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饗宴添餘思《樂自香江來》
12月
28
2012
香港中樂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51次瀏覽
曾亦欣

2012年的12月2日晚,指揮閻恵昌帶領香港中樂團一行六十多位演奏家,在臺北中山堂中正廳舉辦了一場音樂饗宴。

開場曲為山西民間樂曲《大得勝》,這是一首源自於山西地區的民間吹打樂曲,張式業把此曲改編成民族樂隊的全套編制,加強了弦樂的旋律部份,同時也擴大了吹打樂的份量。場面宏偉、氣氛熱烈。情到深處,弦樂與竹管奏出了山西特色的細膩、委婉的旋律;意到濃時,高、中、低嗩吶站立與全套的鑼鼓(包括一組中、西大鼓),熱擊齊嗚,場面有震撼之感動。《大得勝》的改編版有時代的新意。

第二首樂曲是陳明志的成名作《精、氣、神》,作曲者用弦樂彈撥點「精」、竹類樂器繪「氣」、擊樂散句與飄逸長音為「神」,交替使用、相映生輝。其手法異趣縱生,有觀眾意想不到的奇趣。猶如在做一套精、氣、神的太極操。最後全體樂隊團員單手握拳向上的無聲一擊,似乎形成了一股「精、氣、神」,充斥劇場的所有空間。

《滇西土風三首》由郭文景創作。樂曲分為三個樂章:阿佤山、基諾舞、祀-火把-烈酒。作者用富有特色的滇西山風旋律、節奏描繪了滇西的山境、人舞、信仰與情感。第一章的景之繪,作者由最原始的散擊加彈撥指彈面板組成音響效果,渲染了原始的古樸之風。旋律由弦樂、大笛交替出現,增添了蒼涼、凝重的山色質感。第二樂章的人之舞,用舞蹈的節奏又具特色旋律的山歌風在三支洞簫上吹奏,顯示著原始山民們質樸的內涵與信仰天、地的宇宙哲學情懷。第三樂章通過火把,烈酒的傳統習俗,宗教信仰之渲染,刻畫了古僕、熱烈、豪邁、粗獷的山民情懷。三個樂章的創作雖歷經十五年,但結構細膩、對比強烈,不失為一首國樂的經典之作。

下半場的第一首,由小提琴、古琴、女高音與樂團奇異組合的《幽蘭操》。這首樂曲源自古琴的第一首由文字寫成的古琴譜《幽蘭》為命題,意義非凡,富有創意。「蘭之猗猗,揚揚其香。衆香拱之,幽幽其芳。……」如此的深悠意涵,西洋的小提琴、中國的古琴、姑蘇的詞曲、現代的國樂,如何交錯又諧和呢?趙季平不愧是一位介於傳統、現代音樂的築音諧樂的高手。他用現代手法的古琴音符,粗獷文人的氣質;文氣秀雅的小提琴自由旋律;女高音崑腔夾帶著陝西秦腔風的曲牌清雅,把三者的東西南北風、古今中外情,巧妙地融合為一體。全體樂隊只當一組弦樂、木管在襯托和諧。此曲是趙季平近年來深掘古韻,納融新律的成功力作。

壓軸大曲安排了程大兆的《黃河暢想》。雖然是一首黃河風格的大型樂隊作品,也演奏了十多年,但樂隊仍是嚴謹、熱情的,在聲音與情感的表達上是相融交和的。讓筆者意想不到的新意有:男女聲的對唱由樂團員站起表演,不僅省了人力,且又發揮了演奏員的一專多才之能,更為樂曲增加了黃河土地的自然人情味;讓觀衆搖起黃河地區的撥浪鼓,臺下臺上融通天地,增加了氣氛又令人難忘。

指揮閻惠昌不僅在指揮技巧上清晰明瞭,且通過指揮棒準確傳達了樂曲的內涵與情韻。當指揮介紹一系列環保胡琴時,我認為如此的改革是環保意識付諸行動的一大進步。

音樂會將結束時,閻惠昌特別向所有臺下觀眾,推崇了近幾年由臺灣南、北藝術大學加入香港中樂團的五、六位優秀青年人材。我心中喜悲交織,喜則臺灣培養了世界一流樂團的人材,悲則如此好的年輕精英為何在臺灣卻留不住!?這是音樂會之外的一個體制改革題目,讓人陷入深思……。

《樂自香江來》

演出|香港中樂團
時間|2012/12/02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