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形式的內台戲《台灣奇譚還魂》
7月
31
2024
授權公版圖片 / 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21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吳萬響掌中劇團早年以金光戲為主,近年則多以校園傳承為劇團發展重點,雖偶有部份文化場演出,仍以外台演出為要。除了傳統的金光戲、古冊戲外,劇團亦常取材民間傳說或地方故事進行改編,如2004年曾演出清代嘉慶年間將領王得祿的故事《諸羅山與王得祿—王得祿新傳》,今年在雲林表演廳演出的《走演台灣史—雲林鐵國魂》,此前曾於外台戲演出《柯鐵虎傳奇》,講述日治時期雲林抗日領袖柯鐵虎故事。

而此次於北港文化中心演出的《台灣奇譚還魂》講述雲林麥寮朱秀華借屍還魂的鄉野奇聞,劇團在2010年雲林國際偶戲節即演過《麥寮借屍還魂》,2014年於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演藝廳演出《台灣民間傳奇朱秀華還魂記》,此前兩個版本筆者未能觀賞,因此無從比較其異同,本篇僅能就此場售票演出觀看其演出形式,然就劇名與相關資訊觀之,內容應無太大差異。

或許是劇團近年著重於校園傳承與推廣之故,此次演出前,主演吳萬響走至戲台前為觀眾解說各種尺寸戲偶,並請操偶師示範操作,搭配相關活動之下與孩童間的互動頗為熱絡。簡易示範操作後正式進入演出。舞台為彩繪大型舞台布景,舞台後方有各種假樹造景,舞台右側為鑼鼓與爵士鼓,左側則為電子琴與薩克斯風,文武場的音樂配置豐富,但在整個空間過於吵雜,筆者曾於本場地聽過相聲,當時注意到空間有回聲的問題,而本次演出的鑼鼓聲交雜電子琴、薩克斯風以及主演的口白,所有聲音相互干擾影響了觀賞品質,甚至無法聽清楚主演的口白台詞,也有部份觀眾摀起了耳朵,顯然聲音問題並非個案。

聲音的混雜,加上現場未設置字幕,在看戲的過程偶爾僅能透過操偶動作理解劇情,幸好整體劇情尚不難理解。故事取自臺灣1950年代真實的社會事件,也添加了許多靈異傳聞,因故事的奇異性吸引許多媒體爭相報導。

劇中敘述八二三砲戰時期,金門一位17、18歲少女朱秀華搭船逃難時漂至雲林麥寮,當地三位地痞見狀,有二人心生歹念欲搶財物,另一人加以勸阻未果,二人便搶奪朱秀華身上財物後將船推至海上任其自生自滅。朱秀華死後,陰魂向五條港千歲申冤,廟中地藏王菩薩指示助其借屍還魂。朱秀華先向當時歹人索命,讓其發瘋自相殘殺,另一位勸阻者知其冤情,便為朱秀華建小廟祀奉之。當地有一建材行老闆標下工程,向小廟求工程順利,朱秀華之魂時常跟隨老闆之後,其妻林罔腰病逝後,朱秀華借其屍還魂,林罔腰死而復生,向眾人表示其為朱秀華,並告知其身世,其丈夫及婆婆不信,然聽其口音帶有金門腔心生疑惑便至廟中問神,媽祖降乩說明此事,家人知其為真便接受借屍還魂一事。

劇團的版本大致依照民間傳聞而來,包含朱秀華冤魂向千歲申冤一事皆有媒體採訪過當地廟宇,由於事件過於離奇聳動,不需要加油添醋即具備故事性。但是從故事轉化為戲劇性,仍關乎情節的剪裁與表演手法,劇團的作法為平鋪直敘地呈現事件的前因後果,而主演會在劇情轉折段落走至台前講述劇情,此種旁白式的說戲方式固然可以讓劇情推進更快,但同時也少了起承轉合的戲劇效果,或許這也跟劇團近年習慣於校園教學模式有關,整場表演更像是對觀眾的解說展演。因此,在劇中可以看到事件的發展脈絡,但少了戲偶的心理空間,藉由林罔腰身體回到人世間的朱秀華如何面對一個截然不同的身分?她的內心應該有更多可以勾勒的面向;而面對妻子的起死回生,其丈夫與家人是否真能因為媽祖的指示順理成章地接受這個安排?他們的衝擊與掙扎也應當有發揮的餘地。

劇中可以發現劇團在聲音方面多所嘗試,例如主演的庶民口語能貼合人物身分,在朱秀華借屍還魂後,透過人物講出金門當地的俗語以呈現朱秀華與林罔腰的差異;音樂性方面,鑼鼓與電子琴、薩克斯風的運用相當密集,電子琴與薩克斯風主要用於烘托氛圍的背景音樂,在男主角至廟宇求神問卜的段落,薩克斯風則改為嗩吶以因應廟宇環境的聽覺性。劇中也嘗試使用北管音樂與女主唱,但如同前文所述,空間的音樂回音聽不清楚歌詞內容,也未有字幕輔助,因此難以判斷歌詞是表述了朱秀華的內心或是呈現何種內容甚為可惜。

個人以為整場表演更適合於外台演出,主演的即興旁白、音樂的多樣性、淺顯易懂的劇情可能也是劇團長期於外台演出的表現,一旦進入內台演出,尚未能因應劇場空間不同有所調整;而這個問題並非單一劇團的問題,長年在外台演出的團隊,進入內台演出時都須經過一段磨合或適應期,差別在於劇團方是否意識到不同場地的差異性。可能劇團並未意識到場地的差異,在演出過程中能看到工作人員的手機出現在戲台上對著觀眾拍照。在外台演出時觀眾的視野容易被戶外場地各種事物分散注意力,但在內台演出,台上人員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聚焦注視著。

對劇團而言,這齣戲已在十多年前演出過,情節內容並不陌生,但在現今演出空間更為多樣化的風潮下,或許在戲劇內容與空間互動方面能有更多嘗試與可能。

《台灣奇譚還魂》

演出|吳萬響掌中劇團
時間|2024/07/07 14:30
地點|雲林縣北港文化中心家湖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第一部曲主要在音樂性的嘗試,而第二部曲與皮影戲的跨域合作也實數不易,但若能適當地保留並延續地第一部曲的部份聽覺效果,整體而言會更加完整且迷人。
12月
20
2024
重新定位《追香記》,在戲曲愛情的最大公約數才子佳人之前,代以「女才」伏線回收經典故事迴路,從經典派生,恍如同形,實為他者。創作團隊追尋的或許是生旦兩全之勝場。
12月
19
2024
欲問劇種前程,困頓卡關何嘗不是重究習藝初心的良機;實驗發想多方尋求當代新出路,卻也可能自蹈窠臼,反遭溺陷。莫急莫慌,務本抑末,不忘本也不只吃老本。
12月
18
2024
還是必須回應江之翠劇場難分難捨的根本?——若從現代劇場運用傳統戲曲的角度來看,江之翠劇場值得肯定;但若是純粹討論傳統技藝,則略帶無奈。
12月
16
2024
當《森林七矮人》持續作為兒童教育的表演劇目,則須回過頭來檢視,脫胎自經典的、傳統的價值觀,要如何調整與呈現,才能與時俱進?
12月
16
2024
對我來講,作品其中一ê重要ê價值是來phah破「唐人共同體」ê單一想像,挑戰文化kap血緣共同體所謂ê穩固假設,koh再ùi周茂生「釘根他鄉變故鄉」ê過程,kā「唐山/番平」、「Lán人/番」、「in(他族)/gún(我族)」ê界線phah破。
12月
16
2024
夢醒之後,李金蓮因為潘金蓮的境遇要成為怎樣的金蓮?是此劇難以解讀到的層次。更為要緊的是:李京璇在《金蓮與夢》之後,要成為怎樣的李京璇/演員?
12月
10
2024
在「承功」這個共演平臺,歌仔戲獨特「活戲」的「即興」特質是很難在「精緻化」的賽道與前述劇種競爭的。為了與古老劇種競演,每年參與「承功」演出的歌仔戲,除了凸顯師承傳統,展現藝術能量外,如何「老戲新演」反而是觀察要點。
12月
06
2024
而當歌仔戲走入新世紀,腹內戲傳承不易,新一代演員也多依靠劇本演出,但外台戲仍是歌仔戲源源不絕的原動力。本次演出可見星二代早已不僅只是以製作「大型外台戲」的模式,而是想運用一些劇場元素進入外台場域。
12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