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神蹟只是屋頂漏水?《冒牌天使》的反諷省思
3月
15
2025
冒牌天使(果陀劇場提供/攝影張凱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3次瀏覽

文 周依彣(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於2014年首演的《冒牌天使》歷經十年淬鍊,本次再度重現於舞臺之上,依舊擁有出色的反響。作為一齣以天主教為背景的諷刺喜劇,除了探討信仰之外,更回歸人性本質,展演飽含深度的善惡刻畫。

《冒牌天使》劇情講述了大寶(曾國城飾)與二寶(唐從聖飾)兩名逃犯,在平安夜裡成功越獄,誤打誤撞地頂替了兩位預定抵達灰土鎮的神父:萊利與布朗,展開一連串笑鬧荒誕,卻又發人省思的療癒之旅。

陰錯陽差的情節惡趣味

《冒牌天使》一劇改編自美國喜劇電影《我們不是天使》(We’re No Angels),宗教雖然是作品中的骨幹,劇中卻不避諱投放許多諷刺宗教的荒謬情節,且並未一味宣揚神愛世人的理念,整體更趨近於一部心靈小品,而非傳教產物。

劇情設計裡,《冒牌天使》顯然有探討善惡的企圖,並用了荒謬的故事來達成這個目的;逃犯與神父既為善惡的兩端,其身份本不應輕易被錯置。但大寶、二寶兩人扮演的神父不僅順利得到小鎮的認可,甚至深獲教士信賴,尤其是小雷修士的盲目崇拜。更是惡趣味地隱喻了所謂善惡,或許根本沒有絕對正確的分野,那些啼笑皆非的鬧騰,反倒更似社會中良善的光明面。

冒牌天使(果陀劇場提供/攝影張凱華)

灰土鎮上那尊會流淚的聖母像,是鞏固小鎮居民信仰的核心;然而,當大寶初次來到教堂,聖母像的淚水滴落到他的身上,而他也震驚地以為神蹟真有其事時,保羅神父卻直接揭露:這所謂的聖母神蹟,其實不過就是屋頂漏水罷了。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隨著劇情推進,大寶、二寶兩人假借神父身份,都有了闡述各自想法的機會。尤其在劇末二寶對權力與金錢的精彩演說,更是「冒牌天使」這一身份最大的轉折點。當下,二寶詢問在場的信眾:如果一個人在森林中突然遇到熊,那該怎麼做?我們究竟可以從口袋裡掏出些什麼,去對抗突如其來的困境?是金錢嗎?還是槍枝?

透過二寶之口,戲劇讓觀眾去思考:金錢儘管能帶來物質的豐盈,有錢的人卻只會為了更有錢而更煩惱;槍枝儘管能帶來權力的威懾,但擁權者也只會招來更多渴望權力的敵人。令人夜不成寐的慾望、恐懼,正是因為我們相信了那些實體的「物」能替我們解決人生中的難題才出現,但當我們真的遇上難關,那聖母流下的淚、那些看不見的愛和希望,反而才是我們應去相信的事物。

有趣的是,這段演說的起始,也就是那段關於遇到熊的故事,並非由《聖經》這樣的宗教典籍而來,卻是出自推銷暴力槍枝的傳單,這番巧思,更進一步地闡明了視角的兩面性。正如佈道的字句來自於一個逃犯的真心,二寶這個懦弱的角色,其實渴望追求的無非是救贖和平靜,他既希冀大寶的庇護,又期待能成為他人的守護者,而唯有真心能夠引領他前往正確的方向。

在全劇末尾,大寶順利圓滿成家、二寶回歸神學沐浴,兩人之所以能夠得到好的結局,全是因為他們跟隨本心做出的選擇,而非外界賦予的身份。毫無疑問地,《冒牌天使》成功運用無厘頭的情節,藉著薄透的惡趣味能量,巧妙包裝起哲學思辨,讓本戲不單只是引人發笑的喜劇。

冒牌天使(果陀劇場提供/攝影張凱華)

高速舞台轉化,古今共進的難以調適

《冒牌天使》換景次數超過二十次,全劇利用大量的投影、燈光,試圖表現出古今的時空差異,然而,出戲弔詭之處卻在於女記者愛蓮的角色安排。愛蓮作為說書人,本意應是幫助轉場,發揮銜接的作用,但歌舞的形式、愛蓮的穿著、曲目的歌詞等,皆未能融洽地與劇情調和。致使即便旋律動聽、歌聲嘹亮,依然無法與故事做出良好的連動,甚至帶來高度的違和與尷尬感,讓許多用心的劇情刻畫被削弱了力道,實屬可惜。

另外,會流淚的聖母像作為該劇的重要象徵,卻也未能完全發揮神蹟的魔幻意象。在劇情初期,場景上使用了許多3D的投影效果,運用視覺特效處理光影變幻,如教堂內的彩繪玻璃、隨時間剝落的外牆,抑或用動畫滴淚的形式處理聖母流淚的演出等,雖不完美,但童趣的畫風,也讓神蹟更加貼近觀眾想像、展現宛如童話故事的氛圍,減輕了距離感;然而於劇情尾聲,運用雕塑懸吊的演出形式,聖母像成為無法真正活動的實物,反倒剝奪了觀眾的想像空間,讓奇蹟的神秘性不復存在,令人有些失望。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手法,或許可以再次思索如何取得平衡,予以聖母像更細緻的處理。

冒牌天使(果陀劇場提供/攝影張凱華)

信仰的冒險終局

宗教裡的天使一向給人純粹、聖潔的形象,然「冒牌」天使卻有著雙重的意涵。大寶、二寶兩人雖然並非真正的神父,但作為冒牌的天使,卻依然為灰土鎮帶來了希望與新生,甚至成功引導信徒虔誠前行、走向善的道路;而這些真正身處教堂的修道者,世人眼中的天使,卻連仿造的身份都未能看穿,對虛假的佈道心悅誠服。何謂真?何謂假?這齣戲劇刻意模糊了兩者的界線,凸顯出良善的本真性,並在物質追求與人文關懷之間,做出了強而有力的呼籲,

《冒牌天使》除了帶來荒謬、戲謔的幽默感,在笑鬧之際也充滿深刻的省思,特別是演員唐從聖的演出表現,為戲劇帶來非常加分的效果。或許在轉場處理上有可以再調整的部分,但歡樂逗趣的內容,將人性以不同的方式展演傳遞,仍令其不失為一齣富含娛樂價值的精彩作品。

《冒牌天使》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5/02/28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