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得嚐愛滋味?——2022臺北藝穗節《愛滋味》
9月
16
2022
愛滋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6次瀏覽

許映琪

隨著《愛滋味》的落幕,在我內心攪動著的——先是陣陣漣漪,而後逐漸發展為滔滔波瀾——終於化作淚珠,滿溢了出來。然而,這卻不是出自於我對劇中人的感同身受——我先是慨嘆:難怪這樣的我不會被愛。經過沉澱後,卻又不禁反詰:這樣的我難道就不需要被愛?

細膩地演繹了各種愛的樣態與實踐

本製作採用的是劇作家詹傑所創作的劇本《愛滋味》。此劇本雖然的確有取材自詹傑投身愛滋運動與愛滋關懷的田野經驗,然而,縱觀全劇,校園霸凌與權勢性侵的軸線顯然比愛滋人權更為突顯,因此我並不會將此劇本置放於探討愛滋人權的脈絡中來討論。【1】此次製作在宣傳文案中,無疑地也更為強調普世性的「愛」的主題。【2】而這也正是我看到的——在千絲萬縷的世事中,愛的樣態與實踐委實複雜又艱難。

劇中數名角色所排列組合出的每一組關係,都是一種愛的樣態與實踐。主角文哲老師隨著對一起校園事件的輔導與調查,逐漸還原看似問題學生的佩妤不為人知的真貌與辛酸。而在這個過程中,文哲老師也逐漸萌生以男同志愛滋感染者的真面目示人的勇氣與決心。小心輕放劇組對角色情感的表演節制而不濫情,將一切暗潮洶湧包藏於平靜無波之中,顯得餘韻深長。

無意間落入了另一種人物形象的窠臼

看著文哲老師努力靠近佩妤,終而達致對佩妤的認識與同理,我忽然感受到一股既深且長的慚愧。佩妤身上背負著許多家庭現實的重擔,儘管呈現出看似問題學生的表象,實則卻仍保有對他人的單純善意。而我,家庭健全,擅長唸書,理應過得幸福順遂,在中學時期卻總是為著考試成績不如己意動輒落淚,終至落得遭受全校師生的鄙視與唾棄。很長一段時間我對於老師們也加入對我的鄙視與唾棄一直耿耿於懷。但在那個當下我忽然看見了——當年的那些老師們,看過多少學生家庭裡複雜難解的困境與重擔,享受著一切優渥先賦條件的我,卻終日為著不足掛齒的小苦小痛愁眉苦臉,實在令人咬牙切齒。

然而,於此同時我內心卻也升起另一個聲音,提醒我:儘管痛苦確有輕重大小深淺之別,但每一個痛苦卻都有同等的資格被看重與善待,誰也沒有資格說別人的痛苦是小苦小痛。我於是忍不住開始對《愛滋味》提問:為什麼家境優渥、成績優異的班長,一定得是壞的、會誣陷人的、做錯事不敢自己承擔的?會不會看似坐擁一切既得利益的班長,其實也背負著不為人知的辛酸,無論那個辛酸是什麼?

很多時候,當我們竭力將受到主流社會的價值與規範壓迫的邪典扶正的同時,其實卻也在製造出新的主流、新的壓迫、新的邪典。為了將邪典扶正為正典,我們也在無意之中將原本的正典妖魔化,於是又製造出了新的邪典。但是,有沒有可能,我們能讓當代社會中每一個多元多樣的他者,都能享有同等的價值與地位?有沒有可能,從此以後不再有正典與邪典之別,而就只是多元紛呈、欣欣向榮?作為一部以「愛」為主題的劇作,我認為《愛滋味》就只是將原本的價值階序顛倒了過來,還是有人被妖魔化了,還是有人被邪典化了,還是有人的痛苦被犧牲了。也因此,《愛滋味》看似在打破某一種窠臼,實際上卻也落入了另一種窠臼之中,其實仍難逃扁平與刻板。真正的愛,不應該有誰的痛苦被犧牲。

註解:

1、葉根泉(2015 年 12 月)。被稀釋淡化到無色無味的《愛滋味》。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18745

2、《愛滋味》節目介紹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531554157062197253。「無論如何,你都值得被愛、被接納,總有一個地方是屬於你的。」⼈與⼈之間的情感糾結⽽複雜,牽扯到權⼒及利益的時候,往往⼈會做出最有利⾃⼰的選擇。然⽽愛是利他的,是無私的。無論選擇去愛或被愛,是需要勇氣的。相信⿎起了勇氣就會找到屬於你的地⽅。《愛滋味》:2018年入選全球酷兒戲劇節,在超過一百部劇作中,最終入選七部之一,並於英國倫敦Arcola Theatre英語讀劇演出,讀劇後收錄於《GLOBAL QUEER PLAYS》⼀書。」

《愛滋味》

演出|小心輕放劇組
時間|2022/09/02  19:30
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溫暖小池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選擇面對生命疾病的磨難不迴避,亦是對於劇中所想要關懷受社會偏見歧視的愛滋病患,才是真正的接納與包容,誠如蘇珊.桑塔格所說:「疾病不是隱喻,考量疾病的最誠實方式是避開隱喻性思考。」(葉根泉)
12月
21
201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