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不急性,又見「地獄哏」《豪愛笑:你抽我講相聲秀》
11月
01
2021
豪愛笑:你抽我講相聲秀(愛笑斯坦:最強相聲男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4次瀏覽

文 張又升(2021年度專案評論人)


這場表演的最大特色是抽籤決定段子,以「你抽我講」的方式呈現即興的極限。演出共黃逸豪、宋明翰、吳胤頡、洪子晏、吳思偉五人,段彥希因故未參加。這群三十歲上下的年輕演員,一方面皆已鍛鍊許久,各有不凡和不同師承,另一方面也肩負推廣傳統的使命,試圖讓相聲與更輕鬆多元的表演方式接軌,我們因此能領略新舊綜合的趣味。

入場時,觀眾填寫演員表演的方式,好比「難過」(情緒)配上「單腳跳」(動作),想方設法虐虐他們。這個段落發生在整場演出的後半部,前半部則由觀眾爭搶抽籤權,決定演員講的段子。題名皆有編號,以電腦繪製成卡牌圖案投影至舞台後方。主持人點選舉手最速的觀眾,抽出的籤連同編號顯示在屏幕上,隨後由觀眾決定誰來說唱,接著演員再決定搭檔和捧逗位置。過程配上熱門音樂,視聽效果十足,現場參與感強;小朋友尤其樂此不疲,當晚抽籤者都是他們。

首先演出的是吳胤頡和吳思偉,講《口吐蓮花》。這個段子在上世紀末翻紅,本是趁著坊間許多自稱「大師」(從氣功到宗教)的騙子層出不窮而來,頗能應和時事。在雙吳的演出中,除了原有的不停互損、打鬧外,也針對台灣政治人物稍作嘲弄,好比逗哏的吳胤頡飾演大師,因「英文」不好而捨棄豐厚演出報酬(以美元計),給了捧哏的吳思偉一個趁勢偷師的機會,搞笑由此展開。

之後,我們還可以看到「猜燈謎」(宋明翰、洪子晏)和「學啞語」(宋明翰、吳思偉)的常見主題,內容當然不乏演員的臨場發揮。到這裡,大家可能以為所謂的「即興」僅限於傳統相聲主題和段子的「即席」選擇而已,少有真正為了現場應對而大幅改造內容的情況。然而,當卡牌抽出「吳亦凡」時(沒記錯的話,又是雙吳),相信在場觀眾對於演出團隊動真格的程度,已經不大懷疑了。不過,也因為這般出格的題目,演員們似有被難倒之勢,看得出來必須嫁接許多自身熟悉的問答套路,才能將笑料寓於順暢的對話和故事而繼續發展下去。換句話說,演出形式固然新穎刺激、真槍實彈,卻多少稀釋了內容的扎實程度,而這的確是兩難。


豪愛笑:你抽我講相聲秀(愛笑斯坦:最強相聲男團提供)

由於觀眾臨場抽籤和選擇,演員上台的次數也不同。總計吳思偉四次,宋明翰三次,吳胤頡和洪子晏兩次,黃逸豪──不是黃豪平!──一次。黃逸豪這最後的一次,是整場最精巧的,他被抽中「夢中婚」。這個段子由郭德綱改編發揚,講的是一小人物於廟中一宿,一邊嚷著不活了,一邊又夢著紙醉金迷的荒唐日子。前文未交代,除了演員被動地給觀眾決定生死之外,尚能動用若干技能卡自救。黃逸豪此時便用這項權利,刪去「婚」,只講「夢中」。

在夢中,他因身體微恙,幾次遊歷閻羅殿。與《夢中婚》對照,既有延續,也有新意。只是這地獄一遊,連同黃歷來的演出風格和關注,包袱尚未抖完,已被筆者料到結局──閻王覺得黃逸豪相聲說得逗趣,很是喜歡,黃也順勢邀請其他演員上台,前往陰曹地府給閻王來幾段;果不其然,正是這番過程造就了字面意義的「地獄哏」。哎呀,地獄冷,笑話也冷(我還是不爭氣地笑了),但一切恰到好處,收放自若。更可貴的是,幾位演員在黃的從容力推下重新登台,既是母雞帶小雞,又起著畫龍點睛之效。一場即興演出能夠如此不急性地收攏全局,掌聲當然不能不用力給他催落去啦!

《豪愛笑:你抽我講相聲秀》

演出|台北曲藝團
時間|2021/10/12 19:30
地點|典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