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參與,尋回力量《一僱二主》
11月
14
2012
一僱二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9次瀏覽

演出: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時間:2012/11/03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文 李宣漢

論壇劇是巴西戲劇家奧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所發展出的戲劇理論「被壓迫者劇場」當中的一種戲劇形式,有別於一般大眾所認知的戲劇表演方式,論壇劇所著重的方向在於利用劇場的形式呈現社會上的某個社會議題,並且以觀眾上台取代演員的極高互動性手法,來達成所謂「論壇」的目的。台灣應用劇場中心多年來在主持人賴淑雅的努力下,將波瓦被壓迫者劇場的這一套理論轉化為較符合台灣社會風格的「社區劇場」,在台灣各個縣市的地方社區,學校團體進行實踐,而論壇劇則是近兩年來應劇中心努力推廣的重點之一。從2011年的首齣論壇劇《小地寶》,期間歷經中心推出的「論壇劇場工作坊─丑客的藝術」,以及《論壇劇─369小戲節》,乃至於今年推出的第二齣論壇劇,皆可看出應劇中心將此種表演形式帶入台灣劇場界的決心。

相較於上一次的論壇劇《小地寶》,這一次的《一僱二主》,不論是在劇情內容,舞台設計,整體演出完整度上都又更加精緻。此次論壇劇討論的主題為派遣員工,這個議題對台灣社會來說並不陌生,目前在台灣許多企業,甚至是許多政府部門當中都可見到大量的派遣職員,他們本身是由派遣公司指派去各要派公司工作,在這樣的模式當中,派遣員工的一些勞工保障及福利的歸屬問題就因應而產生,這次《一僱二主》主要就是著重在派遣員職業災害後的賠償爭議。

舞台場景為一個辦公室場景,當中的位置配置簡易明瞭得可以看出這空間中的權力分配:位置比其他職員都高一階的副總、較靠近副總的正職員工、較遠離員工的派遣職員、以及根本就沒有位置遊走在空間當中的年老派遣員坤叔,諷刺的是他真正可以坐下來休息的,卻是一腿受傷後輔助行動的輪椅。故事就由坤叔職業傷害後的賠償責任歸屬問題展開。演員們熟練的走位、對白互動,搭配上黑手那卡西量身訂作的兩首歌唱與現場配樂,增加了這齣戲本身的藝術性及可看性。

論壇劇與其他戲劇表演最不同的,就是擁有丑客這個角色,他(她)負責要帶領觀眾進行戲劇演出後的討論與取代,但我認為丑客不只是一個帶領討論的主持人而已,他(她)絕對也是這整個演出的一部份,而且是最重要,最困難的一部份。丑客本身的引導風格,本身自己內心的立場,以及觀察每場群眾組成特性的洞察力,都會影響之後觀眾上台取代的意願和呈現結果。透過論壇劇觀眾的上場取代,他們可以實際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行,那種感覺和在台下用說的是很不一樣的,這一次的演出我本身也有上去做一次取代,上去之前在台下也是和朋友做了一番對策討論,但實際上去取代怡寰去說服志偉聯合工會幹部替坤叔發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想的策略會受到怎樣的阻礙或者可以進而了解劇中角色對於行動後的反應。但個人覺得就我看的那一場來說,這一次論壇劇在議題討論的深度方面似乎有些稍嫌不足,讓人較無法更進一步思考劇中背後結構性的問題,或許丑客方面可以對於現場觀眾做更明顯的方向導引和提示。

有很多人看了幾次論壇劇都會有種感覺,就是我們往往對於劇中角色遇到的困境都有一種絕望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往往會隨著觀眾上台取代仍無法解決衝突之後更為加深(其實觀眾上台取代往往都是失敗的);有些觀眾則認為論壇劇似乎有其侷限性,無法在劇場中實際展現更大的結構性的問題。其實,我認為論壇劇的主要功能並非是在讓觀眾看到體制翻轉後的困境化解,而是希望藉由觀眾實際採取行動之後,看到對於這議題更多的面向與可能性,在實際付諸行動之後,你才會了解到你的策略在實際情況中會遇到甚麼阻力,進而推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反思原來是有哪些因素或阻礙導致這些社會困境的產生。的確,我們可能無法在劇場中演出所謂的「社會輿論」或是「資本主義」等等,但我們可以依舊可以透過個體本身去看到在這些大因素被挪動之後產生的後續效應,畢竟在這個大環境中的每個「人」的處境,才是我們最關注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那論壇劇就是一種很有威力且有無限可能的培力方式了

《一僱二主》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有在場觀眾,對派遣契約的適用範圍和勞基法相關規定其實所知有限,而劇組也沒有任何人可以進一步說明或解釋法令問題,以致於一涉及法理部分就形同虛談。(林乃文)
11月
07
2012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