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劇的新視野《啾古啾古說故事─海‧天‧鳥傳說》
1月
15
2012
啾古啾古說故事─海‧天‧鳥傳說(影響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5次瀏覽
張麗玉

《啾古啾古說故事─海‧天‧鳥傳說》(以下簡稱《啾古》)由林中氛圍、鳥叫蟲鳴聲中揭開序曲,非線性的串連鋪成四齣獨立小戲〈將天唱高的鳥〉、〈Karam和Ciwadwad〉、〈猴偷吃西瓜〉、〈貓頭鷹與麻雀〉,每個故事皆以不同鳥類做為主角,透過演員生動扮演和觀眾想像力,帶出故事背後蘊含傳說故事的幽默、娛樂,以及人與自然、生命循環的教育意涵。

從進入環型的演出空間開始,對於習慣傳統表演場地的大小觀眾就是一個新奇的體驗。小朋友急切問著要坐在哪裡看比較好?導演跟大家說:「不管坐在哪裡,看哪裡都好!」由於坐在同心圓的座位上,彼此對望交會的眼神、好奇等待的表情都成了開演前另外一場有趣的戲。

而戲本身更是觀賞台灣兒童劇場的一個全新體驗。有別於一般兒童劇的演出手法,《啾古》不以綜藝、團康、誇張式的笑點或互動來討好取悅孩童。相反地,他們以回歸戲劇本質的美學、情節和演技來吸引、感動大小觀眾。兒童劇場難為之處在於觀眾年齡層差距極大,孩子看得樂不可支的故事,對於帶孩子去看戲的大人往往過於簡單幼稚;而能引起大人會心一笑的情節,又或許孩童不宜。《啾古》取材自鳥的傳說故事,傳說故事裡多元的意涵通常跨越了年齡的界線,大小觀眾皆能在其中找到各自的詮釋與滿足,而非僅僅相互遷就。

由於觀眾環坐在舞台四周,與演員幾乎零距離,演員的聲音、表情、能量、肢體動作絲毫無法掩飾地呈現於觀眾眼前,但也因為這樣的臨場感,觀眾給予的回應直接回饋到演出的氛圍裡,讓每場演出因著觀眾不同的反應而有了不同的精彩。像是其中一個故事裡,一對辛苦種西瓜的農夫夫婦,請小朋友幫忙保管西瓜,每個接到西瓜的小朋友都有各自收藏西瓜的方法,等到偷西瓜吃的猴子四處去索討時,有的小朋友乖乖交出、有的騙說沒有、有的西瓜被拿走後還嘩然大哭。這樣順應劇情自然產生的演員/觀眾互動是非常巧妙的安排!台灣一般的兒童劇場常會「為了互動而互動」,但往往相當突兀地破壞了原先建構的戲劇情境,也造成了民眾甚至是兒童劇團本身對兒童劇裡「互動」形式的誤解!

孩童的想像遊戲裡,物品有各種指涉的可能,一支騎在胯下的掃把可以化為一匹駿馬;圈起來的紙張往眼前一放就成了探險隊的望遠鏡。〈啾古〉善用了孩童的想像力,演員揮舞著繫在細繩上的羽毛,在空中畫出優美的弧線,代表了展翅飛翔的鳥兒,於是大家的眼裡看見了自己腦海裡鳥兒的模樣,沒有小朋友會站起來抗議說:「你騙人,那明明就只是一根羽毛!」同樣的,當農夫夫婦將扁平的紙球吹滿氣後交到孩子手上,拜託他們保管,看到孩子小心翼翼地收下藏好,就表示他們樂於相信戲劇裡大家共同想像的「真實」。在戲裡,孩子見到了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能有如此多變的「玩法」,離開劇場時帶走的除了看戲的歡愉之外,更重要的是開啟了他們對於平凡的日常生活無限的想像與創意!然而,要讓大小觀眾願意一起「相信」這些象徵並沉浸在故事的情境裡,其實需要編導、演員、音樂、服裝、技術等專業的配合。《啾古》詩般的美感來自於演員流暢的舞蹈肢體動作、動人的音樂與歌聲、簡潔卻又充滿想像的舞台及燈光設計、和極富巧思的語言韻律變化、堆疊與重複。我始終認為給孩童看的戲,絕不能因觀眾的年齡小,就小看他們欣賞與認知的能力,甚至「矮化」創作、演出的水準。「影響‧新劇場」的首場售票演出充分顯現了對兒童觀眾的瞭解、尊重與用心。這個關於鳥的傳說故事的確是個一飛沖天、一鳴驚人之作。

《啾古啾古說故事─海‧天‧鳥傳說》

演出|影響‧新劇場 New Visions New Voices Theatre Company
時間|2011/12/18 16:30
地點|台南誠品長榮B2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在問題的揭露上,《奧賽羅 2.0 / 3.0》出色地透過這些形式而成功提問,但作為一種本身也具有著悲劇性色彩的實驗,它也無可避免地在這樣的自我檢討中,具有著宿命論式的困境。
5月
19
2025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