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辨識的混酒《黑夜之後》
11月
15
2017
黑夜之後(魏可 攝,狂想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0次瀏覽
方姿懿(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班)

將《黑夜之後》放置在現代都市男女生活中,「黑夜」應是對應著白天每個人如齒輪運轉在大結構裡,必須理性的轉動著讓生活得以繼續,隨著夜晚來臨,個人藉由酒精找到理性解放的自我。因此,酒在這齣戲中,是反覆出現的關鍵字、物件,甚至被比喻成黑洞。而理性解放的狀態,導演廖俊凱則以舞蹈、影像與戲劇交織,企圖呈現一種破碎、失序的樣貌。

在一個演出中,不同媒材的結合要做到能夠讓觀眾深陷於幻境中,而不是保持一個距離觀看,是很困難的事。就像是在觀賞音樂劇,如何讓觀眾在聽到角色唱歌時,不會跳出;觀賞歌舞劇,觀眾看見角色跳舞而不會感到尷尬。如果未能建立清楚的規則可循,那觀眾就要一次次召喚自己的理性來了解當下的視聽究竟是想傳達什麼樣的意念和訊息。

《黑夜之後》在觀眾進場時,已在布幕上投影船隻和大海的影像,那或許是遙想的遠方。演出開始,兩位身著宛如絲質睡衣頭髮一短一長的女演員在舞台上跳舞,布幕上投影著窗。舞蹈結束後,男演員上場,開始有語言。演出被影像、舞蹈和由語言所帶入的故事情節中分割成一片片拼圖,但這些拼圖究竟是邁向一個整體畫面?還是各種黑夜的部分碎片?在跨越每一片拼圖的過程中,我就回到觀看這齣戲的起點,可酒若入喉,不該是要越喝越醉的嗎?布幕上投影著海、船、窗、酒,卻在其中一段舞台上男女演員演出一段離婚夫妻的對話後,以影像方式上演了兩人曾有的過去,這樣的虛實對照是有助於建立氛圍還是破壞想像?上舞台的電視機播放過旅遊廣告,卻也承載演員躺在排練場舞蹈地板的畫面。影像的邏輯是要形成個別脈絡的敘事,還是映襯語言故事的發展?諸多疑惑,使我一直無法從白天過渡黑夜。

幾段沒有前因後果的小故事(像是為了面交五十元公仔特地北上的靦腆男孩,卻碰上了下班後仍然要回應老闆訊息的勤勞正妹,兩人還約在有些價位的酒館。)就像是坐在咖啡廳鄰桌的客人談話,由於不必細究而有許多遐想空間。觀眾也從演員們在這些片段的角色間切換,而得以看見他們的不同樣貌。只是一人分飾多角的背後,是否有脈絡可循?還是基於便利,也讓我感到困惑。

最後,以天亮作結,宣告黑夜過去,《黑夜之後》落幕。看著劇中的角色因為有酒而能在黑夜中尋覓白日無法遇見的自己,可能更加光明或是被黑洞吞噬。看完這齣戲就像喝了一種無法辨識的混酒,因為太想分辨而無法喝醉。

《黑夜之後》

演出|狂想劇場
時間|2017/10/15 14:30
地點|華山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