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的藝術《蔚然》
11月
01
2016
蔚然(盜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9次瀏覽
曾浩瑜(戲劇愛好者)

或許是呼應簡介提及「輪迴」的概念,執意、記憶、放不下讓循環不斷的重複,「像魚一般忘卻記憶,多快樂」,舞台上端有一個大圓的設計,燈有時像水流一般在那大圓裡流轉,打轉。兩位演員在不同情境下,反覆地讀著相同的台詞段落,不但不會讓觀眾覺得無聊,反倒是讓觀眾細細品味台上演員兩人的權力關係與角色變換。另外,反覆出現的台詞似乎暗示著人生就是不斷地面對並詮釋自己的「過去」,並藉由這個過程確立形塑「現在的自己」。原本在兩位演員身上看到不規則的情緒波動,卻也隨著戲的發展越來越趨於「圓」的形狀,漸漸地趨於圓潤。最後的魚缸也以圓形呈現。

人是闡述故事的主體,看似鬼打牆的重複經歷點出了人的自身矛盾:明明想要解決,卻又因為自身的恐懼而不願跨出那一步,不願去面對那樣的過去,那樣的自己。記得戲裡兩位主角常因到底要不要出去而起爭執。我想,重點不是劇場空間外頭到底有什麼,而是角色出去(逃避面對)又回到舞台(重新面對)的不斷循環,他們選擇回來試圖解決那些打結的過去與當下。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環讓觀眾漸漸認識角色的前史,卻也讓觀眾感到不耐與無力感,不能多做些什麼,只能觀看。其實,角色面對時的懦弱如果放回自己身上檢視,似乎自己也沒那麼有勇氣一鼓作氣地接受並處理。但或許也因為如此,人的生命才那樣的「蔚然」,生命的力道才得以被感受、出現,每個人的人生才那樣的獨特與強韌。

兩個角色時而和諧相處,時而對立。對我而言,這看起來像是他們似乎在等待一個面對自己,或面對這環境的方式,卻又反抗等待,因而兩個角色進進出出劇場空間。但結果是離去並沒有解決任何事。我覺得,爭執點並不是該全盤記得或遺忘所有,而是該怎麼面對那樣的過去或自己,並繼續生活下去。

角色穿著藍色漸層的衣服,每當兩位角色起爭執或互動時就像是一波波的海浪打在沙子上,有時激烈,有時和諧,暗濤洶湧後接著就是不著痕跡的退回大海。每一波生命短暫的海浪都像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富有生命力的想在沙灘上多留下一些痕跡,證明自己曾經來過這裡,證明自己「存在」過。但可惜的是,沙子卻無情地只許諾給它幾秒鐘,甚至更短的存在感。海浪卻仍義無反顧地繼續努力著,明明短暫,卻看似生生不息。就如人的一生,我們試圖留下些什麼,卻實際上卻什麼也留不下,什麼也帶不走,只能持續地從事我們所愛的事物,繼續發揚我們自身的熱情,直到生命結束,海浪回歸大海的那一天。直到最後,一位演員換上白色衣服,這原本不平穩的海浪才漸漸趨於平靜,似乎在說:當海浪清楚明白自己在拍擊時,它才懂得停止拍擊。

當兩個角色試圖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時,我發現,她們在戲的前半部都在處理他們對於過去生活的嚮往或者依依不捨。有趣的是,似乎過去裡的種種與回憶不斷地再現與反覆經歷,反倒是正在進行的當下卻停滯不前。時間似乎停止推移,反倒像個壞掉的影帶,不斷的重複生命中的幾個片段。這種情緒讓我想起之前聽聞有人對早期台灣本土文學的批判說道,那些作品其實沒有好好呈現出台灣的在地風情,而像是離鄉背井的遊子對家鄉的思念與眷戀,因而把在異地的生活經驗拉回與之前的生命經歷相比,卻沒實際的在那異地好好的感受與生活,覺得凡事都是家鄉好,異地沒一處好。這也讓我想起《暗戀桃花源》裡,江濱柳對於記憶裡雲之凡與家鄉的美好想像,卻在終於見到雲之凡後才牽起台灣太太的手,接受現在。兩者都可以讓我感受到,時間的掌控權回到主角身上。

兩位演員不斷地呈現出不同關係、角色。我想,一人分飾多角可以呼應出「夢境」的主題,那樣的零散不連續,那樣的紛亂錯雜。雖然讓觀眾有些錯亂,卻可以感受到其用意可能是試圖打破人的限制,意即點出人的錯綜複雜,並於夢境的環境裡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在極端的環境下,我不會像原本的我,反倒是更接近於原始或極度扭曲的自己。原本表面上兩位角色相處的和諧在持續等待的催化下,逐漸卸下原有的外衣,看見更趨於真實的醜陋與原始樣態。似乎在文明社會一切被界定的規律與秩序全被打亂。這時才發現,自己對於人一無所知,原有對於人的認識全被打亂,拉扯撕毀。演員詮釋不同的角色與關係,觀眾的識別逐漸錯亂,帶出人在夢境裡權力關係,慾望、渴求、脆弱、恐懼不斷地交錯擴張。最後引發觀眾一個提問:「我到底是誰?」人的樣態與認知全然的模糊不清,崩解而此後再次經歷自身的恐懼。但我相信,戲最後的趨於平靜似乎暗示著,當我們平心靜氣的順其自然,恐懼也許不再是恐懼,而在沙子上留下的一記記波浪痕也就如過眼雲煙,如此而已,它將消失於無形,而輪迴也就不再可怕與難受。拼湊、零碎、生命的不連續性卻帶出人生不斷經歷的歷程。

《蔚然》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14:30  30 Oct. 2016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2F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