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心靈停泊的港灣 《今天,一起回家》
6月
01
2023
今天,一起回家(雅緻藝術舞蹈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19次瀏覽

文 黃允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

「家」的定義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對於家的定義 和感受也不盡相同。對某些人來說,家可能是一個安全、舒適和愉快的地方,能夠讓他們放鬆身心、舒展情感;對於有的人來說,家可能是一個聚集家人和朋友的地方,能夠創造溫馨的回憶和共同的經歷;還有一些人認為,家不僅僅是一個物理上的居住地,還是一處醞釀心靈共鳴的場域,並使人獲得歸屬與安全感。因此我們可以說,家是一個很私人也很主觀的概念,只要它能夠讓人感到溫暖、被接納和放鬆,它可以是任何抽象的感觸或任何具體的事物。而舞作《今天,一起回家》則帶給人很輕鬆愉悅的觀賞體驗,整體調性溫暖樸實,彷彿回到舒適愜意的家裡,使觀眾忘卻煩憂與壓力,享受著這份平靜的時刻。

本次製作由雅致藝術舞蹈團邀請編舞家張堅志進行編創,透過較中性簡約的創作手法,讓觀眾不自覺地被帶入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欣賞狀態,它不傾向於表達男性或女性特定的性格、情感或形態,而是更注重於傳達出舞者身體語彙和舞步所帶來的節奏、動態和美感。這種中性簡約的表達方式,使得觀眾欣賞的過程中,能夠更為專注於舞者的肢體表現,而不會被特定性別的刻板印象所影響。例如舞作中有一段 ,舞者們如同例行公事般的整理 自身的事務,此景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成員 忙於自身的片刻,雖然恰似平淡無奇,但 總是在不經意中,給予對方幫助與扶持。 無論是時間的推移,亦或者是時光倒流,身邊的家人就如同早已設定好的完美程式般,流暢順勢地執行著,其中無須過多的話語,便能清處明白你我之間的那種生活默契。

在《今天,一起回家》舞作中,能看見舞者們掌握當下地自然流露,此刻的表演狀態,就猶如真正的家人般,彼此傳遞著 回到家中那股熟悉及放鬆感。如舞者徐梓斌與王韻涵的雙人互動中,以一席長板凳作為媒介,透過平穩的呼吸與觸碰,建立起雙方之間的關係與情境共舞,並透過對稱及非對稱舞步的相互交錯中,呈現出相互關照與扶持意象。當舞者身處於微弱並溫暖的照明下,就如同照耀在黑暗幽閉中的曙光,表述著生活上的點點滴滴,使人倍感熟悉且平和。此舞段彷彿將觀者帶入他們生活點滴的時空長流中,透過簡單平穩的呈現手法,營造出寧靜安穩的氣氛,無需過多激昂亢奮的動作編排,便能使觀者感同身受、融入其中。

《今天,一起回家》同時也照應出舞者謝宜君、謝佳蒨、謝佳樺,三位姊妹間彼此穩固的親情關係,而一切都從她們手中小小的紙杯開始,當三位舞者手中的紙杯開始流動時,她們的身體即隨之起舞,每個姿勢都精確地配合著紙杯的流動。她們靈動的手腕,伴隨著音樂節奏,使紙杯不間斷地交替與重疊,刻意地擺放與滾動,彷彿是家人間進行的一場貼心對話。伴隨著紙杯的轉換,舞者們的身體也進行著錯綜複雜的轉向,但每一個動作串聯都順暢且俐落,展現了她們卓越的空間感知。舞者間互動和諧柔順、相互呼應,使得動作和肢體語彙中呈現出一種深厚的情感,讓觀眾感受到了家人間的緊密的連結與溫暖。

舞作的最後段落,是團長謝宜君與她的小孩一起共舞的時刻,透過母子倆之間的親子互動,很清楚地看見他們之間注視著彼此、了解著彼此,過程中他們相互協調動作,一起感受音樂的節奏和情感,自在的身體語彙和十足的默契,給人溫暖平穩的感受 ,觀看時身心格外放鬆,與表演者一起享受那份愉悅的時光,並共創造美好與回憶。此段落與一般著重於探索身體無限可能的舞作有所不同,就算表演者間一個簡單的眼神交會,都釋放出交流與對話,因此這個作品帶給觀眾許多的溫暖感觸 。舞蹈語彙的奇幻渲染力,就如同人與人相處間那微妙的感覺一樣,就算沒有言語,也能看到與交流著彼此的情緒與狀態。

透過編舞家張堅志細膩的編舞手法,讓觀眾藉由欣賞舞作 體悟出「家」這一詞,不單單只是一個空間、住所,它更像是一個『心靈寄託的港灣 』,而流動在家人之間的愛,才是使「家」真實存在的關鍵。《今天,一起回家》帶領觀眾回歸心靈的港灣 ,舞動著每次返家的心情故事,可能是一份等待、一絲牽掛和一點陪伴。促使「家」的感受不在於身於何處,而在於心與心間的距離。透過舞蹈語彙的詮釋,傳遞出相互的理解、關心和支持,讓人感到溫馨和愉悅,不僅賦予人內心的滿足和歸屬感,並促進自身的成長和發展,讓觀者能夠遇見更真實的自己。

《今天,一起回家》

演出|雅緻藝術舞蹈團
時間|2023/05/06 19:0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