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不必照鏡《美麗2013》
10月
17
2013
美麗2013(柳春春劇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1次瀏覽
張又升(特約評論人)

看完戲,大家總有兩種問題:「好不好看」與「看不看得懂」。似乎能直接談論好看與否的作品,代表已懂得它想幹嘛;又似乎連懂不懂都成問題的作品,尚未能論及好看與否。這樣的區分是「答案取向」的思考。所謂「好不好看」是指:在作品明示其主題或提問後,觀眾對其答案及相關演繹做出的審美評價。好比關於親情的糾結,主人翁心境如何;關於暴政的反抗,主人翁行動又是如何──要在作品是關於「什麼」已不是問題的情況下,才能評價那些「如何」,好看與否才能被談論。

不過,另有一些作品是「問題取向」的。它們以暗示的姿態提問,觀眾一旦識得其主題,答案便呼之欲出,因為問題本身的考掘正是全文主旨。企圖把「好不好看」套用其上,實在便宜行事,因為他們並非適當的描述範疇。《美麗2013》就是這樣的作品。2000年至今,演了好多版本,作為柳春春劇社的定目劇,短短一小時,卻相當有份量。然而,究竟這戲是關於什麼、其提問為何,必須開初就被理清。下文只以物件調度為主,簡述全戲被判讀並據此產生意義的可能問題架構。

許多視覺文本中,毯子通常縱向呈現在觀者面前,或其上人物會面對毯子鋪往的方向,故有「前往」的意味;若彼端有鏡,則搭上「照見」之論題。如此,文本的主題再明確不過:一個通向鏡像式自我認識的故事。這可能意謂著:我們透過鏡子視自己為完形、透過觀眾審視自己的演員身份或「演得像不像」、透過台上角色與劇情回看自己生命。總之,透過「對立的外在物」反觀自己,這正是鏡子的功能。然而,反觀之下的對象不是一個經過折射並遠離初始狀態的自己嗎?這種認識和感官模式是唯一或必然的嗎?《美麗2013》開演前後的五分鐘──從我們坐下至演員登場──就層層打破了這個鏡像神話。

第一,舞台左側的鏡面不只裂解,還被代之以舞台中央的盆水。由於不可入性,我們無法觸及鏡中世界;但水面不同,我們既可觸及水中世界,又能以潑濺拆解它。慣常的「照見」被翻轉成「介入」,鏡像反射僅只水中撈月,真實卻遠在他方。第二,盆水礙著通向自我認識的坦/毯途就罷,紅毯竟橫向擺放,「前往」遂被翻轉成「阻絕」,這是強烈且少見的隱喻顛覆。這「阻絕」成了舞台上下的絕對界線,一方面要求演員莫往角色扮演的鏡像走去,另一方面又撤銷觀眾對角色自我投射的條件,我們和演員只能分處紅毯兩側,旁觀這場古老而今破敗的鏡像神話及其後續。第三,演員分別從紅毯兩側(即舞台上下)登場;有趣的是,他們都是從──也算是某種鏡子的──玻璃門中悄悄走出。

回應前文,此劇應是關於「無鏡像之自我如何可能」或「擺脫鏡像的自我狀態為何」的作品,發現這個問題是欣賞演員隨後各種「如何」──同步前行與呼吸、傻笑、奔跑、踏水、戴帽穿「衣」與狂塞饅頭等──之前可能需要具備的前置作業。毯、鏡、水和走位拒絕了我們習慣的「表演─觀看」鏡像關係,也解釋了何以人們覺得「看不懂」、「無關好不好看」或「不能用概念去談」。這確實是「給演員的成年儀式」:學會內觀,不倚靠外在物。於是我們知道,《美麗2013》之所以美麗,正是因為不必照鏡。

《美麗2013》

演出|柳春春劇社
時間|2013/10/12 20:0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這就是劇場最原始的魅力,感官、身體,它不要人過多的思考,要直接的感覺。在兩人關係中回到最質樸的相處,還文明嗎?其實什麼都掩蓋不住。(方姿懿)
10月
14
2013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