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人性與道德交織出的生命之歌——《茉娘》
6月
17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1次瀏覽

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


《茉娘》是一齣原創阿卡貝拉音樂劇,故事描述一群童年好友在成年後仍藉由推理研究社的讀書會定時聚首,某天卻突然在社群軟體上收到已故共同好友茉娘的私訊,眾人驚愕並展開調查,因而發現茉娘不為人知的現狀,每個角色面臨各自的掙扎與選擇,觀眾也隨著劇情及眾角色經歷生死議題的思辯。

作為一齣音樂劇作品,《茉娘》中的歌曲確實兼顧了劇情推進與角色情感抒發的功能。整齣戲的開展從群組訊息開始,以第一首歌曲〈茉娘上線〉將劇情鋪展開來。在這首歌曲中,巧妙地透過音樂與導演的調度,把難以在舞台上演出的社群軟體對話呈現出來,讓人印象深刻,戲的中段有些新聞快報的橋段,亦透過歌曲來表現,發揮了音樂劇的優勢。若聚焦在表演上,每位演員都展現了一定的演唱能力:不只「好聽」,更是「易聽」,歌聲飽含情緒、歌唱時的咬字非常清楚,即使觀看時現場並無字幕,也完全沒有聽不清楚的情況。

作為一齣富含推理元素的劇作,可以感受到劇作家高竹嵐的用心編寫,整體邏輯上沒有太大的矛盾或是不可接受之處。戲的第一部份,主要聚焦於茉娘生前與每一位好友的情感羈絆,我相當喜歡這個鋪陳。觀眾在一開始就知道茉娘已離世,但故事的重點不在於其離世的原因,而在於這些被留下來的摯友們的心理狀態:他們的自責以及對於好友的愛,都大大影響著後續的行動與抉擇。正因如此,這個段落的情感鋪墊更顯重要,否則後面的選擇與爭辯都會顯得不夠合理。在我自身的日常經驗裡,對於離世者,人們常常是在緬懷的過程中才逐漸挖掘出他的各種面貌,以及他與每個人之間曾經發生的故事,我們似乎也藉此才對其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因此這部份讓我產生不少共鳴。

此劇的角色經營也很豐富有趣。除了茉娘生前的摯友們,讀書會裡還有一位「局外人」莎莎,在組織中他是內部成員,與其他角色有連結,並藉著閱讀推理小說這個興趣,帶出推展劇情的重要資訊;在與茉娘的關係上則屬外部角色,因此可不受私人感情影響,以法律角度出發、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在議題討論上站穩不同於其他人的立場。另外,小傑是表面上最積極想「救」茉娘的人,但實際上大概也是最想讓自己解脫的人,觀眾能夠清楚地感覺到每個角色之間的能量消長,他們各自鮮明的特色,讓角色既具備功能又充滿魅力。

《茉娘》整齣戲的風格相當極簡,不僅歌曲皆以純人聲呈現,服裝上也僅有黑、白、灰三色的交替,卻可見其巧思。而舞台場景僅靠幾個小箱子進行組合,除了必要的小道具外,沒有顯眼的大型布景,極簡風格考驗著主創團隊的功力,這種近乎空台的設計,加上近距離的觀演關係,讓導演手法被赤裸地呈現出來。不得不提,導演孫自怡在此作的表現令人驚豔,精密的設計讓場景是「合理」且「可想像」的,同時保留了現場感,而燈光亦做到很好的配合,為演員的表演錦上添花。

最後,我認為節目單設計與投票活動也是此作的特色,讓觀眾在散場時能稍微在前台咀嚼並消化演出、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參與。或許完美的演出難尋,但《茉娘》在各個面向上都讓人感受到製作團隊的用心,亦成就了令人滿足的觀戲經驗。

《茉娘》

演出|A劇團
時間|2022/05/14 19: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只不過,如此歌曲敘事方法過度頻繁,加上襯底的人聲間奏類似且不斷重複,整場下來,不僅易使調性顯得單一,也讓如此厚重的議題成了一場萬花齊放的展演,而這樣的展演,甚至有時會有游離在議題被娛樂化的危險邊緣。(吳政翰)
1月
07
2019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