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人性與道德交織出的生命之歌——《茉娘》
6月
17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5次瀏覽

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


《茉娘》是一齣原創阿卡貝拉音樂劇,故事描述一群童年好友在成年後仍藉由推理研究社的讀書會定時聚首,某天卻突然在社群軟體上收到已故共同好友茉娘的私訊,眾人驚愕並展開調查,因而發現茉娘不為人知的現狀,每個角色面臨各自的掙扎與選擇,觀眾也隨著劇情及眾角色經歷生死議題的思辯。

作為一齣音樂劇作品,《茉娘》中的歌曲確實兼顧了劇情推進與角色情感抒發的功能。整齣戲的開展從群組訊息開始,以第一首歌曲〈茉娘上線〉將劇情鋪展開來。在這首歌曲中,巧妙地透過音樂與導演的調度,把難以在舞台上演出的社群軟體對話呈現出來,讓人印象深刻,戲的中段有些新聞快報的橋段,亦透過歌曲來表現,發揮了音樂劇的優勢。若聚焦在表演上,每位演員都展現了一定的演唱能力:不只「好聽」,更是「易聽」,歌聲飽含情緒、歌唱時的咬字非常清楚,即使觀看時現場並無字幕,也完全沒有聽不清楚的情況。

作為一齣富含推理元素的劇作,可以感受到劇作家高竹嵐的用心編寫,整體邏輯上沒有太大的矛盾或是不可接受之處。戲的第一部份,主要聚焦於茉娘生前與每一位好友的情感羈絆,我相當喜歡這個鋪陳。觀眾在一開始就知道茉娘已離世,但故事的重點不在於其離世的原因,而在於這些被留下來的摯友們的心理狀態:他們的自責以及對於好友的愛,都大大影響著後續的行動與抉擇。正因如此,這個段落的情感鋪墊更顯重要,否則後面的選擇與爭辯都會顯得不夠合理。在我自身的日常經驗裡,對於離世者,人們常常是在緬懷的過程中才逐漸挖掘出他的各種面貌,以及他與每個人之間曾經發生的故事,我們似乎也藉此才對其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因此這部份讓我產生不少共鳴。

此劇的角色經營也很豐富有趣。除了茉娘生前的摯友們,讀書會裡還有一位「局外人」莎莎,在組織中他是內部成員,與其他角色有連結,並藉著閱讀推理小說這個興趣,帶出推展劇情的重要資訊;在與茉娘的關係上則屬外部角色,因此可不受私人感情影響,以法律角度出發、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在議題討論上站穩不同於其他人的立場。另外,小傑是表面上最積極想「救」茉娘的人,但實際上大概也是最想讓自己解脫的人,觀眾能夠清楚地感覺到每個角色之間的能量消長,他們各自鮮明的特色,讓角色既具備功能又充滿魅力。

《茉娘》整齣戲的風格相當極簡,不僅歌曲皆以純人聲呈現,服裝上也僅有黑、白、灰三色的交替,卻可見其巧思。而舞台場景僅靠幾個小箱子進行組合,除了必要的小道具外,沒有顯眼的大型布景,極簡風格考驗著主創團隊的功力,這種近乎空台的設計,加上近距離的觀演關係,讓導演手法被赤裸地呈現出來。不得不提,導演孫自怡在此作的表現令人驚豔,精密的設計讓場景是「合理」且「可想像」的,同時保留了現場感,而燈光亦做到很好的配合,為演員的表演錦上添花。

最後,我認為節目單設計與投票活動也是此作的特色,讓觀眾在散場時能稍微在前台咀嚼並消化演出、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參與。或許完美的演出難尋,但《茉娘》在各個面向上都讓人感受到製作團隊的用心,亦成就了令人滿足的觀戲經驗。

《茉娘》

演出|A劇團
時間|2022/05/14 19: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只不過,如此歌曲敘事方法過度頻繁,加上襯底的人聲間奏類似且不斷重複,整場下來,不僅易使調性顯得單一,也讓如此厚重的議題成了一場萬花齊放的展演,而這樣的展演,甚至有時會有游離在議題被娛樂化的危險邊緣。(吳政翰)
1月
07
2019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