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心靈停泊的港灣 《今天,一起回家》
6月
01
2023
今天,一起回家(雅緻藝術舞蹈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27次瀏覽

文 黃允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

「家」的定義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對於家的定義 和感受也不盡相同。對某些人來說,家可能是一個安全、舒適和愉快的地方,能夠讓他們放鬆身心、舒展情感;對於有的人來說,家可能是一個聚集家人和朋友的地方,能夠創造溫馨的回憶和共同的經歷;還有一些人認為,家不僅僅是一個物理上的居住地,還是一處醞釀心靈共鳴的場域,並使人獲得歸屬與安全感。因此我們可以說,家是一個很私人也很主觀的概念,只要它能夠讓人感到溫暖、被接納和放鬆,它可以是任何抽象的感觸或任何具體的事物。而舞作《今天,一起回家》則帶給人很輕鬆愉悅的觀賞體驗,整體調性溫暖樸實,彷彿回到舒適愜意的家裡,使觀眾忘卻煩憂與壓力,享受著這份平靜的時刻。

本次製作由雅致藝術舞蹈團邀請編舞家張堅志進行編創,透過較中性簡約的創作手法,讓觀眾不自覺地被帶入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欣賞狀態,它不傾向於表達男性或女性特定的性格、情感或形態,而是更注重於傳達出舞者身體語彙和舞步所帶來的節奏、動態和美感。這種中性簡約的表達方式,使得觀眾欣賞的過程中,能夠更為專注於舞者的肢體表現,而不會被特定性別的刻板印象所影響。例如舞作中有一段 ,舞者們如同例行公事般的整理 自身的事務,此景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成員 忙於自身的片刻,雖然恰似平淡無奇,但 總是在不經意中,給予對方幫助與扶持。 無論是時間的推移,亦或者是時光倒流,身邊的家人就如同早已設定好的完美程式般,流暢順勢地執行著,其中無須過多的話語,便能清處明白你我之間的那種生活默契。

在《今天,一起回家》舞作中,能看見舞者們掌握當下地自然流露,此刻的表演狀態,就猶如真正的家人般,彼此傳遞著 回到家中那股熟悉及放鬆感。如舞者徐梓斌與王韻涵的雙人互動中,以一席長板凳作為媒介,透過平穩的呼吸與觸碰,建立起雙方之間的關係與情境共舞,並透過對稱及非對稱舞步的相互交錯中,呈現出相互關照與扶持意象。當舞者身處於微弱並溫暖的照明下,就如同照耀在黑暗幽閉中的曙光,表述著生活上的點點滴滴,使人倍感熟悉且平和。此舞段彷彿將觀者帶入他們生活點滴的時空長流中,透過簡單平穩的呈現手法,營造出寧靜安穩的氣氛,無需過多激昂亢奮的動作編排,便能使觀者感同身受、融入其中。

《今天,一起回家》同時也照應出舞者謝宜君、謝佳蒨、謝佳樺,三位姊妹間彼此穩固的親情關係,而一切都從她們手中小小的紙杯開始,當三位舞者手中的紙杯開始流動時,她們的身體即隨之起舞,每個姿勢都精確地配合著紙杯的流動。她們靈動的手腕,伴隨著音樂節奏,使紙杯不間斷地交替與重疊,刻意地擺放與滾動,彷彿是家人間進行的一場貼心對話。伴隨著紙杯的轉換,舞者們的身體也進行著錯綜複雜的轉向,但每一個動作串聯都順暢且俐落,展現了她們卓越的空間感知。舞者間互動和諧柔順、相互呼應,使得動作和肢體語彙中呈現出一種深厚的情感,讓觀眾感受到了家人間的緊密的連結與溫暖。

舞作的最後段落,是團長謝宜君與她的小孩一起共舞的時刻,透過母子倆之間的親子互動,很清楚地看見他們之間注視著彼此、了解著彼此,過程中他們相互協調動作,一起感受音樂的節奏和情感,自在的身體語彙和十足的默契,給人溫暖平穩的感受 ,觀看時身心格外放鬆,與表演者一起享受那份愉悅的時光,並共創造美好與回憶。此段落與一般著重於探索身體無限可能的舞作有所不同,就算表演者間一個簡單的眼神交會,都釋放出交流與對話,因此這個作品帶給觀眾許多的溫暖感觸 。舞蹈語彙的奇幻渲染力,就如同人與人相處間那微妙的感覺一樣,就算沒有言語,也能看到與交流著彼此的情緒與狀態。

透過編舞家張堅志細膩的編舞手法,讓觀眾藉由欣賞舞作 體悟出「家」這一詞,不單單只是一個空間、住所,它更像是一個『心靈寄託的港灣 』,而流動在家人之間的愛,才是使「家」真實存在的關鍵。《今天,一起回家》帶領觀眾回歸心靈的港灣 ,舞動著每次返家的心情故事,可能是一份等待、一絲牽掛和一點陪伴。促使「家」的感受不在於身於何處,而在於心與心間的距離。透過舞蹈語彙的詮釋,傳遞出相互的理解、關心和支持,讓人感到溫馨和愉悅,不僅賦予人內心的滿足和歸屬感,並促進自身的成長和發展,讓觀者能夠遇見更真實的自己。

《今天,一起回家》

演出|雅緻藝術舞蹈團
時間|2023/05/06 19:0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