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懷舊安適城市喧囂《墓所事事》
9月
03
2015
墓所事事(台中場,謝炳昌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85次瀏覽
林乃文(特約評論人)

基於碎片化現實的懷舊,本質上就是要通過回溯與追憶拾綴起人類成長歷程中的碎片,在一種對過去和傳統的美好幻想中把破碎了的現實還原為完整的、統一的和圓滿的,從而抵制碎片化對現狀其關於歷史和世界的信念的侵蝕,重獲某種對生活的崇敬之心。——趙靜蓉〈現代人的認同危機與懷舊情結〉【1】

明明是輕鬆適意的一場表演,我卻吊起書袋來了。因為感覺總是當下翩然謝幕,文字卻習慣於事後反芻理由。

表演場地不在劇院,而在台北東區夜店咖啡館密集地帶、一家類似私人讀書俱樂部的地下室;水泥裸柱之間原木桁架上全是舊藏書籍雜誌,居間散置頗具時尚感的數件老傢俱;很難想像這是場音樂演奏會的地點。摸黑而入,一頭霧水,甚至分不清哪邊演奏區哪邊聆聽區,誰是表演者、誰不是表演者?這種日常與非日常、表演的啟動與被動空間,甚至藝術類型間的模糊化手法,正是澳門環境劇場的其中一種迷人特色。明明之前看過點象的《格子爬格子》(在書店內的微型劇場)、《玩風景》(在天井、游泳池的肢體、水墨、音樂互動),這次還是有種被「騙到了」的感覺。

與其說是音樂會,不如說是一場全感官式的體驗:空間、光影、視覺、聽覺,甚至嗅覺,多方浸染。打從身體踏入那一刻即起作用:老物件無序堆疊,中垂斜簾,把房室隱約隔成兩半,桌椅沙發地毯坐墊,各自程廳。拆了隔板的鋼琴及歪仰的大提琴,也彷彿裝置的一部分,當它們突然被彈奏起來時,頓時令眾人的聽覺有了方向。

音樂是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的三重奏古典編制,風格則以低限音樂(minimal music)為底,重複延衍重組的主題樂句,像無人駕駛的自動飛機,引人進入無限冥想;但《墓所事事》引航而入的並非疏冷空寂之境,而是舊憶綿綿、哀愁淡淡、顯得深情款款,因而與滿眼所見的復古細節並無違和感。

每首曲子演奏時,半透明掛簾上都會投影上一些字句、影片、老照片,多關於生活隨想、記憶片段、哲思式的絮語,作為提示。演奏者穿著古怪中帶點詭意——華洋元素雜陳,看似熟悉細察之下又全無脈絡。鋼琴上有個木偶人,不時被鋼琴師扳動手腳姿勢;鋼琴後置著木梯,好像裝潢工忘記帶走;裝飾品與工具並陳。演奏到中途,女演員像異時空的迷路者,冉冉走入有如游魂。這所有元件皆片斷、零碎、充滿象徵意味地,以歧岔的方式接榫嵌合著,整體則如老傢俱貨倉般,散發一股令人懷念的味道。懷舊,往往呈顯為一種物戀:「透過物件想像才得以被展示、保存和不斷重溫,所以懷舊是戀物式的。」【2】

在字幕的暗示下,中間換了一次座位,也有人沒有動;約可容納二十人的空間,各人找到安靜的角落,各自耽緬各自幽思。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說懷舊:「指的是一種感覺,是像一個拉開的手風琴一般地無止境,是綜合了許多其他感覺:悲傷、同情、後悔、和不明確的嚮往。這個字的重音是在那長長的第一音節,唸出來之後聽起來像一隻被遺棄了的狗在哀號。」(《笑忘書》)社會學者趙靜蓉說:現代社會的瞬時性、無序性、流動性,使人類的確定性與完整性不斷被瓦解和分裂,成為碎片化的存在;而「懷舊」正是對這種現代性的抵抗。其抵抗之道並非真實地溯古,重建不可復返的從前;而是拾綴回憶碎片,建立起一種想像構造,感性的配置。

我無法否認懷舊的感性力量。不論滿眼所見、耳朵所聽,包括紅酒的味道,大蒜和橄欖油的香氣,桌燈的光暈等等,都變得格外可感起來;每件物事的微微細節,都彷彿要成為情感的物證,即將成為明日的印記。生命此刻棲息於此,我感覺故我在。因而反襯出此刻以前:麻木不仁、恓恓惶惶、混亂痛苦而不自知。很想問自己長期的無感狀態是怎麼回事,或許不是城市無趣了,而是自己痲痹了。沒想到喚醒我對自己城市重生感情的竟是澳門——一個同時擁有世界遺產與豪華賭場之矛盾組合的城市——來的一群藝術家。

《墓所事事》和粵語「無所事事」諧音,似乎暗示著匆忙都會人最嚮往的一種狀態:讓時間的暴君暫停統領一切,不再以效率之藉口屠戮自己,讓心靈重新獲得想像的力量,從斷簡殘編中將自我拼湊完整——即使是想像的、補償性、甚至帶有消費性的。這確實是個適合流蕩在囂市靜隅,如微風撩撥人心弦的感性配置。

製作人鄺華歡從2013年在澳門藝術節首演後,領著《墓所事事》表演團隊,2014年往愛丁堡藝穗節,今年夏天在台南、台中、高雄、台北城市,一路覓著非制式劇場空間巡迴,像變形蟲般適應著不同的環境融入其中。沒有野生的墓聲啾啾,也沒有挑戰人感受限度的前衛,而是親切、溫柔、可感;溫柔得讓人難以辨識這是藝術還是生活,只想好好享受這一夜美夢。

註釋

1、趙靜蓉〈現代人的認同危機與懷舊情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28.5: 31-36.

2、冼懿穎〈懷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網路與書16--記憶有一座宮殿》. http://www.netandbooks.com/taipei/magazine/no16_memory/4.html

《墓所事事》

演出|澳門點象藝術協會
時間|2015/07/30
地點|台北boven雜誌圖書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將整齣戲簡單(但當然不)地視為由「生」至「死」的進程,不免會有雷聲大雨點小的缺憾。但畢竟這是以音樂為主的演出,劇場性的比重無須也不必喧賓奪主。整體而言,這「私家音樂會」重啟了五感的綜合體驗,前衛不失趣味地淺嚐生與死的滋味。(林子策)
7月
27
2015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