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畫家交會,個人生命史的召喚《南美夢遊》
7月
02
2020
南美夢遊(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夙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7次瀏覽

江岱軒(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專案助理)


近代以降的美術館作為展示、典藏藝術作品的場域,經常以「白盒子」的中性展示手法,將作品陳列在觀眾面前──藝術品脫離了歷史脈絡和創作情境,進入讓觀眾自我詮釋的中空狀態。【1】這種作法的目的在於創造讓觀眾客觀欣賞作品的美感經驗,卻使得作品和觀眾的關係限縮於觀者自身累積的文化資本和詮釋角度之間,並且忽略藝術品背後關乎的創作者、時代背景之關聯與意義。

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有些美術館試圖探問:有沒有一種溝通方式,能夠讓觀眾體會作品背後所承載的創作思維和時代氛圍?

此次由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和臺南市美術館合作,推出的《南美夢遊》戲劇導覽活動,便是藉由戲劇獨特的人物敘事方式,深入畫家許武勇、沈哲哉的生命經歷和社會脈絡,將其畫作中的情感、記憶與思想提取出來,進入畫家生命情境的畫面意象,呈現藝術家在感受、思考和創作中成為自身的過程。

南美夢遊(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夙瑩)

戲劇導覽以「南薰藝韻─陳澄波、郭柏川、許武勇、沈哲哉專室」展覽中許武勇及沈哲哉兩位畫家的作品為演繹主軸,引導者以撐傘作為帶領觀眾行走的提示,遊走在美術館室內室外的平面中;行走過程,觀眾耳機流瀉出清新的樂音與充滿詩意的口白,塑造出戲劇導覽柔性又夢幻的基調。序場始於南薰藝韻展覽專室,停留些許時間讓觀眾觀看兩位畫家的作品;接續,幾位角色人物隨著毛線的牽引緩緩踱步到畫作前,幽微地示意自身與作品的連結。

隨著引導者穿越夢境之門,觀眾隨即進入許武勇的生命歷程。從許武勇向恩師鹽月桃甫學畫的求學階段說起,年輕的畫家與老師搶奪畫盤,傳達其對習畫的決心與毅力;接著再以意象劇場的方式影射畫作《101之幻想》中的童年想像──三三兩兩的人群帶著氣球走著,農夫彎身種稻、年輕人提著行李箱飛速奔跑,色彩、節奏和動作的設計貼切呼應畫作中超現實主義的浪漫風格。再談到畫家對於不同信仰真理的思索,最後提及二二八事件對許武勇造成的傷痕,敘事脈絡從求學至其信仰、夢想以及時代和個人生命的交織,細膩地帶出畫家個人生命的困頓和衝撞對其創作歷程的影響。

畫家沈哲哉的故事側重於他對美感經驗的追求:兩位少女或坐或趴在撒滿花瓣的地上,柔美中帶有內斂情感;畫家仔細觀察少女的神情,從衣著中掏出繽紛的彩帶,映照畫作中綺麗夢幻的色彩。過場垂降的花籃是接續瓶花場景的暗喻,演員遞給觀眾不同顏色的花朵,眾人陸續將花插入瓶器,參與畫家對美的詮釋。在演繹沈哲哉題材的選擇上主要以少女和花卉為主,演員沉穩柔曼的姿態搭配花卉的瑰麗色彩,營造出如夢似幻的夢境氛圍。

整齣戲劇導覽在表演型態上以沉浸式劇場作為遊走夢境的軸線,觀眾自然地融入戲劇的口白當中、參與部分戲劇情境的行動環節:如和演員以紙箱共同建構許武勇未能完成的美術館,或是和沈哲哉一齊在瓶中創造花朵奔放的姿態;口白和整體氛圍的塑造恰到好處、演員的引導不慍不火,使得觀眾在參與中不曾抽離夢境的指引。在兩位畫家生平背景的取材上,文本擇取了對畫家創作影響重大的階段和事件,唯在演繹比重上,畫家許武勇的生命經歷之起承轉合較為清楚,沈哲哉之演出段落則偏重講述其創作調性和題材,兩者結構安排稍不平均,有些可惜。

南美夢遊(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台南市美術館提供/攝影林夙瑩)

而在夢境遊走的過程中,演出團隊靈活運用台南市美術館乾淨透亮的空間氛圍以及垂直和水平的維度,細膩塑造出在夢境中以不同角度觀看世界的奇幻感受;如在畫家許武勇《101之幻想》的演繹段落中,觀者從樓上的平面俯瞰一樓行走的演員,繽紛的氣球隨著演員的行走晃動著,由上往下望的角度結合連結童年的物件,牽引觀者心中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論真理的羅漢》來到自然光影交織的角落,在光影的閃動間,演員舉起宗教物件,對生命和信仰的思考似乎凝結在此刻的安靜和明亮當中。觀眾在戲劇導覽的行走間沉醉,在觀看中似夢似醒,恍如擁有畫家年少時自由而專注的眼睛,定睛望去,生命是一場華美而神秘的夢境。

從戲劇導覽的夢境中醒來,筆者想到藝術評論家John Berger對於觀看的描述:「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和我們之間的關係。」畫作與觀眾的關係為何?人們能從他們對畫作的凝視中發現什麼?在《南美夢遊》戲劇導覽的演繹中,拋開藝術作品在風格和技法上的傳統觀看及理解焦點,畫作成為畫家生命歷程的開放文本,引發觀者的感受與思考。夢是片段記憶的綿延,從此以後,曾在《南美夢遊》中穿梭的觀眾,將攜帶著彼時在南美館所承接的感動和啟發,以不同於以往的觀看視角走進下個畫作的夢境中。


註釋

1、並木城士、中川理著,蔡世蓉譯:《美術館的可能性》,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年。

《南美夢遊》

演出|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時間|2020/05/17 10:30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今,博物館劇場的概念不斷地在各種戲劇理論、劇場美學中演變與擴張,隨著藝術生活的概念日漸興起,為了服膺觀者與作品互動的期待,博物館劇場也必須思考如何處理/建構愈漸模糊的觀演界線。(戴宇恆)
8月
03
2020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