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經典母題與主角的攻防:星光版《孟婆客棧:世紀婚禮》
11月
14
2024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78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經典如何成為永恆?創作如何面對時代?或許是創作者持續探詢的重要命題。試著將範圍縮小:曾經家喻戶曉的經典《梁山伯與祝英台》在現代有何意義?如果用當代視角看待,會發現梁祝故事衝突環繞著社會經濟條件及家庭倫理糾葛。故事背景雖遙遠,內在衝突仍是人類無法迴避的難題。

唐美雲歌仔戲團在文化平權巡演-庄頭劇場的演出,便藉著多數人陌生的冥界身後事為引,將梁祝故事融入其中,延展經典的可能性。《孟婆客棧:世紀婚禮》最初為五小時篇幅的電視單元劇,本次改編為約莫一個半小時的戶外舞台版本。載體及場域雙雙轉換,無疑考驗創作團隊的應變彈性。

讓經典成為母題

「梁祝」故事幾近作品母題。在劇中反覆出現,以經典挾帶的熟悉感,串連整體結構。透過梁祝身後的遺憾圓滿歷程,引導觀眾轉進另一重虛構冥界。

戲一開場便是梁山伯、祝英台在冥界的逃亡行動,兩人逃亡受緝後旋即導向冥界新生活。由粉絲孟婆居中牽線,保送至孟婆客棧。觀眾視角先從熟悉已知事物/梁祝切入,進而被熟悉事物帶往新奇未知事物/孟婆客棧。冥界作為人們感知死後世界的基礎框架,孟婆客棧的特殊設定創造梁祝後傳可延伸的空間,經典與虛構彼此映射。

梁祝後傳取婚禮為主題,將經典愛情故事轉進原篇不及討論的現實層面。婚禮的本質是社會儀式,其實可視為諸多社會因素的容器。婚禮形式細節反映著成婚兩造的個人價值觀,最終狀態是多方角力的產物,被社會意識、經濟環境等外在因素所決定。有趣的是,劇中把梁祝婚禮設定成冥界熱門話題,傳媒將梁祝私領域披露於大眾面前,彷彿表演素材,「私生活」也是名人的表演範圍之一。冥眾展現的婚戀價值觀,不論拒婚、少女戀心還是八卦看風向,皆穿透公/私領域疆界。名人婚禮是複雜辯證的變異,關於群/我、隱私/自由,也關乎婚姻/幸福。

作品散置眾多梁祝故事元素,與副線交織出類似母題的引導效果,召喚觀眾回憶。經典橋段如扇舞訴情。二人揚起手中的半葉扇,合二成一。梁祝風靡社會的實況也轉為橋段。表現在孟婆及女冥民對梁祝的特殊喜愛,身為神祇的孟婆甚至不惜施壓下屬,突顯粉絲真情無分階級。轉化最妙在萬千帆身上。好言勸解梁山伯不成,瞬間捨唸白突入黃梅調,直指梁山伯是大笨牛。經典文本的角色被新文本主角用大眾熟悉的黃梅調表演形式嘲弄。生熟摻混之下,開出一台既諧擬又即興的隱藏版戲中戲。

當主角和母題彼此競逐

作品結構可感受編劇企圖藉著新舊交融,駕馭孟婆客棧本身奇幻而龐大的世界觀。如果把劇情安排理解為解壓縮的過程,觀眾透過作品發展獲取創作者埋藏的特定訊號。從主角萬千帆幾乎無役不與的高參與度,復加其孟婆客棧管理者身份,幾乎可確認《孟婆客棧:世紀婚禮》的核心無疑落在孟婆客棧。作品真正談的是孟婆客棧全員如何協助入住貴客滿願轉世,並取得五星好評。此時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的關係就顯得曖昧。梁祝雖是反覆出現且串連全劇的母題,又像是孟婆客棧滿願機制的見證者,隱隱被繁雜的冥界世界觀所覆蓋。

或許可以進一步探問——從影集型影視作品改編成單場舞台劇版本,載體形式轉換是否影響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的相容度?若梁祝故事僅是線索,作為創作主體的孟婆客棧是否真切回應了時代?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若能澄清故事主體和經典的內在理路,創作其後欲傳遞的普世信念會更清晰。

星光版《孟婆客棧:世紀婚禮》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24/10/19 18:30
地點|嘉義市文化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