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崇高:建築空間的聽覺詮釋《 reCONNECT 2024:NEW CANVAS》
4月
01
2024
reCONNECT 2024:NEW CANVAS(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8次瀏覽

文 張瑋珊(特約評論人)

2024 NTT Arts NOVA 超維度╳光之曲幕演出,延續2023年版本的策演論述「呼應自然洞穴的有機概念,創造出科技崇高的新畫布」命題下發展這部沉浸式音像展演,此部作品的音樂創作出自香港作曲家林丰之手,由藝術家林強、張欣語、林欣傑、小號音樂家侯丞勇共同演出呈現,從具有清晰結構的音樂文本、聲音素材及比例選用,到契合著建築空間的聲響布局,為少見僅從單一聽覺的感官面向中,直接喚起視覺色彩想像的音像作品。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但對於觀眾而言,如果聲音的設計沒有獨樹一格的素材組合、或是聲響動態段落不具延展性——意即每一段落內容發散且無連結感,聲音織線、或某樂段便無法存取於聽覺記憶中,演出結束的那一刻,也就是觀眾開始褪去記憶的那一刻,當然有些作品僅講究當下的感官刺激性,透過堆疊聽覺高潮來帶動當下集體歡愉氛圍的感受,那便是另一個創作涉及音樂心理學的議題。


reCONNECT 2024:NEW CANVAS(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在《reCONNECT 2024:NEW CANVAS》中,除了音樂與視覺媒材運用外,還有另一個影響創作的關鍵——大劇院前廳場域,它提供了音樂聲響充分流動、延展的空間。音樂與建築空間的組合,相映於作品中視覺介面——將高聳白牆作為視覺投影的畫布,前者組合在整個作品中,主導觀眾感官的程度相對高於視覺,也順應著「自然洞穴的有機概念」為前提下展開,接下來的段落將分別以結構、素材與布局三類向來理解此部音樂創作構成。

作曲家林丰巧妙地以結構A—B—(C)—A設定整體聲音文本的框架,A段落織度由三聲部組織,主要聲部由小號與鋼琴先後開展,搭配林強設計的電子音響作為基底烘托器樂聲響,小號動機樂句在於幾組調性音高組合而成,鋼琴則維持運用不同和弦的加入,讓整體和聲往前推行,此段落有意思的是,透過小號吹奏不同音高但重複、變形的節奏動機、語句中上下行音程與鋼琴和弦時而相互唱和、時而各自發展,使A段行進的音樂呈現直觀、簡練的整體感。

進入B段後,由鋼琴和弦引導,藝術家張欣語接棒,讓電子聲響的為整體音樂段落披上另一層色彩,也給予著全然不同的聲響敘事,以單句式的樂句設計為主,不以複合聲響堆疊、避開混合多種音效為處理方式,而是選擇讓聲音畫面乾淨清晰。B段之後,讓原襯托其他聲部的底層電子聲響浮出,此段可以看成一個獨立的章節(C),又或者將它視為整個大B段的過渡樂段——作為一種功能性的聲響承接,讓電子聲響能夠不突兀的收尾,漸漸把敘事話語權交還給A段的小號與鋼琴,其中,更添加自由即興的類華彩樂段(Cadenza),讓三聲部彼此密切交集對話後,聲響逐一消逝,最後由鋼琴的分解和弦劃下句點。

作曲家與藝術家們在充分了解聲音素材的各種特性下因地制宜的進行創作,空間的高度是優點、但同時也考量聲音無法集中的險性,音響工程的技術面得根據聲音距離、高度、方位以及環境狀態去思考擴音的位置、聲道設計,也需從音樂創作內容的點-線-面選材、探討如何構築整體聽覺畫面,素材使用上需相當謹慎且節制,才能避免聲音頻率互相排斥與交雜混合的不輕透之感,以開頭A段舉例說明,作曲家選用著小號與鋼琴兩種樂器,音質特性各自獨立不相斥、更符合能夠演奏出點狀聲響及線性樂句的條件。小號的敘事以線性長音、搭配短節奏型的點狀音高構組樂句為主,而鋼琴則採以分解和弦或塊狀和弦來補足和聲織度,另有前段提及的電子聲響介面,在運用環境音響(Ambient music)的設計平鋪一層晦澀質地的低音,暈染般的成為音樂層次裡的背景色,構成聲響介質中的「面」,使整體聲響層次既有條理且不空洞。

此作品中,似乎也考慮到人體感官相制衡的自然反應——「當視覺刺激受啟動時,聽覺系統敏感度反而自然降低」這項要素。對應於策演論述中對於場域的假設,展演空間衍伸成為「洞穴」,而人們走入昏暗洞穴,本能是靠著聽覺力去理解洞裡輪廓、方位與空間感,在此前提下,展演場域模擬著光線幽暗的洞穴之景,視覺投影的角色設定退居於聽覺層之後,即便搭配現場的表演者走位、聲音裝置即興互動的橋段等,都是作為輔助聽覺戲劇張力的布局,每段的比例拿捏節制且合理,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彼此的角色明確,每種元素和諧共存、相輔相成,讓聽覺聲響成為主體,成為詮釋建築空間的最佳媒材。

《reCONNECT 2024: NEW CANVAS》

演出|超維度
時間|2024/03/17 20: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二樓大劇院前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