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懷舊安適城市喧囂《墓所事事》
9月
03
2015
墓所事事(台中場,謝炳昌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8次瀏覽
林乃文(特約評論人)

基於碎片化現實的懷舊,本質上就是要通過回溯與追憶拾綴起人類成長歷程中的碎片,在一種對過去和傳統的美好幻想中把破碎了的現實還原為完整的、統一的和圓滿的,從而抵制碎片化對現狀其關於歷史和世界的信念的侵蝕,重獲某種對生活的崇敬之心。——趙靜蓉〈現代人的認同危機與懷舊情結〉【1】

明明是輕鬆適意的一場表演,我卻吊起書袋來了。因為感覺總是當下翩然謝幕,文字卻習慣於事後反芻理由。

表演場地不在劇院,而在台北東區夜店咖啡館密集地帶、一家類似私人讀書俱樂部的地下室;水泥裸柱之間原木桁架上全是舊藏書籍雜誌,居間散置頗具時尚感的數件老傢俱;很難想像這是場音樂演奏會的地點。摸黑而入,一頭霧水,甚至分不清哪邊演奏區哪邊聆聽區,誰是表演者、誰不是表演者?這種日常與非日常、表演的啟動與被動空間,甚至藝術類型間的模糊化手法,正是澳門環境劇場的其中一種迷人特色。明明之前看過點象的《格子爬格子》(在書店內的微型劇場)、《玩風景》(在天井、游泳池的肢體、水墨、音樂互動),這次還是有種被「騙到了」的感覺。

與其說是音樂會,不如說是一場全感官式的體驗:空間、光影、視覺、聽覺,甚至嗅覺,多方浸染。打從身體踏入那一刻即起作用:老物件無序堆疊,中垂斜簾,把房室隱約隔成兩半,桌椅沙發地毯坐墊,各自程廳。拆了隔板的鋼琴及歪仰的大提琴,也彷彿裝置的一部分,當它們突然被彈奏起來時,頓時令眾人的聽覺有了方向。

音樂是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的三重奏古典編制,風格則以低限音樂(minimal music)為底,重複延衍重組的主題樂句,像無人駕駛的自動飛機,引人進入無限冥想;但《墓所事事》引航而入的並非疏冷空寂之境,而是舊憶綿綿、哀愁淡淡、顯得深情款款,因而與滿眼所見的復古細節並無違和感。

每首曲子演奏時,半透明掛簾上都會投影上一些字句、影片、老照片,多關於生活隨想、記憶片段、哲思式的絮語,作為提示。演奏者穿著古怪中帶點詭意——華洋元素雜陳,看似熟悉細察之下又全無脈絡。鋼琴上有個木偶人,不時被鋼琴師扳動手腳姿勢;鋼琴後置著木梯,好像裝潢工忘記帶走;裝飾品與工具並陳。演奏到中途,女演員像異時空的迷路者,冉冉走入有如游魂。這所有元件皆片斷、零碎、充滿象徵意味地,以歧岔的方式接榫嵌合著,整體則如老傢俱貨倉般,散發一股令人懷念的味道。懷舊,往往呈顯為一種物戀:「透過物件想像才得以被展示、保存和不斷重溫,所以懷舊是戀物式的。」【2】

在字幕的暗示下,中間換了一次座位,也有人沒有動;約可容納二十人的空間,各人找到安靜的角落,各自耽緬各自幽思。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說懷舊:「指的是一種感覺,是像一個拉開的手風琴一般地無止境,是綜合了許多其他感覺:悲傷、同情、後悔、和不明確的嚮往。這個字的重音是在那長長的第一音節,唸出來之後聽起來像一隻被遺棄了的狗在哀號。」(《笑忘書》)社會學者趙靜蓉說:現代社會的瞬時性、無序性、流動性,使人類的確定性與完整性不斷被瓦解和分裂,成為碎片化的存在;而「懷舊」正是對這種現代性的抵抗。其抵抗之道並非真實地溯古,重建不可復返的從前;而是拾綴回憶碎片,建立起一種想像構造,感性的配置。

我無法否認懷舊的感性力量。不論滿眼所見、耳朵所聽,包括紅酒的味道,大蒜和橄欖油的香氣,桌燈的光暈等等,都變得格外可感起來;每件物事的微微細節,都彷彿要成為情感的物證,即將成為明日的印記。生命此刻棲息於此,我感覺故我在。因而反襯出此刻以前:麻木不仁、恓恓惶惶、混亂痛苦而不自知。很想問自己長期的無感狀態是怎麼回事,或許不是城市無趣了,而是自己痲痹了。沒想到喚醒我對自己城市重生感情的竟是澳門——一個同時擁有世界遺產與豪華賭場之矛盾組合的城市——來的一群藝術家。

《墓所事事》和粵語「無所事事」諧音,似乎暗示著匆忙都會人最嚮往的一種狀態:讓時間的暴君暫停統領一切,不再以效率之藉口屠戮自己,讓心靈重新獲得想像的力量,從斷簡殘編中將自我拼湊完整——即使是想像的、補償性、甚至帶有消費性的。這確實是個適合流蕩在囂市靜隅,如微風撩撥人心弦的感性配置。

製作人鄺華歡從2013年在澳門藝術節首演後,領著《墓所事事》表演團隊,2014年往愛丁堡藝穗節,今年夏天在台南、台中、高雄、台北城市,一路覓著非制式劇場空間巡迴,像變形蟲般適應著不同的環境融入其中。沒有野生的墓聲啾啾,也沒有挑戰人感受限度的前衛,而是親切、溫柔、可感;溫柔得讓人難以辨識這是藝術還是生活,只想好好享受這一夜美夢。

註釋

1、趙靜蓉〈現代人的認同危機與懷舊情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28.5: 31-36.

2、冼懿穎〈懷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網路與書16--記憶有一座宮殿》. 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magazine/no16_memory/4.html

《墓所事事》

演出|澳門點象藝術協會
時間|2015/07/30
地點|台北boven雜誌圖書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整齣戲簡單(但當然不)地視為由「生」至「死」的進程,不免會有雷聲大雨點小的缺憾。但畢竟這是以音樂為主的演出,劇場性的比重無須也不必喧賓奪主。整體而言,這「私家音樂會」重啟了五感的綜合體驗,前衛不失趣味地淺嚐生與死的滋味。(林子策)
7月
27
201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