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抵抗——明日和合製作所《和合夢》
5月
03
2023
和合夢(明日和合製作所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37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

《和合夢》散戲之後,我一直想起外台胡撇仔戲。胡撇仔戲融合奇情與綜藝色彩,通常展演情感濃烈、跌宕起伏的劇情,能直接打動觀眾。可能因為劇中反覆出現主題曲旋律以及水的意象,水、酒符號綿延全劇,構成魔幻寫實的胡撇仔氣味。

《和合夢》由明日和合製作所主創,是一場高舉「酷兒」之名,融合現代劇場和歌仔戲的沉浸式演出。觀眾先在前廳蒙上全黑面罩,尾隨性別不明的磺溪精行進。他臉上點綴流線形水鑽,頂著亞麻色辮髮裝飾的小生都馬頭,身穿黑白黃拼接西式窄身裙裝,造型聚成鮮明的中性形象。走到戲曲中心左側草皮,當他開口吟唱歌仔調,唱腔自然漂浮在男女之間—藉著水的隱喻,揭開《梨花夢》杜蘭仙及《男王后》陳子高搭建的酷兒傳說。接著順行走上天橋,站在小表演廳後方平台,觀眾從高台俯視著梨花仙子與杜蘭仙的粉紅夢境,夢醒,杜蘭仙懊惱夢中才能如願戀愛,錯認陳子高是梨花仙子,陳子高自述身世,兩人因此結緣。後續跳轉1960、1990年代臺灣酷兒代表事件,再重回近期,用一場離婚典禮戲謔回望數百年未竟的個人自由追尋。

梳理性別是當代戲曲的重要面相之一,處理性別的手法常是經典劇碼的男/女視角翻修、深掘人物心理、人物關係增刪,或改編古代同性戀名人故事。雖然目光轉向,重塑的性別光譜多落在兩端的異/同性戀,較少討論兩極之間的各種可能。《和合夢》因屬跨界製作,反而取得甜蜜點,能夠容納更寬廣的性別討論空間。擷取酷兒靈感,上溯明清劇作角色展開奇想,展示不同世代的臺灣性別光景。

沉浸式讓《和合夢》更有魅力。觀眾遊走在編導、音樂細膩編織的時代氛圍裡,一幕幕體驗由遠而近的觀演界線變化,隱喻著時代距離逐漸近身。另外,劇情散置大量觀眾參與點,也探討觀演關係的其他選項。像是第二幕離場前瞬間的快門聲與閃光燈,觀眾從觀看者轉為直面相機鏡頭的被拍攝者;第三幕在記者梳理殉情案過程,持有垃圾的觀眾成為投石者,客串平庸的邪惡。不久後脫下面罩,卻轉為呼喊口號的同志遊行參與者。這些參與點構成反思的起點,召喚觀眾駐足。

一談到跨界合作,現代劇場與歌仔戲之間微妙的競合關係,還有歌仔戲的戲曲屬性都會自動浮上檯面。彷彿現代劇場跟歌仔戲各執兩極,或者跨界合作帶有抹去戲曲純度的潛台詞。似乎遺忘歌仔戲本具包容性、商業性及通俗性,擁有極開闊的題材空間。另一方面,歌仔戲的戲曲屬性承載著特定的形式預期。像《和合夢》這樣文戲唱唸跟話劇參半,劇情內容、情節安排帶有歌仔戲氣味的作品,往往被貼上「非歌仔戲」標籤。換個角度看,《和合夢》的樣貌或許反映出創作者眼中的時代風景,也透露出與戲曲性別地景交談的意圖,兩者互為映照。因此,靜默的時空獲得凝視被釋放,不再無聲。

《和合夢》

演出|明日和合製作所
時間|2023/04/07 19:0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前廳(集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磺溪仙女與磺溪大仙最後所宣告的大圓滿結局,其實只是在慶祝同性戀變得跟「異性戀」一樣而已。可是,我們真的到了圓滿的結局了嗎?
4月
28
2023
性別意識的夢悠長,每個人都曾參與其中,只是我們是用真實的面容存在著呢?還是隱身起來而不存在呢?《和合夢》引導的時空流動,給予了兩種解讀空間,讓人能夠選擇面對這個大夢的方式。
4月
26
2023
《和合夢》的多面向嘗試,在形式上與議題上都帶來了諸多討論與思辨的空間,整體而言,編導概念新穎、創作執行完整,音樂在各場次的串接中發揮了很好的引導與流動功能,歌仔調、流行歌、北管樂,切換得流暢又清新,為整場戲氤氳出夢境的層次與氛圍,回顧了一段千百年的酷兒史,思忖著流淌在土地上的血淚,致敬著逝去的靈魂,但願我們都能珍惜這得來不易的自由。
4月
18
2023
關鍵詞製造的陷阱,給創作團隊也給觀眾,但我們跳進去、跳出來、又跳進去,深陷其中卻又不亦樂乎,不管是觀看、或是思考。
4月
11
2023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