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經典被加法重構《文判與書生》
11月
01
2024
文判與書生(蔡佩伶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02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文判與書生》在歌仔戲民戲場域中,屬於典型的社會倫理悲喜劇。描述不第書生陸順(許素雲飾)與富少友人洪蟳(洪金葉飾)因賞花結識岳家姐妹美蘭和小蘭。陸、洪二人對美蘭一見鍾情。引發錯嫁風波:陸順晚至,誤娶小蘭。陸順以貌取人欲退婚。小蘭見狀自願坐回頭轎,成全陸順。小蘭的行為策動陸順的良知,他決定將錯就錯,仍與小蘭成婚。後來洪、陸二人醉中對賭,洪蟳要陸順至城隍廟取物。不料陸順為取勝竟搬了文判雕像。自此文判官夜夜赴陸家飲宴。直到科考日近,陸順向文判官表明需赴考,回鄉有緣再敘。文判點破陸順祖上無德必落榜,以酒宴人情名目,幫陸順破腹(phuà-pak)洗心、改腸換肚易其命數。陸順果真如願高中。

《文判與書生》所呈現的是歌仔戲加法美學重塑後的《聊齋誌異》〈陸判〉故事。歌仔戲轉譯加深了原作故事架構的對比度。透過神、人相近但不同的世界觀,揉合文判官及書生兩股故事線交織成篇。戲文從封神登仙的常態認知展開,以救駕有功處理文判官成神因緣。文判官在劇中是關鍵存在,大致遵循善惡有報的邏輯行事,神性又兼有人性的展現。舉凡死後成神、飲宴、醉破天機都增添了劇碼的奇情調性。奇情源自反差:神做出諸多常人行徑,顯得人神距離親近。

文判與書生(蔡佩伶提供)

其次是站頭(tsām-thâu)「賞花」的應用。賞花可視為戲劇動機,會構成角色有共同目的(賞花)而匯聚的效果。自然收起原本屬於文判的戲場,將世界觀從神轉向人,同時進入雙生雙旦結構。另外,角色細節設定也創造情節衝突。外貌、家世及價值觀各參數影響各角色的選擇,或許可以說人性使然。其中容貌造成的價值選擇,比方陸順、洪蟳因美貌鍾情美蘭,也因而排斥面帶胎記的小蘭。直到尾聲才拉回《聊齋誌異》的〈陸判〉經典情節「改心換頭」。

此戲最引人注目的角色自是扮演陸順的正生(tsiànn-sing)許素雲。嗓音磁性醇厚,唸白乾淨,唱曲詮釋有獨到之處——中音起,循曲韻篤行,字間行腔無拖沓,七字都馬一類傳統調加花轉音細膩,一開口便引起如雷掌聲。身段細節如扇子功、趟馬均收放自如。身段和做表之間的節奏調控傳遞出表演者的自在。

文判與書生(蔡佩伶提供)

戲中因陸順心中擔憂至港邊追回小蘭一段,從鬆弛、細忖、驚疑、決意追回,見人仍嘴硬挑事;一步一轉,表演能量層層積累並緩釋。聽聞小蘭自言願坐回頭轎;陸順唱【都馬調】回應,至「叫我陸順心頭哪會安唷」一句時,角色羞愧已極,伴隨迷離眼神、身姿內縮,盡顯遭遇意外與個人良知之際角色的心理衝突。此【都馬調】對唱連綿將近九分鐘。唱詞往復四重,段段緊咬,大部唱( tuā-phō-tshiùnn)在無劇本全憑演員台上見真章的民戲場域日漸稀少;安歌選唱【七字】、【都馬】一系,吃重演員個人曲韻領會的框架型曲牌更難得。這段表演屬於歌仔戲經典結構。戲完全由演員主導,巧編唱詞,做表緊扣劇情,都是演員技藝精湛的明證。

整體來看,《文判與書生》表現「歌仔戲化」吸收、重構戲文的某種手路(tshiú-lōo );亦展現劇團在民戲審美認知、戲劇架構、角色行當及唱曲技藝的掌握。這齣戲並非求笑果超越一切的「胡撇仔戲」,反而深具古路精神,有意識在貌似不羈的胡撇仔形式中極力保持穩健做派。民戲戲場足以釋放自身能力及特色。藝與情若有明確定位,便會自然融會成悠長泛音,那是不假外求的真實。

《文判與書生》

演出|欣櫻鳳歌劇團
時間|2024/10/11 18:30
地點|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240號旁/黃家佛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