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人性與道德交織出的生命之歌——《茉娘》
6月
17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0次瀏覽

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


《茉娘》是一齣原創阿卡貝拉音樂劇,故事描述一群童年好友在成年後仍藉由推理研究社的讀書會定時聚首,某天卻突然在社群軟體上收到已故共同好友茉娘的私訊,眾人驚愕並展開調查,因而發現茉娘不為人知的現狀,每個角色面臨各自的掙扎與選擇,觀眾也隨著劇情及眾角色經歷生死議題的思辯。

作為一齣音樂劇作品,《茉娘》中的歌曲確實兼顧了劇情推進與角色情感抒發的功能。整齣戲的開展從群組訊息開始,以第一首歌曲〈茉娘上線〉將劇情鋪展開來。在這首歌曲中,巧妙地透過音樂與導演的調度,把難以在舞台上演出的社群軟體對話呈現出來,讓人印象深刻,戲的中段有些新聞快報的橋段,亦透過歌曲來表現,發揮了音樂劇的優勢。若聚焦在表演上,每位演員都展現了一定的演唱能力:不只「好聽」,更是「易聽」,歌聲飽含情緒、歌唱時的咬字非常清楚,即使觀看時現場並無字幕,也完全沒有聽不清楚的情況。

作為一齣富含推理元素的劇作,可以感受到劇作家高竹嵐的用心編寫,整體邏輯上沒有太大的矛盾或是不可接受之處。戲的第一部份,主要聚焦於茉娘生前與每一位好友的情感羈絆,我相當喜歡這個鋪陳。觀眾在一開始就知道茉娘已離世,但故事的重點不在於其離世的原因,而在於這些被留下來的摯友們的心理狀態:他們的自責以及對於好友的愛,都大大影響著後續的行動與抉擇。正因如此,這個段落的情感鋪墊更顯重要,否則後面的選擇與爭辯都會顯得不夠合理。在我自身的日常經驗裡,對於離世者,人們常常是在緬懷的過程中才逐漸挖掘出他的各種面貌,以及他與每個人之間曾經發生的故事,我們似乎也藉此才對其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因此這部份讓我產生不少共鳴。

此劇的角色經營也很豐富有趣。除了茉娘生前的摯友們,讀書會裡還有一位「局外人」莎莎,在組織中他是內部成員,與其他角色有連結,並藉著閱讀推理小說這個興趣,帶出推展劇情的重要資訊;在與茉娘的關係上則屬外部角色,因此可不受私人感情影響,以法律角度出發、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在議題討論上站穩不同於其他人的立場。另外,小傑是表面上最積極想「救」茉娘的人,但實際上大概也是最想讓自己解脫的人,觀眾能夠清楚地感覺到每個角色之間的能量消長,他們各自鮮明的特色,讓角色既具備功能又充滿魅力。

《茉娘》整齣戲的風格相當極簡,不僅歌曲皆以純人聲呈現,服裝上也僅有黑、白、灰三色的交替,卻可見其巧思。而舞台場景僅靠幾個小箱子進行組合,除了必要的小道具外,沒有顯眼的大型布景,極簡風格考驗著主創團隊的功力,這種近乎空台的設計,加上近距離的觀演關係,讓導演手法被赤裸地呈現出來。不得不提,導演孫自怡在此作的表現令人驚豔,精密的設計讓場景是「合理」且「可想像」的,同時保留了現場感,而燈光亦做到很好的配合,為演員的表演錦上添花。

最後,我認為節目單設計與投票活動也是此作的特色,讓觀眾在散場時能稍微在前台咀嚼並消化演出、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參與。或許完美的演出難尋,但《茉娘》在各個面向上都讓人感受到製作團隊的用心,亦成就了令人滿足的觀戲經驗。

《茉娘》

演出|A劇團
時間|2022/05/14 19: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只不過,如此歌曲敘事方法過度頻繁,加上襯底的人聲間奏類似且不斷重複,整場下來,不僅易使調性顯得單一,也讓如此厚重的議題成了一場萬花齊放的展演,而這樣的展演,甚至有時會有游離在議題被娛樂化的危險邊緣。(吳政翰)
1月
07
2019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