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神蹟只是屋頂漏水?《冒牌天使》的反諷省思
3月
15
2025
冒牌天使(果陀劇場提供/攝影張凱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5次瀏覽

文 周依彣(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於2014年首演的《冒牌天使》歷經十年淬鍊,本次再度重現於舞臺之上,依舊擁有出色的反響。作為一齣以天主教為背景的諷刺喜劇,除了探討信仰之外,更回歸人性本質,展演飽含深度的善惡刻畫。

《冒牌天使》劇情講述了大寶(曾國城飾)與二寶(唐從聖飾)兩名逃犯,在平安夜裡成功越獄,誤打誤撞地頂替了兩位預定抵達灰土鎮的神父:萊利與布朗,展開一連串笑鬧荒誕,卻又發人省思的療癒之旅。

陰錯陽差的情節惡趣味

《冒牌天使》一劇改編自美國喜劇電影《我們不是天使》(We’re No Angels),宗教雖然是作品中的骨幹,劇中卻不避諱投放許多諷刺宗教的荒謬情節,且並未一味宣揚神愛世人的理念,整體更趨近於一部心靈小品,而非傳教產物。

劇情設計裡,《冒牌天使》顯然有探討善惡的企圖,並用了荒謬的故事來達成這個目的;逃犯與神父既為善惡的兩端,其身份本不應輕易被錯置。但大寶、二寶兩人扮演的神父不僅順利得到小鎮的認可,甚至深獲教士信賴,尤其是小雷修士的盲目崇拜。更是惡趣味地隱喻了所謂善惡,或許根本沒有絕對正確的分野,那些啼笑皆非的鬧騰,反倒更似社會中良善的光明面。

冒牌天使(果陀劇場提供/攝影張凱華)

灰土鎮上那尊會流淚的聖母像,是鞏固小鎮居民信仰的核心;然而,當大寶初次來到教堂,聖母像的淚水滴落到他的身上,而他也震驚地以為神蹟真有其事時,保羅神父卻直接揭露:這所謂的聖母神蹟,其實不過就是屋頂漏水罷了。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隨著劇情推進,大寶、二寶兩人假借神父身份,都有了闡述各自想法的機會。尤其在劇末二寶對權力與金錢的精彩演說,更是「冒牌天使」這一身份最大的轉折點。當下,二寶詢問在場的信眾:如果一個人在森林中突然遇到熊,那該怎麼做?我們究竟可以從口袋裡掏出些什麼,去對抗突如其來的困境?是金錢嗎?還是槍枝?

透過二寶之口,戲劇讓觀眾去思考:金錢儘管能帶來物質的豐盈,有錢的人卻只會為了更有錢而更煩惱;槍枝儘管能帶來權力的威懾,但擁權者也只會招來更多渴望權力的敵人。令人夜不成寐的慾望、恐懼,正是因為我們相信了那些實體的「物」能替我們解決人生中的難題才出現,但當我們真的遇上難關,那聖母流下的淚、那些看不見的愛和希望,反而才是我們應去相信的事物。

有趣的是,這段演說的起始,也就是那段關於遇到熊的故事,並非由《聖經》這樣的宗教典籍而來,卻是出自推銷暴力槍枝的傳單,這番巧思,更進一步地闡明了視角的兩面性。正如佈道的字句來自於一個逃犯的真心,二寶這個懦弱的角色,其實渴望追求的無非是救贖和平靜,他既希冀大寶的庇護,又期待能成為他人的守護者,而唯有真心能夠引領他前往正確的方向。

在全劇末尾,大寶順利圓滿成家、二寶回歸神學沐浴,兩人之所以能夠得到好的結局,全是因為他們跟隨本心做出的選擇,而非外界賦予的身份。毫無疑問地,《冒牌天使》成功運用無厘頭的情節,藉著薄透的惡趣味能量,巧妙包裝起哲學思辨,讓本戲不單只是引人發笑的喜劇。

冒牌天使(果陀劇場提供/攝影張凱華)

高速舞台轉化,古今共進的難以調適

《冒牌天使》換景次數超過二十次,全劇利用大量的投影、燈光,試圖表現出古今的時空差異,然而,出戲弔詭之處卻在於女記者愛蓮的角色安排。愛蓮作為說書人,本意應是幫助轉場,發揮銜接的作用,但歌舞的形式、愛蓮的穿著、曲目的歌詞等,皆未能融洽地與劇情調和。致使即便旋律動聽、歌聲嘹亮,依然無法與故事做出良好的連動,甚至帶來高度的違和與尷尬感,讓許多用心的劇情刻畫被削弱了力道,實屬可惜。

另外,會流淚的聖母像作為該劇的重要象徵,卻也未能完全發揮神蹟的魔幻意象。在劇情初期,場景上使用了許多3D的投影效果,運用視覺特效處理光影變幻,如教堂內的彩繪玻璃、隨時間剝落的外牆,抑或用動畫滴淚的形式處理聖母流淚的演出等,雖不完美,但童趣的畫風,也讓神蹟更加貼近觀眾想像、展現宛如童話故事的氛圍,減輕了距離感;然而於劇情尾聲,運用雕塑懸吊的演出形式,聖母像成為無法真正活動的實物,反倒剝奪了觀眾的想像空間,讓奇蹟的神秘性不復存在,令人有些失望。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手法,或許可以再次思索如何取得平衡,予以聖母像更細緻的處理。

冒牌天使(果陀劇場提供/攝影張凱華)

信仰的冒險終局

宗教裡的天使一向給人純粹、聖潔的形象,然「冒牌」天使卻有著雙重的意涵。大寶、二寶兩人雖然並非真正的神父,但作為冒牌的天使,卻依然為灰土鎮帶來了希望與新生,甚至成功引導信徒虔誠前行、走向善的道路;而這些真正身處教堂的修道者,世人眼中的天使,卻連仿造的身份都未能看穿,對虛假的佈道心悅誠服。何謂真?何謂假?這齣戲劇刻意模糊了兩者的界線,凸顯出良善的本真性,並在物質追求與人文關懷之間,做出了強而有力的呼籲,

《冒牌天使》除了帶來荒謬、戲謔的幽默感,在笑鬧之際也充滿深刻的省思,特別是演員唐從聖的演出表現,為戲劇帶來非常加分的效果。或許在轉場處理上有可以再調整的部分,但歡樂逗趣的內容,將人性以不同的方式展演傳遞,仍令其不失為一齣富含娛樂價值的精彩作品。

《冒牌天使》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5/02/28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