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布袋戲調適現代觀眾的演出想像《孫臏鬥海潮》
2月
20
2025
孫臏鬥海潮(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次瀏覽

文 邱一峰(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陳錫煌掌中劇團在陳錫煌藝師的傳承下,透過文化資產局的傳習計畫培育前場藝生多年,並結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駐團演訓計畫培訓後場習藝生數名,逐漸形成一個前、後場組成完整的傳統布袋戲團隊,持續演出該團傳習的經典劇目,具有宛然派一脈相承的風格與特色。

其中陳冠霖於藝生結業後繼續留任劇團協助教學及演出工作,乃於2020年授命接任劇團主演,並需綜理整個團隊的營運事務,肩負傳統布袋戲的傳承與推展使命。其本次擔綱演出的《孫臏鬥海潮》一劇,除了運用掌中戲偶於彩樓表現指掌技藝之外,後場亦維持北管音樂伴奏的傳統,呈現一股傳統劇團以年輕團隊為班底的青春氣息,並能吸引老、中、青各年齡層觀眾進場觀賞,頗有後起之秀傳藝並起的態勢。

掌中戲的神怪元素

《孫臏鬥海潮》取材自《鋒劍春秋》小說內容,其節目劇情簡介云:「秦始皇興兵吞六國欲霸天下,兵至燕國之際,孫臏領軍抵抗,秦國大將王剪請來海潮老祖助陣。苦勸孫臏應順天意退隱天台。孫臏以母親燕丹公主年邁需奉養及燕國氣數未到之理由,不願退隱天台,海潮大怒,與孫臏定十日之約擺設『天地人一氣混元三才陣』一決高下。此劇曾是早期戲班拼台所演,內有許多的神仙鬥法、法寶相爭的激烈場面,配上現場嗩吶鑼鼓音樂絕無冷場。」除了講述藉由孫臏帶出戰國末年六國抗秦的故事之外,其中的演出特色有二:一為神仙鬥法,另一則是嗩吶鑼鼓,皆是呈現熱鬧場面的元素。

掌中戲結合北管樂形成演出型態之後,內容以節奏明快的武戲為主要內容。因此,直接轉用北管戲劇本做為演出劇目是一大形式,另外,則以征戰武打為特色的演義小說成為主要取材的來源,較知名的作品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七俠五義》等。其中,由於掌中戲於戲偶表現上可以展現出較人戲更為靈活輕巧的特性,並善於運用動物偶、武器、道具、彩布等來強化舞台效果,做出如法術變化般的手法,乃能發揮神魔鬥法的想像畫面,以及鬼神奇幻的情節,是以當中尤其適合搬演《西遊記》、《封神榜》、《鋒劍春秋》、《濟公傳》等富有魔幻色彩的內容,另外即使是帶有濃厚歷史內涵的小說,亦多加入鬼神幽靈的橋段,以增加表演形式的豐富性,提升觀賞的娛樂效果。

《鋒劍春秋》即是此類典型的作品,既有需要符合歷史發展的主軸脈絡,也可加入融合人鬼神世界的魔幻情節。【1】真假相容,虛實交錯,在不違背大歷史的發展原則下,帶給觀眾彷彿真實的事件,卻又加入看似合理的虛構想像,以神鬼命定之說添加表演的驚奇感,達到合乎情理之中、過程意料之外的特殊性,給予觀眾引人入勝的吸引力。

方寸空間的無限想像

傳統布袋戲以彩樓為戲台,在偌大的方寸空間裡,演出目不暇給的各種場面。所謂「雙手對舞百萬兵」、「千里路途三兩步」、「頃刻驅馳千里間」,皆是運用有限的框架,創造遠大的眼界,這當中需要演師善用各個框格角落的交錯位置,也需要觀眾配合看戲加入演出想像的畫面。時而靜,在固有的檯面上擺設桌椅,或廳室、或公堂、或庭院,對話交談;時而動,在下方門與上方窗出入跳動,或飛舞、或奔馳、或翻騰,相爭互鬥。虛擬場景,多樣情節,就在三尺見方的天地間馳騁想像,變化無窮,煞是精彩!

孫臏鬥海潮(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提供)

孫臏與海潮雙方陣營對峙,排兵布陣,神魔鬥法。孫臏率領孫燕、廉秀英,外加師弟金眼毛遂相助,使用奇計妙策對抗秦國大軍,海潮老祖則指示王翦、金綾子、銀蓮子等徒弟強力攻伐,欲剷除反抗勢力。這次海潮老祖擺設的是「一氣混元三才陣」,包含布置三座法台,分做三角都,每座高三丈六、寬二丈八,頭一座天門台,第二座地戶台,第三座人城台,在三角都中央再挖一座陷仙坑,除了運用誅仙劍、定海珠欲進逼孫臏跳入陷仙坑之外,亦調動上界馬面神君及天羅地網鬼全面圍堵,毛遂則化身孫臏故意入陣上當。而此局該如何化解危機?情節鋪陳層層遞進。

有趣的是,傳統章回小說多以全知觀點撰寫故事劇情,在必須呼應歷史發展的脈絡下,嬴秦併吞六國一統天下為必然,則劉邦興漢滅秦亦屬當然,故孫臏掌握到劉邦、蕭何、樊檜、夏侯嬰、周勃、曹參等六位旗牌官(也是未來滅秦的大將)相助為破陣之解方,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天命既不可違,則三才陣勢必破解,儘管情節並不合理,卻饒富人情,讓故事保有轉圜的發展空間。

傳統技藝的現代調適

傳統布袋戲至今仍維持八吋大小的掌中型態,最能凸顯指掌技藝的精巧,也最能展現掌上功夫的細膩度,故陳錫煌藝師於開場時堅稱應稱為「掌中戲」。雖然「一口述說千古事」的說書傳統,不論外在形式如何轉變,仍是維持布袋戲主演特色的一種堅持;但金光偶與電視偶隨著尺寸不斷加大,實難掌握手上的運作與拿捏,有時還必須雙手並用甚至依賴工具的輔助方能上台,反不如掌中偶的頭身整體均在指掌之中來得精準。

傳統布袋戲運用彩樓戲台為表演空間,沒有布景畫面的視覺場景,只能運用一桌二椅的組合變化,時而廳堂、時而台閣;時而高山、時而渡口;時而城樓、時而戰場,可說是隨時轉換,需要發揮想像。戲偶造型維持戲曲角色行當的規制,只有生、旦、淨、丑、雜等類型化的裝扮,沒有個別化的獨特樣貌。道具(兵器、法寶、彩布等)倒是可以有點特殊的,包含動物偶的展現,可以增加法術變化的特效,這是比較能區隔與人戲表演限制差異的地方。

換言之,掌中戲之所以傳統,其特點就在至今仍能維持「戲曲」的演出型態,亦即仍能展現「虛擬」、「程式」、「象徵」的特點。空間場面是虛擬的,動作安排是程式化的,演出橋段和造型裝扮是具有象徵意義的。這些表演的呈現其實也都需要觀眾的配合,在欣賞過程中理解其中的用意,發揮觀戲的想像力,才能達到彩樓上表演的效果與目的。

然而,相對於過往簡樸的年代來說,傳統布袋戲進到室內空間演出,在小而美的適切定位下,一方面讓觀眾以板凳、長椅回味早期的情調,一方面也能兼顧遠近視野觀賞的清晰度,不至於如在大廣場演出時後面無法看清的窘境。同時,因為有神怪鬥法的情節,適度加上噴霧及運用燈光閃爍製造演出效果,也比從前多了一些畫面的豐富性。

此外,礙於現代觀眾可能對語言(方音或腔調)產生的隔閡,劇團也嘗試在旁邊放置投影幕,讓觀眾透過字幕增加對劇情的了解。 雖然不是每句台詞對話的逐字稿,但有劇情簡介及各場次段落的大綱說明,尤其是定場詩和唱詞的呈現確實必要。更可貴的是,字幕甚至還同時放上中、英、日的三語文字,倒是有走向國際化的企圖。而當天現場真的有多位外國友人進場全程觀賞,也顯現了傳統文化深受國外關注的潛力所在。

孫臏鬥海潮(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提供)

布袋戲核心表現的深化探討

陳錫煌掌中劇團肩負傳統布袋戲傳承的文化使命,陳冠霖擔任當家主演行之有年,並持續培訓前、後場的青苗後進,團隊組成已逐漸穩固。

前場主演陳冠霖在戲齣的演繹與節奏的掌握上大抵能駕輕就熟,擎偶技藝也可算達純青之境,於年輕一輩傳統布袋戲的演師中,儼然具有一席之地。不過這次在口白的表現上,聲音腔調雖恰如其分,但言詞中難免時有齟齬及多次重複的情況,在對話述說的順暢度上,可有再留意及努力的空間。負責助演的陳啟豐與李奕賢同為文資局傳習計畫出身,從小累積的學習歷程其實操偶功力並不弱,已有獨當一面的實力,而與主演長年配合演出亦經驗豐富,對於舞台整體表現的穩定度與流暢度帶來極佳的成效。

後場的成員亦清一色為年輕夥伴,除了傳藝中心所培訓出的藝生,亦能吸收有興趣和學習意願的青少年,完善樂器組織編制。【2】主掌司鼓的林昱宏從演訓計畫畢業後轉為青年駐團,具後場領奏的穩固地位,且文、武場搭配默契十足,整體音樂表現節奏平順、旋律流暢,亦成為劇團表演組成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除了伴奏音樂之外,比較可惜的是整齣戲安插的唱曲不多,唯一有演唱的部分,是當孫臏坐困愁城、正煩惱如何化解危機時,唱了一曲【彩板】(流水續緊中慢),聲音高亢、轉韻柔順、咬字清晰,頗令人驚豔!原來是年輕樂師林欣言所唱,年紀雖輕,表現不俗,頗具潛力!若能持續雕琢,假以時日,唱功自不待言。

整體而言,傳統布袋戲在臺灣的表演體系中,色彩是鮮明的,定位是清楚的,其藝術的核心所在是口白聲調清晰、操偶技藝細膩、音樂伴奏流暢、唱曲旋律昂揚,讓一齣戲能清楚完整的呈現在戲台上。陳錫煌掌中劇團致力於古典戲齣的傳承,所培育的青年演師與樂師組成漸形完整,前、後場演出表現亦可圈可點,唯若能於團員穩定的基礎上,增添主演唱曲功力的提升,則於傳統布袋戲的完整度來說,更是無懈可擊!


注解

1、《鋒劍春秋》是清代白話長篇神怪小説。一名《鋒劍春秋傳》,又名《孫臏大破諸仙陣》、《後列國志》《萬仙鬥法興秦傳》《萬仙鬥法後列國志》《鋒劍春秋後列國志》、《後東周鋒劍春秋》《後東周列國志》。不題撰人。成書於清順治、康熙年間。此小説為章回體小説,十卷六十回。以秦始皇併吞六國為經,孫臏與王翦各請諸路神仙佈陣鬥法、下凡歷劫。情節與《封神演義》大體類似,都是借史講神怪的小説。主題不外忠誠孝義之類。

2、本次演出的後場成員包括:林昱宏(司鼓)、劉忻龍(弦樂、嗩吶)、張欣雅(彈撥、嗩吶)、李睿紳(嗩吶)、顏子軒(鑼鈔)、林欣言(小鑼)等,從樂器的分工上來看,嗩吶就有三支,顯示對戲齣特色呈現的重點安排。

《孫臏鬥海潮》

演出|陳錫煌掌中劇團
時間|2025/01/18 14:00
地點|大稻埕戲苑曲藝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再現是傳承的第一步,重塑則是在傳承的基礎上修正與添加,劇情的重塑可以去蕪存菁,而演員的詮釋與重塑則賦予角色擁有不同生命,《馬賢伏龍》作為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創團戲系列作品,重新再演是保留也是傳承,但也期待看到更進一步地進行經典的重塑
2月
09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
用新編戲成立的條件去審視,《一代神鑄歐冶子》取材元素豐富,包含技藝/人性、世代間的落差/傳承、長者的生命意義/自我接納以及老年照護。然而多數元素只是點到為止,像是技藝相關內容多由唱唸帶過。
1月
09
2025
《追香記》的結構設定本非大開大闔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刻意營造的詭譎瑰麗,卻像是平實而溫馨的生活小品,淡淡的訴說著一齣浪漫歡欣的愛情喜劇。
12月
31
2024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編作品開始從史書中挖掘題材,風格逐漸向歷史劇靠攏。《仁劍.開鋒》便是在戲說的「鍘美案」基礎上,強化歷史背景,聚焦於君臣,把原本的負心案件,轉變為一齣探討君王如何面對私情與公理衝突的君臣戲。
12月
27
2024
第一部曲主要在音樂性的嘗試,而第二部曲與皮影戲的跨域合作也實數不易,但若能適當地保留並延續地第一部曲的部份聽覺效果,整體而言會更加完整且迷人。
12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