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觀眾穿梭台灣歷史《無聲影.美聲音──從上海到大稻埕/阮玲玉到望春風》
7月
13
2015
無聲影.美聲音(台灣揚琴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2次瀏覽
賴錫中(臺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音樂是依附於時間流淌的藝術,一闕優質的、動人的音樂,更會穿梭於不同時空,散透自身的光影,引發人們的關注,留駐聆聽與被聽的生命意涵。

《無聲影.美聲音──從上海到大稻埕/阮玲玉到望春風》音樂會,是臺灣揚琴樂團的演製節目。該團自2002年成軍以來,足跡踏遍海峽兩岸的音樂殿堂,更從亞洲跨越自歐洲及美洲各國的重要舞臺,優秀的表現更使該團屢屢被評定為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

本場音樂會以臺灣第一部放映之默片電影《桃花泣血記》為元素,攫取其中的同名主題曲〈桃花泣血記〉、配合為電影旁白的「辯士」說解,試圖將早期「無聲影」的默片文化作為創意鋪墊,再從同時代出版該片歌曲的黑膠唱片延伸,以多首經典老歌組串為音樂會內容,整體年代大抵鎖定廿世紀三O年代的臺灣文化場景,通過歌者演唱兼含樂團演奏曲,以凸顯「美聲音」的音樂視聽享受,全場輔以晦暗色系的光影設計,引領現場觀眾穿梭時空隧道,一起回首在這塊土地曾經火熱的音樂情懷。

貫穿本場音樂會擔任演唱的歌者,邀請臺南藝術大學國樂系林姿吟老師與張千庭同學聯袂登場,或獨唱或合唱的演繹了桃花泣血記、一個紅蛋、人道、怪紳士、紅鶯之鳴、白牡丹、望春風、心酸酸、望你早歸、跳舞時代、月下搖船、蕃社姑娘、青春嶺等十三首膾炙人口的老歌、以及序曲、河邊春夢、港邊惜別等樂團演奏曲,在著名指揮家陳俊憲的帶領下,樂團展現動靜合宜、綿密聲情的演奏成效,所有樂曲均由該團團長鍾泉波、及臺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藝術總監劉文祥編曲,曲風典雅樸實怡然、曲調跌宕起伏動聽,著實令全場觀眾心靈感動,掌聲熱烈不輟。

值得一提的是,本場音樂會安排楊宗樺導演擔任默片的辯士,通過他二次出現在舞臺下方與觀眾面對面的說解,以帶有本土韻味的磁性嗓音、配合現場多媒體畫面的巧妙放映,讓全體觀眾在視聽覺的雙重享受中,舒適徜徉於進出時空長河的溫潤洗禮;而樂團更精心安排樂中劇的展現創意,在望你早歸一曲安排張千庭的演唱、及彭喬閎的二胡拉奏,更以「胡撇仔戲」的戲劇形式,讓觀眾意外地在音樂活動還欣賞到歌仔戲的表演,其中武打演員的功底了得,更是贏來不少觀眾掌聲的喝采

一個優質樂團的永續經營,在掌握既有的純然演奏之餘,如何在文化創意上有獨特亮點?如何選擇在姊妹藝術中加以揉聚創新?如何增進觀眾在文化享受上的多層次感動?臺灣揚琴樂團的努力已然具有一定的成效。誠盼臺灣現階段的音樂文化創建,在音樂家與觀眾們的攜手努力之下,得以一步一腳印地形塑出更形精采可期的斑斑效能。

《無聲影.美聲音──從上海到大稻埕/阮玲玉到望春風》

演出|台灣揚琴樂團
時間|2015/06/19 19:30
地點|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