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畫家交會,個人生命史的召喚《南美夢遊》
7月
02
2020
南美夢遊(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夙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8次瀏覽

江岱軒(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專案助理)


近代以降的美術館作為展示、典藏藝術作品的場域,經常以「白盒子」的中性展示手法,將作品陳列在觀眾面前──藝術品脫離了歷史脈絡和創作情境,進入讓觀眾自我詮釋的中空狀態。【1】這種作法的目的在於創造讓觀眾客觀欣賞作品的美感經驗,卻使得作品和觀眾的關係限縮於觀者自身累積的文化資本和詮釋角度之間,並且忽略藝術品背後關乎的創作者、時代背景之關聯與意義。

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有些美術館試圖探問:有沒有一種溝通方式,能夠讓觀眾體會作品背後所承載的創作思維和時代氛圍?

此次由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和臺南市美術館合作,推出的《南美夢遊》戲劇導覽活動,便是藉由戲劇獨特的人物敘事方式,深入畫家許武勇、沈哲哉的生命經歷和社會脈絡,將其畫作中的情感、記憶與思想提取出來,進入畫家生命情境的畫面意象,呈現藝術家在感受、思考和創作中成為自身的過程。

南美夢遊(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夙瑩)

戲劇導覽以「南薰藝韻─陳澄波、郭柏川、許武勇、沈哲哉專室」展覽中許武勇及沈哲哉兩位畫家的作品為演繹主軸,引導者以撐傘作為帶領觀眾行走的提示,遊走在美術館室內室外的平面中;行走過程,觀眾耳機流瀉出清新的樂音與充滿詩意的口白,塑造出戲劇導覽柔性又夢幻的基調。序場始於南薰藝韻展覽專室,停留些許時間讓觀眾觀看兩位畫家的作品;接續,幾位角色人物隨著毛線的牽引緩緩踱步到畫作前,幽微地示意自身與作品的連結。

隨著引導者穿越夢境之門,觀眾隨即進入許武勇的生命歷程。從許武勇向恩師鹽月桃甫學畫的求學階段說起,年輕的畫家與老師搶奪畫盤,傳達其對習畫的決心與毅力;接著再以意象劇場的方式影射畫作《101之幻想》中的童年想像──三三兩兩的人群帶著氣球走著,農夫彎身種稻、年輕人提著行李箱飛速奔跑,色彩、節奏和動作的設計貼切呼應畫作中超現實主義的浪漫風格。再談到畫家對於不同信仰真理的思索,最後提及二二八事件對許武勇造成的傷痕,敘事脈絡從求學至其信仰、夢想以及時代和個人生命的交織,細膩地帶出畫家個人生命的困頓和衝撞對其創作歷程的影響。

畫家沈哲哉的故事側重於他對美感經驗的追求:兩位少女或坐或趴在撒滿花瓣的地上,柔美中帶有內斂情感;畫家仔細觀察少女的神情,從衣著中掏出繽紛的彩帶,映照畫作中綺麗夢幻的色彩。過場垂降的花籃是接續瓶花場景的暗喻,演員遞給觀眾不同顏色的花朵,眾人陸續將花插入瓶器,參與畫家對美的詮釋。在演繹沈哲哉題材的選擇上主要以少女和花卉為主,演員沉穩柔曼的姿態搭配花卉的瑰麗色彩,營造出如夢似幻的夢境氛圍。

整齣戲劇導覽在表演型態上以沉浸式劇場作為遊走夢境的軸線,觀眾自然地融入戲劇的口白當中、參與部分戲劇情境的行動環節:如和演員以紙箱共同建構許武勇未能完成的美術館,或是和沈哲哉一齊在瓶中創造花朵奔放的姿態;口白和整體氛圍的塑造恰到好處、演員的引導不慍不火,使得觀眾在參與中不曾抽離夢境的指引。在兩位畫家生平背景的取材上,文本擇取了對畫家創作影響重大的階段和事件,唯在演繹比重上,畫家許武勇的生命經歷之起承轉合較為清楚,沈哲哉之演出段落則偏重講述其創作調性和題材,兩者結構安排稍不平均,有些可惜。

南美夢遊(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夙瑩)

而在夢境遊走的過程中,演出團隊靈活運用台南市美術館乾淨透亮的空間氛圍以及垂直和水平的維度,細膩塑造出在夢境中以不同角度觀看世界的奇幻感受;如在畫家許武勇《101之幻想》的演繹段落中,觀者從樓上的平面俯瞰一樓行走的演員,繽紛的氣球隨著演員的行走晃動著,由上往下望的角度結合連結童年的物件,牽引觀者心中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論真理的羅漢》來到自然光影交織的角落,在光影的閃動間,演員舉起宗教物件,對生命和信仰的思考似乎凝結在此刻的安靜和明亮當中。觀眾在戲劇導覽的行走間沉醉,在觀看中似夢似醒,恍如擁有畫家年少時自由而專注的眼睛,定睛望去,生命是一場華美而神秘的夢境。

從戲劇導覽的夢境中醒來,筆者想到藝術評論家John Berger對於觀看的描述:「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和我們之間的關係。」畫作與觀眾的關係為何?人們能從他們對畫作的凝視中發現什麼?在《南美夢遊》戲劇導覽的演繹中,拋開藝術作品在風格和技法上的傳統觀看及理解焦點,畫作成為畫家生命歷程的開放文本,引發觀者的感受與思考。夢是片段記憶的綿延,從此以後,曾在《南美夢遊》中穿梭的觀眾,將攜帶著彼時在南美館所承接的感動和啟發,以不同於以往的觀看視角走進下個畫作的夢境中。


註釋

1、並木城士、中川理著,蔡世蓉譯:《美術館的可能性》,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年。

《南美夢遊》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時間|2020/05/17 10:30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今,博物館劇場的概念不斷地在各種戲劇理論、劇場美學中演變與擴張,隨著藝術生活的概念日漸興起,為了服膺觀者與作品互動的期待,博物館劇場也必須思考如何處理/建構愈漸模糊的觀演界線。(戴宇恆)
8月
03
2020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