度所回應的是她自身的生之慾,而非外界眼光的期許。諷刺的是,正是這僅對自己生命負責、偏離「程序」的女子收穫了那些順從之人所夢想的名與利。

《自然程序》

演出|隔離島劇團
時間|2023/07/07 19:30 粵語場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