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經典母題與主角的攻防:星光版《孟婆客棧:世紀婚禮》
11月
14
2024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28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經典如何成為永恆?創作如何面對時代?或許是創作者持續探詢的重要命題。試著將範圍縮小:曾經家喻戶曉的經典《梁山伯與祝英台》在現代有何意義?如果用當代視角看待,會發現梁祝故事衝突環繞著社會經濟條件及家庭倫理糾葛。故事背景雖遙遠,內在衝突仍是人類無法迴避的難題。

唐美雲歌仔戲團在文化平權巡演-庄頭劇場的演出,便藉著多數人陌生的冥界身後事為引,將梁祝故事融入其中,延展經典的可能性。《孟婆客棧:世紀婚禮》最初為五小時篇幅的電視單元劇,本次改編為約莫一個半小時的戶外舞台版本。載體及場域雙雙轉換,無疑考驗創作團隊的應變彈性。

讓經典成為母題

「梁祝」故事幾近作品母題。在劇中反覆出現,以經典挾帶的熟悉感,串連整體結構。透過梁祝身後的遺憾圓滿歷程,引導觀眾轉進另一重虛構冥界。

戲一開場便是梁山伯、祝英台在冥界的逃亡行動,兩人逃亡受緝後旋即導向冥界新生活。由粉絲孟婆居中牽線,保送至孟婆客棧。觀眾視角先從熟悉已知事物/梁祝切入,進而被熟悉事物帶往新奇未知事物/孟婆客棧。冥界作為人們感知死後世界的基礎框架,孟婆客棧的特殊設定創造梁祝後傳可延伸的空間,經典與虛構彼此映射。

梁祝後傳取婚禮為主題,將經典愛情故事轉進原篇不及討論的現實層面。婚禮的本質是社會儀式,其實可視為諸多社會因素的容器。婚禮形式細節反映著成婚兩造的個人價值觀,最終狀態是多方角力的產物,被社會意識、經濟環境等外在因素所決定。有趣的是,劇中把梁祝婚禮設定成冥界熱門話題,傳媒將梁祝私領域披露於大眾面前,彷彿表演素材,「私生活」也是名人的表演範圍之一。冥眾展現的婚戀價值觀,不論拒婚、少女戀心還是八卦看風向,皆穿透公/私領域疆界。名人婚禮是複雜辯證的變異,關於群/我、隱私/自由,也關乎婚姻/幸福。

作品散置眾多梁祝故事元素,與副線交織出類似母題的引導效果,召喚觀眾回憶。經典橋段如扇舞訴情。二人揚起手中的半葉扇,合二成一。梁祝風靡社會的實況也轉為橋段。表現在孟婆及女冥民對梁祝的特殊喜愛,身為神祇的孟婆甚至不惜施壓下屬,突顯粉絲真情無分階級。轉化最妙在萬千帆身上。好言勸解梁山伯不成,瞬間捨唸白突入黃梅調,直指梁山伯是大笨牛。經典文本的角色被新文本主角用大眾熟悉的黃梅調表演形式嘲弄。生熟摻混之下,開出一台既諧擬又即興的隱藏版戲中戲。

當主角和母題彼此競逐

作品結構可感受編劇企圖藉著新舊交融,駕馭孟婆客棧本身奇幻而龐大的世界觀。如果把劇情安排理解為解壓縮的過程,觀眾透過作品發展獲取創作者埋藏的特定訊號。從主角萬千帆幾乎無役不與的高參與度,復加其孟婆客棧管理者身份,幾乎可確認《孟婆客棧:世紀婚禮》的核心無疑落在孟婆客棧。作品真正談的是孟婆客棧全員如何協助入住貴客滿願轉世,並取得五星好評。此時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的關係就顯得曖昧。梁祝雖是反覆出現且串連全劇的母題,又像是孟婆客棧滿願機制的見證者,隱隱被繁雜的冥界世界觀所覆蓋。

或許可以進一步探問——從影集型影視作品改編成單場舞台劇版本,載體形式轉換是否影響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的相容度?若梁祝故事僅是線索,作為創作主體的孟婆客棧是否真切回應了時代?

梁祝故事與孟婆客棧之間那股微妙動態張力,其實是主、客體對應關係飄忽產生的不和諧投射。有意致敬經典,終究必須回歸作品的本質定調,去思考經典、創作與時代的三方關係。若能澄清故事主體和經典的內在理路,創作其後欲傳遞的普世信念會更清晰。

星光版《孟婆客棧:世紀婚禮》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24/10/19 18:30
地點|嘉義市文化公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