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問技藝與自我的《2022女子馬戲平台》「生而為女人我不抱歉」
10月
21
2022
2022女子馬戲平台(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32次瀏覽

為延續從2019年開始發展至2020年終於完整的「女馬系列」《#Since 1994》的創作能量,創造焦點在挺過疫情的艱辛後,於2022年開啟「女子馬戲平台」的計劃。以人才培育的概念,導入創作導師的陪伴,鼓勵女性馬戲表演者進行個人創作實踐。【1】

2022的女子馬戲平台共計有七位分別來自馬戲、舞蹈、戲劇背景的女性創作者參與:梅芷菱、王育羚、藍翊云、賴玟芳、許照慈、鄺杏宜、蕭似綿。分別由陳彥斌、蘇品文、王弈樺擔任創作導師。有趣的是,在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表演者的創作中,物件不約而同的成為了共同選擇。不確定是創作者的選擇,還是導師的建議,但確實是個有趣的現象。

當代馬戲的多元實踐與擴張,使得當代馬戲的面貌變得多彩多姿,對物件的使用與關係亦產生本質上的變化,與更多的可能性。此次七位女性創作者皆返身從自我的生命經驗中去挖掘創作題材,幾位馬戲背景的創作者大膽思考身體、表演者生命經驗與道具的關係。透過解構掉自身原有的馬戲身體與技藝,探問技藝的樣態,身體與物件的可變異性,作品散發獨特的語境,令人動容。

如梅芷菱在《解除武裝Unarm》裡,捨棄自己最擅長、最具安全感的高空綢吊技術,轉而從熟悉的物件出發,思索與自我的關係。首先解構綢吊技術基本動作,以及綢吊表演中對於布的打結與纏繞方式,並在過程中藉由口語文本緩緩地說出此物件對自己的意義,以及因為長年與布打交道而擁有的專業知識等。雖然梅芷菱時而將綢布攤平地面並在上方奔跑,時而大力地晃動綢布,或在綢布中跳上跳下。然而,那長年接受馬戲訓練的身體樣態,那做為自我技藝延伸而與自身合一的身體感,一再地在解構、重構中不時地閃現著,那熟悉是灌注了生命的情感。


2022女子馬戲平台(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2022女子馬戲平台(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藍翊云的《像女孩一樣轉圈 Circle like a girl》和鄺杏宜的《Dear balance,》則捨棄了傳統高空馬戲物件,分別採用橡膠內圈與棍棒、明信片等日常物件,並經由原來已完全掌握的高空技術、平衡技術與物件互動。非典型物件的使用讓身體與物件產生新的互動質地,亦使物件產生新的運動感。

馬戲演員對物件的熟悉與掌握,以及伴隨物件而來的技藝與情感,是濃烈的、也是深刻旳。即使刻意捨棄技術、放棄原物件的使用,仍可在實踐的身體感中不時地看到。如此的情感與技藝應是超越身體與物件的探詢,更應是主體性的展示。

刻意以捨棄、不用為抵抗選擇是否亦陷入某種的刻意?既已宣告不抱歉,那自我主體性更為大方的顯現,才是不抱歉的氣勢。做為自我技藝延伸的物件,應是表演者主體性的延展,而能進行更複雜細緻的傳達。


1、取自《2022女子馬戲平台》節目單之平台緣起。

編按:《2022女子馬戲平台》創作者與導師的分組,參照女子馬戲平台臉書:陳彥斌、王育羚、梅芷菱。蘇品文:賴玟芳、藍翊云。王弈樺:許照慈、鄺杏宜、蕭似綿。 https://www.facebook.com/femalecircusplatform/posts/pfbid037AFy9FVBAcbGyhcEHJ1L6rWJC2xWurGy6FozgyNT9PgG7o3P4D1gQbGqAExFkpSql、

https://www.facebook.com/femalecircusplatform/posts/pfbid0Z8ABaHKqKNMke49XoRsFhe2uVaNTANDvg9SLbaQ8EPVNYoSstWM5eUnCayhd1QJCl

《2022女子馬戲平台》

演出|創造焦點
時間|2022/09/17 14: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