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究竟《吃土》中所運用的民間元素是奠基於傳統文化素材的嶄新詮釋,或是作為臺灣文化資產所聚焦的傳統延續性問題?當北管樂走進當代劇場轉譯後的語彙,透過部分預錄鋪陳至現場演奏,由虛至實的轉化、素材借用、重新佈局的問題值得被提出來探討。(張瑋珊)
7月
23
2020
就內容來看,橫向發展上多樣素材擴充,舞台視覺效果豐富,但涉及「歌劇」作曲類型面向的討論,音樂運用較無一貫性,僅止於輔助劇情走向之功能,對於開發新穎的作曲技術、挖掘人聲技法、或是電子音樂創新運用未能體現於作品中,實屬可惜之處。(張瑋珊)
3月
10
2020
兩段實驗即興聲響在聽覺主體風格明確建構之下,各自從不同角度出發,在當代藝術美學鴻流中微觀取徑出了現代人文思潮演進下的矛盾鴻溝,透過聽覺共性建立下,除了將這些訊息存留進聲音創作中,也創造出具辯證性的現代實驗即興聲響之美學形式。(張瑋珊)
9月
18
2019
南音藉由轉譯與拼貼後,「轉化創新」層面上所訴求的意義是什麼?另外,透過當代審美探討議題來反思與提問,傳統文化是否具繼續挖掘、深究核心價值的可能?(張瑋珊)
4月
2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