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人性與道德交織出的生命之歌——《茉娘》
6月
17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8次瀏覽

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


《茉娘》是一齣原創阿卡貝拉音樂劇,故事描述一群童年好友在成年後仍藉由推理研究社的讀書會定時聚首,某天卻突然在社群軟體上收到已故共同好友茉娘的私訊,眾人驚愕並展開調查,因而發現茉娘不為人知的現狀,每個角色面臨各自的掙扎與選擇,觀眾也隨著劇情及眾角色經歷生死議題的思辯。

作為一齣音樂劇作品,《茉娘》中的歌曲確實兼顧了劇情推進與角色情感抒發的功能。整齣戲的開展從群組訊息開始,以第一首歌曲〈茉娘上線〉將劇情鋪展開來。在這首歌曲中,巧妙地透過音樂與導演的調度,把難以在舞台上演出的社群軟體對話呈現出來,讓人印象深刻,戲的中段有些新聞快報的橋段,亦透過歌曲來表現,發揮了音樂劇的優勢。若聚焦在表演上,每位演員都展現了一定的演唱能力:不只「好聽」,更是「易聽」,歌聲飽含情緒、歌唱時的咬字非常清楚,即使觀看時現場並無字幕,也完全沒有聽不清楚的情況。

作為一齣富含推理元素的劇作,可以感受到劇作家高竹嵐的用心編寫,整體邏輯上沒有太大的矛盾或是不可接受之處。戲的第一部份,主要聚焦於茉娘生前與每一位好友的情感羈絆,我相當喜歡這個鋪陳。觀眾在一開始就知道茉娘已離世,但故事的重點不在於其離世的原因,而在於這些被留下來的摯友們的心理狀態:他們的自責以及對於好友的愛,都大大影響著後續的行動與抉擇。正因如此,這個段落的情感鋪墊更顯重要,否則後面的選擇與爭辯都會顯得不夠合理。在我自身的日常經驗裡,對於離世者,人們常常是在緬懷的過程中才逐漸挖掘出他的各種面貌,以及他與每個人之間曾經發生的故事,我們似乎也藉此才對其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因此這部份讓我產生不少共鳴。

此劇的角色經營也很豐富有趣。除了茉娘生前的摯友們,讀書會裡還有一位「局外人」莎莎,在組織中他是內部成員,與其他角色有連結,並藉著閱讀推理小說這個興趣,帶出推展劇情的重要資訊;在與茉娘的關係上則屬外部角色,因此可不受私人感情影響,以法律角度出發、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在議題討論上站穩不同於其他人的立場。另外,小傑是表面上最積極想「救」茉娘的人,但實際上大概也是最想讓自己解脫的人,觀眾能夠清楚地感覺到每個角色之間的能量消長,他們各自鮮明的特色,讓角色既具備功能又充滿魅力。

《茉娘》整齣戲的風格相當極簡,不僅歌曲皆以純人聲呈現,服裝上也僅有黑、白、灰三色的交替,卻可見其巧思。而舞台場景僅靠幾個小箱子進行組合,除了必要的小道具外,沒有顯眼的大型布景,極簡風格考驗著主創團隊的功力,這種近乎空台的設計,加上近距離的觀演關係,讓導演手法被赤裸地呈現出來。不得不提,導演孫自怡在此作的表現令人驚豔,精密的設計讓場景是「合理」且「可想像」的,同時保留了現場感,而燈光亦做到很好的配合,為演員的表演錦上添花。

最後,我認為節目單設計與投票活動也是此作的特色,讓觀眾在散場時能稍微在前台咀嚼並消化演出、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參與。或許完美的演出難尋,但《茉娘》在各個面向上都讓人感受到製作團隊的用心,亦成就了令人滿足的觀戲經驗。

《茉娘》

演出|A劇團
時間|2022/05/14 19: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只不過,如此歌曲敘事方法過度頻繁,加上襯底的人聲間奏類似且不斷重複,整場下來,不僅易使調性顯得單一,也讓如此厚重的議題成了一場萬花齊放的展演,而這樣的展演,甚至有時會有游離在議題被娛樂化的危險邊緣。(吳政翰)
1月
07
2019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