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魔幻金光聞香品香尋味《喚魔香》
6月
20
2018
喚魔香(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36次瀏覽
蔡諄任(表演藝術教師、戲劇工作者)

香是情感的溝通,也是文化和記憶的傳遞。在《喚魔香》中描述的更是世代的對話與善惡的對立。各分場幾乎都用不同的香來區別,也以香貫串全場,然而嗅覺的呈現較難具體讓觀眾聞香品味,因此從演出中可察覺到劇團傾盡全力地透過視覺和聽覺來打造香氛中的氛圍。從燈光冷暖急緩的設計,窺探到香魔師紫霄報仇和白狐顧青霜報恩的殊甚意味,同時主角袁熙內心的性格轉變,與對養父母舊怨、養育恩情的衝突,以及與李承玉手足情感的呼喚,皆能看到以視覺補強文本的嗅覺來烘托情感與打造戲劇空間。

從音樂的設計與曲風的表現亦能聆聽出香味的氤氳飄渺與層次裊繞的遞嬗。演出過程中加入了變臉與大型杖頭傀儡的使用,打造出魔幻奇特的「金光戲味」,不僅能表現香魔詭譎高深的法力和陰鬱幽暗的形象,更增添畫面張力!利用燈光和現代舞台的科技將製香與鬥香的明爭暗鬥表露無遺。

香本無好壞,卻因不同的使用者、對象而交織出人性、魔性與善性不同的立場。職是之故,對於人物的刻畫與角色性格的描摹更應細膩推究。劇中的角色除了袁熙和養母因事件的影響而顯現性格與情境上的轉化,其餘人物性格明確但卻流於平面而顯得不生動。然袁熙是因香魔的蠱惑引誘所發,但養母劇末因兒子承玉對於當年火燒宅實情的告知,就對袁熙的積怨從此捐棄前嫌?且袁熙不滿繼母多年偏愛親生兒才離家的關鍵情節並未解套。

「填詞之難,莫難於洗滌窠臼,似欲脫舊來窠臼,故設事力求新奇。」從文本來看因香立了主腦,也將劇情導向新奇創意的設計,卻因台詞過多直述的自報情節,無法錦心繡口做到說但沒道破,因此少了讓觀眾對劇情推敲猜想的趣味,也減少了戲劇張力,彷彿劇作家自設了局卻又快速白了局,不免又落入窠臼,讓觀者看頭就知道尾。劇情中白狐娓娓道來事情始末,與香魔直白的講出新仇舊恨,以及養母與袁熙的對話闡述過去火燒事件,會令人不禁揣想事件的推演與角色動機的堆疊,已到非說不可、或非得和盤托出的地步?

回到《喚魔香》的意旨,其世代間不同的製香方式也帶給觀眾發省。傳統創製講求的是亦步亦趨、扎實穩健的功夫,而非貪快與一步登天的作法。反觀現代人的處事行為與上一代的迥異,在追求創新立意的思考,應借鏡故人舊事並鑑往知來。在貴求匠心獨運之時,能稍或理解思考古人的慧詰與訓示。站在前人的肩膀另闢擘劃抱負時,亦能恪守人性的良善美德,如此魔不生也不會被魔誘導,善終將能發揚。

覽看整場戲的創作巧思,雖然文本的深度與力道稍嫌不足,劇團卻巧妙地運用劇場元素彌補在劇情上的短絀,料想應該所費不貲!蓋因如此,亦才能讓走入死胡同裡的文本儼然獲得還魂香,打造一場刺激精彩且別開生面的魔幻金光戲。倘若未來演出前能在台詞上再多作琢磨,興許能更跳脫口白落於工具性的使用,也才能讓香的劇情更耐人尋味。

《喚魔香》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18/06/17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觀眾用視覺、聽覺來「聞」香,其實是相當大的挑戰,秀琴歌劇團可謂絞盡腦汁,運用舞蹈、服裝、音樂、燈光、乾冰跟魔術等特效,讓觀眾用心去體會奇香究竟有多奇妙、多迷人,真可謂別出心裁。(蘇珮芸)
6月
28
2018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