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並蓄的歌仔精神《喚魔香》
6月
28
2018
喚魔香(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13次瀏覽
蘇珮芸(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秀琴歌劇團歷年來的公演演出,已經稱得上多元且紮實,從遵循古路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到新編歌仔《安平追想曲》,從文學大戲《范蠡獻西施》到創新題材的《囍事雙飛》,甚至是今年臺南藝術節熱騰騰上演的《府城的飯桌仔》,每齣好戲文武雙全,唱唸俱佳,都是讓戲迷拍手叫好的好戲、大戲。

此次春藝所推出的《喚魔香》,是結合劇本創作專案所製作的新戲,單憑宣傳文字所描述,其實就已經知道整齣的故事結構為何,沒有太大的隱藏、也沒有太多的意外,單純就是香魔跟狐族的恩怨,及養子與親生兒子的糾葛。比起劇團先前的數部公演戲,老實說,原本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孰知,進劇場戲開演的那一剎那,才是真正讓觀眾覺得驚喜的開始。

幕一啟,製香瀕臨走火入魔的袁熙,搭配左側小、中、大三隻香魔,營造出一種詭譎的氣氛,被袁熙從千年奇楠木中釋放出來的師紫霄,樂得重獲自由,更蠱惑著袁熙,藉由幫助袁熙製出奇香,讓自己依附在他身邊,從而引出之後的種種事端。「香」屬於味覺的感受,要讓劇場的觀眾用視覺、聽覺來「聞」香,其實是相當大的挑戰,秀琴歌劇團可謂絞盡腦汁,運用舞蹈、服裝(還有令人目眩神迷的LED燈效果)、音樂、燈光、乾冰跟魔術等特效,讓觀眾用心去體會奇香究竟有多奇妙、多迷人,真可謂別出心裁。此外,更令觀眾嘆為觀止的,就是劇中師紫霄追捕狐狸所呈現的「變臉」橋段及承玉的「斷頭秀」,這些特技效果堪稱完美地融合在劇情當中,讓觀眾除了看歌仔戲之外,也看到很多跨界融合的安排,在傳統唱念作表之外,觀眾更看到秀琴歌劇團所謂「求新求變」的精神與宗旨。

《喚魔香》演員中,黃金三角的演出功力自不在話下,從角色詮釋、唱唸甚至個人造型的要求,都踏踏實實絕不馬虎,讓觀眾真的是「享受」著在看這一場演出;此外,張心怡飾演的師紫霄及童婕渝飾演的瑤華公主,也相當吸睛,當然,不只主要角色,全團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全力投入此次演出,觀眾們也是感同身受。服裝方面,這次的服裝較不似劇團前兩場春藝般有整體的規劃,此次是配合金光戲以「電玩風」為主軸,當然,這也讓每個角色有較充裕的發揮餘地,是一種滿驚艷的創新嘗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顧青霜在尾聲變回狐狸後,身上出現了微弱的點點燈光,起初出場並不明顯,但在燈漸暗後,在黑暗中留下若有似無的狐狸身影,讓觀眾覺得新鮮之外,更成功增加了不少惆悵感,這些細微的小地方,在在顯現出秀琴歌劇團殫精竭慮要讓這齣戲與眾不同的巧思及用心。

在劇本的變動幅度有限的情況下,劇團與劉光桐導演思考以其他的表演元素打造屬於秀琴歌劇團的金光大戲《喚魔香》,這齣戲讓許多原本似乎不可能在歌仔戲當中呈現的東西,都融入劇情表現出來,著實充分體現歌仔戲多元且兼容並蓄的精神,在創新的前提下,更保有傳統基本功,才是秀琴歌劇團最令人感動與肯定的堅持。

《喚魔香》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18/06/17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因香立了主腦,也將劇情導向新奇創意的設計,卻因台詞過多直述的自報情節,無法錦心繡口做到說但沒道破,因此少了讓觀眾對劇情推敲猜想的趣味,也減少了戲劇張力。(蔡諄任)
6月
20
2018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