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搶了你搶了誰?《你好,打劫!》
6月
01
2015
你好,打劫!(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82次瀏覽
張明惠 (藝術教育工作者)

以矛盾語法取名的《你好,打劫!》聽似幽默,卻象徵人性在善惡界線的掙扎,兩個臨時起意的搶匪、三個對生活麻木無感的職員,再加上一個剛入社會的懵懂實習生,六人湊成一段僅維持數小時的荒謬搶案,但最後誰才是真正的搶匪,在所有人步出銀行大門時觀眾已經沒了答案,如同導演所說「場上的每個角色都不算是壞人」,那麼到底是誰打劫了誰?

筆者兩年前曾觀賞台藝大戲劇系的學生製作《宇宙特工隊》,劇本改編日本Jovi Jova劇團作品《太空遊俠》,以銀行搶案過程中發生的不合理情誼呈現各角色面臨人生困境和迷惘的痛苦領悟,而《你好,打劫!》應該也是以此為背景改編而成,但除了劇名開門見山讓觀眾更了解劇情之外,情節的安排、台詞深度以及角色的刻畫,都較《宇宙特工隊》深刻一些,而角色的背景設定和演員的詮釋方式貼近現實生活,所以筆者在觀賞後更能同理其中承載的哲學重量。

全劇不含聲音演員僅六人出場且道具精簡,懸空吊起的保險箱與電話搭配黑白兩色的菱格地磚,讓畫面呈現超現實意境。一開場即快速呈現打劫主題,兩個搶匪一燥一靜個性鮮明對立,戲謔的口吻、不合常理的邏輯觀與不時的情緒失控,讓人隱約感受到壓抑的恐懼,雖然穿插不少笑點包袱,但現場一觸即發的氣氛使觀眾如同人質般一顆心懸在半空,看不出此刻搶匪笑容的真假。場上偶爾出現疏離效果對「觀眾」論理,或將武器形容成導演、眾人皆是演員等比喻,令觀眾游移在戲劇與現實間,而搶匪偏激的想法背後隱藏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可惜在想像與現實碰撞挫敗後,他決定採取激烈的手段「保障生活健康」;與其說打劫的目的是為了錢,不如說在尋找對社會體制反抗的手段,期待讓社會聽聽他們平淡卻不平凡的想法。戲中大談哲學思想、解釋名詞意涵,甚至行善般的將所有銀行借據都撕毀,可惜,他們自認英雄式的行為即使是在眾人同感不公的社會體制下,同樣無法博得認同,在搶匪與人質、警方一來一往的談判過程裡,隨時間消逝而逐漸模糊的打劫初衷,觀眾已經能預見悲劇的收場。

此外人質的心境轉折也值得注意,平常習慣分秒必爭的人,因為當了人質反而有機會正視自己不敢、也不想面對的生活處境,開始自問想要什麼?生活是什麼?愛情是什麼?在壓力迫使理智斷裂的瞬間,翻轉人質身份加入分贓,銀行搶案竟成為自己人生的轉機。有趣的是,在人質對外通電話時是由各人質分飾兩角,短時間切換完全不同的情緒,讓人看得很過癮,不過搶匪始終扮演搶匪,比起人質的善變,他們依舊固守立場,諷刺的是,是否真正遭到打劫的是原本堅持理想抱負的劫匪的人生?筆者認為饒曉志導演對於原著想探討的問題,已經有明確的答案,對於生存、存在,在被時間追趕的大環境體制下,很多的「自己」因此被剝奪、消耗殆盡,倘若人生如戲那麼導演是誰?而誰又是演員和觀眾?什麼是對的劇本?又或者,所有人都只是劇本的人質呢?《你好,打劫!》試圖幽默探討一連串沉重課題,劇中不少對話發人省思,雖然偶有類似教化宣導的場景脫離戲劇情緒,且越接近結尾情節串連粗糙、重複性高,結局的情緒鋪陳也有些急躁,但兩小時不間斷的緊湊節奏、演員精湛的詮釋在戲劇落幕後仍令人大呼過癮。

《你好,打劫!》

演出|饒曉志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5/05/23 14:30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圖書館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就貫穿著這種「你好」的彬彬有禮與「打劫」的惡狠氣概,一路滾滾不斷地生出突梯與驚奇,和甚為合理的劇情發展成一種荒謬性,加上演員,、人物塑造、節奏調度,整體構成非常「好看」的通俗劇——但並非言之無物。它擺明了要娛樂你,可同時又刺痛你。(林乃文)
6月
16
201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