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魔幻金光聞香品香尋味《喚魔香》
6月
20
2018
喚魔香(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76次瀏覽
蔡諄任(表演藝術教師、戲劇工作者)

香是情感的溝通,也是文化和記憶的傳遞。在《喚魔香》中描述的更是世代的對話與善惡的對立。各分場幾乎都用不同的香來區別,也以香貫串全場,然而嗅覺的呈現較難具體讓觀眾聞香品味,因此從演出中可察覺到劇團傾盡全力地透過視覺和聽覺來打造香氛中的氛圍。從燈光冷暖急緩的設計,窺探到香魔師紫霄報仇和白狐顧青霜報恩的殊甚意味,同時主角袁熙內心的性格轉變,與對養父母舊怨、養育恩情的衝突,以及與李承玉手足情感的呼喚,皆能看到以視覺補強文本的嗅覺來烘托情感與打造戲劇空間。

從音樂的設計與曲風的表現亦能聆聽出香味的氤氳飄渺與層次裊繞的遞嬗。演出過程中加入了變臉與大型杖頭傀儡的使用,打造出魔幻奇特的「金光戲味」,不僅能表現香魔詭譎高深的法力和陰鬱幽暗的形象,更增添畫面張力!利用燈光和現代舞台的科技將製香與鬥香的明爭暗鬥表露無遺。

香本無好壞,卻因不同的使用者、對象而交織出人性、魔性與善性不同的立場。職是之故,對於人物的刻畫與角色性格的描摹更應細膩推究。劇中的角色除了袁熙和養母因事件的影響而顯現性格與情境上的轉化,其餘人物性格明確但卻流於平面而顯得不生動。然袁熙是因香魔的蠱惑引誘所發,但養母劇末因兒子承玉對於當年火燒宅實情的告知,就對袁熙的積怨從此捐棄前嫌?且袁熙不滿繼母多年偏愛親生兒才離家的關鍵情節並未解套。

「填詞之難,莫難於洗滌窠臼,似欲脫舊來窠臼,故設事力求新奇。」從文本來看因香立了主腦,也將劇情導向新奇創意的設計,卻因台詞過多直述的自報情節,無法錦心繡口做到說但沒道破,因此少了讓觀眾對劇情推敲猜想的趣味,也減少了戲劇張力,彷彿劇作家自設了局卻又快速白了局,不免又落入窠臼,讓觀者看頭就知道尾。劇情中白狐娓娓道來事情始末,與香魔直白的講出新仇舊恨,以及養母與袁熙的對話闡述過去火燒事件,會令人不禁揣想事件的推演與角色動機的堆疊,已到非說不可、或非得和盤托出的地步?

回到《喚魔香》的意旨,其世代間不同的製香方式也帶給觀眾發省。傳統創製講求的是亦步亦趨、扎實穩健的功夫,而非貪快與一步登天的作法。反觀現代人的處事行為與上一代的迥異,在追求創新立意的思考,應借鏡故人舊事並鑑往知來。在貴求匠心獨運之時,能稍或理解思考古人的慧詰與訓示。站在前人的肩膀另闢擘劃抱負時,亦能恪守人性的良善美德,如此魔不生也不會被魔誘導,善終將能發揚。

覽看整場戲的創作巧思,雖然文本的深度與力道稍嫌不足,劇團卻巧妙地運用劇場元素彌補在劇情上的短絀,料想應該所費不貲!蓋因如此,亦才能讓走入死胡同裡的文本儼然獲得還魂香,打造一場刺激精彩且別開生面的魔幻金光戲。倘若未來演出前能在台詞上再多作琢磨,興許能更跳脫口白落於工具性的使用,也才能讓香的劇情更耐人尋味。

《喚魔香》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18/06/17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觀眾用視覺、聽覺來「聞」香,其實是相當大的挑戰,秀琴歌劇團可謂絞盡腦汁,運用舞蹈、服裝、音樂、燈光、乾冰跟魔術等特效,讓觀眾用心去體會奇香究竟有多奇妙、多迷人,真可謂別出心裁。(蘇珮芸)
6月
28
2018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