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導聆遇上戲中戲,愛情悲劇的錯位與失語《比目戲情》
10月
08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5次瀏覽

文 李天群(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這部繡花園戲劇團的新作,靈感源自李漁的《比目魚》,將原本纏綿悱惻的愛情悲劇,改寫成一部融合了晚清台灣龜醮民俗、戲中戲拼貼和神怪傳奇的戲劇混合體。序幕唱道:「劉雲仙守節守落水,丁楚玉鍾情鍾人隨。」本應定下淒美基調,然而劇情卻迅速走向繁雜,甚至崩解。

晏公改為龜靈公,二郎神改為田都元帥,以歌仔戲的戲神信仰置入臺灣脈絡;同時又硬塞石平貴、呂蒙正的文武對照,《荊釵記》王十朋與錢玉蓮的哀婉,乃至《三國演義》中〈鳳儀亭〉、〈連環計〉的三角張力。這些戲中戲雖有名折之趣,卻缺乏有機的聯繫,分散了觀眾的情緒。即便中場有「假戲真做」的瞬間,母親揮馬鞭痛打、雲仙投江哭喊「講起故事淚雙垂,無地訴冤到臨危」,也因後續草率推進而失去積累與回應。製作團隊像是把所有想到的經典都倒進鍋裡,結果既無化學反應也無味道。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堆砌不是融合,貼牌不是改編,這些經典橋段互不相依,情節如同放映機被人不斷換片,觀眾完全沒有時間建立情感投射——愛情線被反覆地切割、悲劇氛圍沒法累積,所有「大場面」都淪為聲光轟動的空殼。

舞台呈現不乏亮點:山大王一打四的武戲、火砲煙霧的傳神,確實展現演員身段與道具逼真;台頂小旦標致動人,唱詞如「小生小旦,目尾牽紅線」的互動,亦有古典風情;麥克風故障時小山賊遞上臨機處理那一刻的即興笑聲,都換來全場掌聲——掌聲透露什麼?不是讚嘆劇本,而是觀眾在幫忙掩飾製作的崩解。當「喜樹做龜醮,灣裡王船廟」的民俗吟唱、甚至水晶宮與《比目魚》幻境悉數登場時,這些亮點僅是片刻煙火——每一個應該扣人心弦的瞬間都被草率帶過,沒有情感深度,沒有邏輯回收,只剩下場面之間冰冷的切換,無法彌補文本結構的混亂與情感推進的斷裂。觀眾的感受已非沉浸,而是迷失。

導聆的存在即是最大破綻。戲未開演,竟需導聆來說明「分支故事」:薛平貴、呂蒙正、王十朋、〈鳳儀亭〉、〈連環計〉。觀眾若無這份「觀戲指南」來「課前輔導」,恐怕全場只能霧裡看花。問題不在於導聆本身,而在為何需要它?若戲劇語言足夠清晰,何至於必須提前「解碼」?若一齣戲需要觀眾在入場前被速成課程化,那這齣戲似乎已經在開演前輸了。導聆不一定藝術加分,恐怕是創作失能的告白,把「理解」外包給場下的解說,等於把戲劇的靈魂賣給說明書,也暴露最根本的問題:這齣戲的劇情實是無法自立。

全劇反覆以「劉雲仙守節守落水,丁楚玉鍾情鍾人隨」作結,欲強化「比目戲情,生死雙飛」的悲劇格調,卻終究無法收拾一地支線。導聆的確幫助理解,但專門設置導聆,本身就凸顯戲劇結構無力。戲曲應該讓觀眾隨情境而走,而不是依靠「講解」來補漏洞。《比目魚》原應是「生死雙飛」的愛情悲劇,本劇卻硬生生拼貼成龜醮神戲、經典折子、幻異傳奇的混合物。結果不是深化,而是稀釋;不是豐厚,而是混亂。當一齣戲必須靠導聆才能撐住敘事時,它就已失去戲曲最根本的魅力:讓觀眾隨戲而走,而非被迫上課補習。

李漁《窺詞管見》云:「琢句煉字,雖貴新奇,亦須新而妥,奇而確。」繡花園此次創作,貪戀「新」卻失去「妥」,追逐「奇」卻缺乏「確」,野心在拼貼中失焦,有場面卻缺乏節制。這不是「傳奇」的再造,而是結構與節制的「雜燴」。龜醮熱鬧一時,散場後留下的不是感動,卻只是困惑與空洞,甚至是被糟蹋的期待。

《比目戲情》

演出|繡花園戲劇團
時間|2025/09/27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