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懷舊安適城市喧囂《墓所事事》
9月
03
2015
墓所事事(台中場,謝炳昌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9次瀏覽
林乃文(特約評論人)

基於碎片化現實的懷舊,本質上就是要通過回溯與追憶拾綴起人類成長歷程中的碎片,在一種對過去和傳統的美好幻想中把破碎了的現實還原為完整的、統一的和圓滿的,從而抵制碎片化對現狀其關於歷史和世界的信念的侵蝕,重獲某種對生活的崇敬之心。——趙靜蓉〈現代人的認同危機與懷舊情結〉【1】

明明是輕鬆適意的一場表演,我卻吊起書袋來了。因為感覺總是當下翩然謝幕,文字卻習慣於事後反芻理由。

表演場地不在劇院,而在台北東區夜店咖啡館密集地帶、一家類似私人讀書俱樂部的地下室;水泥裸柱之間原木桁架上全是舊藏書籍雜誌,居間散置頗具時尚感的數件老傢俱;很難想像這是場音樂演奏會的地點。摸黑而入,一頭霧水,甚至分不清哪邊演奏區哪邊聆聽區,誰是表演者、誰不是表演者?這種日常與非日常、表演的啟動與被動空間,甚至藝術類型間的模糊化手法,正是澳門環境劇場的其中一種迷人特色。明明之前看過點象的《格子爬格子》(在書店內的微型劇場)、《玩風景》(在天井、游泳池的肢體、水墨、音樂互動),這次還是有種被「騙到了」的感覺。

與其說是音樂會,不如說是一場全感官式的體驗:空間、光影、視覺、聽覺,甚至嗅覺,多方浸染。打從身體踏入那一刻即起作用:老物件無序堆疊,中垂斜簾,把房室隱約隔成兩半,桌椅沙發地毯坐墊,各自程廳。拆了隔板的鋼琴及歪仰的大提琴,也彷彿裝置的一部分,當它們突然被彈奏起來時,頓時令眾人的聽覺有了方向。

音樂是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的三重奏古典編制,風格則以低限音樂(minimal music)為底,重複延衍重組的主題樂句,像無人駕駛的自動飛機,引人進入無限冥想;但《墓所事事》引航而入的並非疏冷空寂之境,而是舊憶綿綿、哀愁淡淡、顯得深情款款,因而與滿眼所見的復古細節並無違和感。

每首曲子演奏時,半透明掛簾上都會投影上一些字句、影片、老照片,多關於生活隨想、記憶片段、哲思式的絮語,作為提示。演奏者穿著古怪中帶點詭意——華洋元素雜陳,看似熟悉細察之下又全無脈絡。鋼琴上有個木偶人,不時被鋼琴師扳動手腳姿勢;鋼琴後置著木梯,好像裝潢工忘記帶走;裝飾品與工具並陳。演奏到中途,女演員像異時空的迷路者,冉冉走入有如游魂。這所有元件皆片斷、零碎、充滿象徵意味地,以歧岔的方式接榫嵌合著,整體則如老傢俱貨倉般,散發一股令人懷念的味道。懷舊,往往呈顯為一種物戀:「透過物件想像才得以被展示、保存和不斷重溫,所以懷舊是戀物式的。」【2】

在字幕的暗示下,中間換了一次座位,也有人沒有動;約可容納二十人的空間,各人找到安靜的角落,各自耽緬各自幽思。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說懷舊:「指的是一種感覺,是像一個拉開的手風琴一般地無止境,是綜合了許多其他感覺:悲傷、同情、後悔、和不明確的嚮往。這個字的重音是在那長長的第一音節,唸出來之後聽起來像一隻被遺棄了的狗在哀號。」(《笑忘書》)社會學者趙靜蓉說:現代社會的瞬時性、無序性、流動性,使人類的確定性與完整性不斷被瓦解和分裂,成為碎片化的存在;而「懷舊」正是對這種現代性的抵抗。其抵抗之道並非真實地溯古,重建不可復返的從前;而是拾綴回憶碎片,建立起一種想像構造,感性的配置。

我無法否認懷舊的感性力量。不論滿眼所見、耳朵所聽,包括紅酒的味道,大蒜和橄欖油的香氣,桌燈的光暈等等,都變得格外可感起來;每件物事的微微細節,都彷彿要成為情感的物證,即將成為明日的印記。生命此刻棲息於此,我感覺故我在。因而反襯出此刻以前:麻木不仁、恓恓惶惶、混亂痛苦而不自知。很想問自己長期的無感狀態是怎麼回事,或許不是城市無趣了,而是自己痲痹了。沒想到喚醒我對自己城市重生感情的竟是澳門——一個同時擁有世界遺產與豪華賭場之矛盾組合的城市——來的一群藝術家。

《墓所事事》和粵語「無所事事」諧音,似乎暗示著匆忙都會人最嚮往的一種狀態:讓時間的暴君暫停統領一切,不再以效率之藉口屠戮自己,讓心靈重新獲得想像的力量,從斷簡殘編中將自我拼湊完整——即使是想像的、補償性、甚至帶有消費性的。這確實是個適合流蕩在囂市靜隅,如微風撩撥人心弦的感性配置。

製作人鄺華歡從2013年在澳門藝術節首演後,領著《墓所事事》表演團隊,2014年往愛丁堡藝穗節,今年夏天在台南、台中、高雄、台北城市,一路覓著非制式劇場空間巡迴,像變形蟲般適應著不同的環境融入其中。沒有野生的墓聲啾啾,也沒有挑戰人感受限度的前衛,而是親切、溫柔、可感;溫柔得讓人難以辨識這是藝術還是生活,只想好好享受這一夜美夢。

註釋

1、趙靜蓉〈現代人的認同危機與懷舊情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28.5: 31-36.

2、冼懿穎〈懷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網路與書16--記憶有一座宮殿》. 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magazine/no16_memory/4.html

《墓所事事》

演出|澳門點象藝術協會
時間|2015/07/30
地點|台北boven雜誌圖書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整齣戲簡單(但當然不)地視為由「生」至「死」的進程,不免會有雷聲大雨點小的缺憾。但畢竟這是以音樂為主的演出,劇場性的比重無須也不必喧賓奪主。整體而言,這「私家音樂會」重啟了五感的綜合體驗,前衛不失趣味地淺嚐生與死的滋味。(林子策)
7月
27
201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