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問技藝與自我的《2022女子馬戲平台》「生而為女人我不抱歉」
10月
21
2022
2022女子馬戲平台(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8次瀏覽

為延續從2019年開始發展至2020年終於完整的「女馬系列」《#Since 1994》的創作能量,創造焦點在挺過疫情的艱辛後,於2022年開啟「女子馬戲平台」的計劃。以人才培育的概念,導入創作導師的陪伴,鼓勵女性馬戲表演者進行個人創作實踐。【1】

2022的女子馬戲平台共計有七位分別來自馬戲、舞蹈、戲劇背景的女性創作者參與:梅芷菱、王育羚、藍翊云、賴玟芳、許照慈、鄺杏宜、蕭似綿。分別由陳彥斌、蘇品文、王弈樺擔任創作導師。有趣的是,在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表演者的創作中,物件不約而同的成為了共同選擇。不確定是創作者的選擇,還是導師的建議,但確實是個有趣的現象。

當代馬戲的多元實踐與擴張,使得當代馬戲的面貌變得多彩多姿,對物件的使用與關係亦產生本質上的變化,與更多的可能性。此次七位女性創作者皆返身從自我的生命經驗中去挖掘創作題材,幾位馬戲背景的創作者大膽思考身體、表演者生命經驗與道具的關係。透過解構掉自身原有的馬戲身體與技藝,探問技藝的樣態,身體與物件的可變異性,作品散發獨特的語境,令人動容。

如梅芷菱在《解除武裝Unarm》裡,捨棄自己最擅長、最具安全感的高空綢吊技術,轉而從熟悉的物件出發,思索與自我的關係。首先解構綢吊技術基本動作,以及綢吊表演中對於布的打結與纏繞方式,並在過程中藉由口語文本緩緩地說出此物件對自己的意義,以及因為長年與布打交道而擁有的專業知識等。雖然梅芷菱時而將綢布攤平地面並在上方奔跑,時而大力地晃動綢布,或在綢布中跳上跳下。然而,那長年接受馬戲訓練的身體樣態,那做為自我技藝延伸而與自身合一的身體感,一再地在解構、重構中不時地閃現著,那熟悉是灌注了生命的情感。


2022女子馬戲平台(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2022女子馬戲平台(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藍翊云的《像女孩一樣轉圈 Circle like a girl》和鄺杏宜的《Dear balance,》則捨棄了傳統高空馬戲物件,分別採用橡膠內圈與棍棒、明信片等日常物件,並經由原來已完全掌握的高空技術、平衡技術與物件互動。非典型物件的使用讓身體與物件產生新的互動質地,亦使物件產生新的運動感。

馬戲演員對物件的熟悉與掌握,以及伴隨物件而來的技藝與情感,是濃烈的、也是深刻旳。即使刻意捨棄技術、放棄原物件的使用,仍可在實踐的身體感中不時地看到。如此的情感與技藝應是超越身體與物件的探詢,更應是主體性的展示。

刻意以捨棄、不用為抵抗選擇是否亦陷入某種的刻意?既已宣告不抱歉,那自我主體性更為大方的顯現,才是不抱歉的氣勢。做為自我技藝延伸的物件,應是表演者主體性的延展,而能進行更複雜細緻的傳達。


1、取自《2022女子馬戲平台》節目單之平台緣起。

編按:《2022女子馬戲平台》創作者與導師的分組,參照女子馬戲平台臉書:陳彥斌、王育羚、梅芷菱。蘇品文:賴玟芳、藍翊云。王弈樺:許照慈、鄺杏宜、蕭似綿。 https://www.facebook.com/femalecircusplatform/posts/pfbid037AFy9FVBAcbGyhcEHJ1L6rWJC2xWurGy6FozgyNT9PgG7o3P4D1gQbGqAExFkpSql、

https://www.facebook.com/femalecircusplatform/posts/pfbid0Z8ABaHKqKNMke49XoRsFhe2uVaNTANDvg9SLbaQ8EPVNYoSstWM5eUnCayhd1QJCl

《2022女子馬戲平台》

演出|創造焦點
時間|2022/09/17 14: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