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形式的內台戲《台灣奇譚還魂》
7月
31
2024
授權公版圖片 / 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1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吳萬響掌中劇團早年以金光戲為主,近年則多以校園傳承為劇團發展重點,雖偶有部份文化場演出,仍以外台演出為要。除了傳統的金光戲、古冊戲外,劇團亦常取材民間傳說或地方故事進行改編,如2004年曾演出清代嘉慶年間將領王得祿的故事《諸羅山與王得祿—王得祿新傳》,今年在雲林表演廳演出的《走演台灣史—雲林鐵國魂》,此前曾於外台戲演出《柯鐵虎傳奇》,講述日治時期雲林抗日領袖柯鐵虎故事。

而此次於北港文化中心演出的《台灣奇譚還魂》講述雲林麥寮朱秀華借屍還魂的鄉野奇聞,劇團在2010年雲林國際偶戲節即演過《麥寮借屍還魂》,2014年於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演藝廳演出《台灣民間傳奇朱秀華還魂記》,此前兩個版本筆者未能觀賞,因此無從比較其異同,本篇僅能就此場售票演出觀看其演出形式,然就劇名與相關資訊觀之,內容應無太大差異。

或許是劇團近年著重於校園傳承與推廣之故,此次演出前,主演吳萬響走至戲台前為觀眾解說各種尺寸戲偶,並請操偶師示範操作,搭配相關活動之下與孩童間的互動頗為熱絡。簡易示範操作後正式進入演出。舞台為彩繪大型舞台布景,舞台後方有各種假樹造景,舞台右側為鑼鼓與爵士鼓,左側則為電子琴與薩克斯風,文武場的音樂配置豐富,但在整個空間過於吵雜,筆者曾於本場地聽過相聲,當時注意到空間有回聲的問題,而本次演出的鑼鼓聲交雜電子琴、薩克斯風以及主演的口白,所有聲音相互干擾影響了觀賞品質,甚至無法聽清楚主演的口白台詞,也有部份觀眾摀起了耳朵,顯然聲音問題並非個案。

聲音的混雜,加上現場未設置字幕,在看戲的過程偶爾僅能透過操偶動作理解劇情,幸好整體劇情尚不難理解。故事取自臺灣1950年代真實的社會事件,也添加了許多靈異傳聞,因故事的奇異性吸引許多媒體爭相報導。

劇中敘述八二三砲戰時期,金門一位17、18歲少女朱秀華搭船逃難時漂至雲林麥寮,當地三位地痞見狀,有二人心生歹念欲搶財物,另一人加以勸阻未果,二人便搶奪朱秀華身上財物後將船推至海上任其自生自滅。朱秀華死後,陰魂向五條港千歲申冤,廟中地藏王菩薩指示助其借屍還魂。朱秀華先向當時歹人索命,讓其發瘋自相殘殺,另一位勸阻者知其冤情,便為朱秀華建小廟祀奉之。當地有一建材行老闆標下工程,向小廟求工程順利,朱秀華之魂時常跟隨老闆之後,其妻林罔腰病逝後,朱秀華借其屍還魂,林罔腰死而復生,向眾人表示其為朱秀華,並告知其身世,其丈夫及婆婆不信,然聽其口音帶有金門腔心生疑惑便至廟中問神,媽祖降乩說明此事,家人知其為真便接受借屍還魂一事。

劇團的版本大致依照民間傳聞而來,包含朱秀華冤魂向千歲申冤一事皆有媒體採訪過當地廟宇,由於事件過於離奇聳動,不需要加油添醋即具備故事性。但是從故事轉化為戲劇性,仍關乎情節的剪裁與表演手法,劇團的作法為平鋪直敘地呈現事件的前因後果,而主演會在劇情轉折段落走至台前講述劇情,此種旁白式的說戲方式固然可以讓劇情推進更快,但同時也少了起承轉合的戲劇效果,或許這也跟劇團近年習慣於校園教學模式有關,整場表演更像是對觀眾的解說展演。因此,在劇中可以看到事件的發展脈絡,但少了戲偶的心理空間,藉由林罔腰身體回到人世間的朱秀華如何面對一個截然不同的身分?她的內心應該有更多可以勾勒的面向;而面對妻子的起死回生,其丈夫與家人是否真能因為媽祖的指示順理成章地接受這個安排?他們的衝擊與掙扎也應當有發揮的餘地。

劇中可以發現劇團在聲音方面多所嘗試,例如主演的庶民口語能貼合人物身分,在朱秀華借屍還魂後,透過人物講出金門當地的俗語以呈現朱秀華與林罔腰的差異;音樂性方面,鑼鼓與電子琴、薩克斯風的運用相當密集,電子琴與薩克斯風主要用於烘托氛圍的背景音樂,在男主角至廟宇求神問卜的段落,薩克斯風則改為嗩吶以因應廟宇環境的聽覺性。劇中也嘗試使用北管音樂與女主唱,但如同前文所述,空間的音樂回音聽不清楚歌詞內容,也未有字幕輔助,因此難以判斷歌詞是表述了朱秀華的內心或是呈現何種內容甚為可惜。

個人以為整場表演更適合於外台演出,主演的即興旁白、音樂的多樣性、淺顯易懂的劇情可能也是劇團長期於外台演出的表現,一旦進入內台演出,尚未能因應劇場空間不同有所調整;而這個問題並非單一劇團的問題,長年在外台演出的團隊,進入內台演出時都須經過一段磨合或適應期,差別在於劇團方是否意識到不同場地的差異性。可能劇團並未意識到場地的差異,在演出過程中能看到工作人員的手機出現在戲台上對著觀眾拍照。在外台演出時觀眾的視野容易被戶外場地各種事物分散注意力,但在內台演出,台上人員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聚焦注視著。

對劇團而言,這齣戲已在十多年前演出過,情節內容並不陌生,但在現今演出空間更為多樣化的風潮下,或許在戲劇內容與空間互動方面能有更多嘗試與可能。

《台灣奇譚還魂》

演出|吳萬響掌中劇團
時間|2024/07/07 14:30
地點|雲林縣北港文化中心家湖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代神鑄歐冶子》在舞臺表現與議題選擇上頗有亮點,特別是以傳統戲曲探討當代議題,展現出值得讚許的企圖心。可惜對老年照護這熱門主題,仍停留於融入情節層次,未能更深入挖掘其複雜性與情感深度,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
1月
28
2025
此次《三個人兒兩盞燈》重製,即便主題不再像當初吸睛,但在兩組演員的精彩演繹下,故事中流淌的細膩情感依舊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入現代觀眾的心靈中。
1月
28
2025
《雙龍比武》貌似大武戲,卻乘著岳飛之名,自其身後延展家族裡事。無獨有偶,亂世背景自然勾勒出岳飛後人的復仇黑暗路,忠、孝、禮、法互斥之下,反映著倫理價值、法律和權威彼此競合的動態世局;復加虛實交錯、立場各異的角色群像讓戲劇性更強烈。
1月
23
2025
野草製作的《再生緣.鏡花水仙》將兩個女性角色結合,加上多元性別的議題,讓舊時代的靈魂得以與現代相遇,雖然整體而言有創作概念重於戲劇結構的意味,但也重新賦予一齣老戲新的生命
1月
23
2025
用新編戲成立的條件去審視,《一代神鑄歐冶子》取材元素豐富,包含技藝/人性、世代間的落差/傳承、長者的生命意義/自我接納以及老年照護。然而多數元素只是點到為止,像是技藝相關內容多由唱唸帶過。
1月
09
2025
《追香記》的結構設定本非大開大闔的磅礡氣勢,也沒有刻意營造的詭譎瑰麗,卻像是平實而溫馨的生活小品,淡淡的訴說著一齣浪漫歡欣的愛情喜劇。
12月
31
2024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編作品開始從史書中挖掘題材,風格逐漸向歷史劇靠攏。《仁劍.開鋒》便是在戲說的「鍘美案」基礎上,強化歷史背景,聚焦於君臣,把原本的負心案件,轉變為一齣探討君王如何面對私情與公理衝突的君臣戲。
12月
27
2024
第一部曲主要在音樂性的嘗試,而第二部曲與皮影戲的跨域合作也實數不易,但若能適當地保留並延續地第一部曲的部份聽覺效果,整體而言會更加完整且迷人。
12月
20
2024
重新定位《追香記》,在戲曲愛情的最大公約數才子佳人之前,代以「女才」伏線回收經典故事迴路,從經典派生,恍如同形,實為他者。創作團隊追尋的或許是生旦兩全之勝場。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