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的匱乏《外套》
10月
03
2011
外套(國際共同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2次瀏覽

演出:國際共同劇場

時間:2011/10/0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文字 謝東寧

文化創意產業這個買辦的興起,對表演團體最大的影響之一,大概就是文宣口味的越來越重:一生不能錯過、挑戰人類觀賞極限、史上最經典、最受歡迎、演出最長紀錄……。可惜觀眾這塊餅(和荷包)並沒有擴大,劇場又不是民生必需品,上了幾次當之後,只會讓人對於這些聳動的宣傳(劇場),越來越無動於衷。

對於所謂跨國合作演出的文宣也是,筆者必須承認,會進劇場看《外套》這齣戲,完全是看了DM上的「台俄跨界劇場」、「烏克蘭國家最佳劇場導演獎」、「俄國大文豪果戈里」、「國際共同劇場」。 但是走出劇場,空虛疲憊的失落感,心想「越來越無動於衷」的項目,可能又要再添一筆。

《外套》以肢體與說書,並配合影像的形式進行,由曲藝王子林文彬扮演說書人,畢業於巴黎賈克樂寇戲劇學校,及倫敦國際表演藝術學校的何艾橙,扮演戲中主角,配合一組京劇鑼鼓點樂師,及一大片背景投影幕,加上簡單的大桌子、大外套、椅子,構成相當意象式的舞台。

開場說書人以中國曲藝的方式,巨細靡遺地,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時空──十九世紀俄國聖彼得堡,及任職最基層公務員,主角阿卡基型態樣貌。但是,當扮演阿卡基的演員一穿上外套出現,卻展現與剛剛敘述完全不一樣的人物。

先不提細節的微禿、醜陋、窮苦……等外貌的不符,連最重要的,在寒冷潮濕的地方,嚴峻的官僚體系中,最基層的窮苦公務員之身體質感,也完全沒有被建立。倒是只看到演員「何艾橙」的肢體,不斷地在那輕盈地跳舞,並貫穿全部劇情,這也是本劇最大問題之一,看不到角色,只有演員自己。

再來是符號的凌亂應用。背景幕投上的是,寫實的俄國城市,述說故事的是中國鑼鼓點的節奏,與曲藝說唱的形式,而演員的身體則是明顯的現代台灣,這種各走各的混搭風格,到底對於文本的詮釋有何關連?當然,可以看出創作者意圖嘗試的中、台、俄跨文化實驗,但紛亂的符碼,喪失了文本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主軸,導演連最基本的風格協調工作,都告失敗。

然後是更嚴重的想像力的匱乏,當故事說到什麼,影像就出現什麼,時而說書人,還會更仔細描述細節。演員的舞台動作,也大致是這個邏輯,故事說什麼、她做什麼;結果其實說書人一角,其實已經獨力把故事全都說完。導演的這般安排,造成不如直接去讀這短篇小說,至少其(藝術)最珍貴的想像力,恐怕比這齣戲的表現,來得更多。

當然,實驗絕對允許失敗,一齣戲的價值不只是「好看」而已,但是當看到劇中高級官員的宴會一幕,端出的竟然是威士忌(不是伏特加?),和台灣瓶裝礦泉水(連標籤都在),實在對導演低估觀眾智慧、高估劇評人耐性的態度,感到驚呀!

《外套》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三聯劇》有著十分出色的製作群,而擔任演出的歌手也均在水準之上,幾位主角們都展現了極高的水準與實力。有這些認真、優秀的歌手一次次在歌劇演出中盡心盡力,相信能讓台灣的歌劇演出水準日漸提升。(武文堯)
7月
24
2017
或許就是因為一種追求「標準」答案的精神,使整體演出給人一種國際「標準套餐」的索然無味。……就好像連刀叉如何使都唯恐有誤地教給我們的標準套餐。(林乃文)
10月
03
2011
《外套》絕對是一個好看的演出,但同時,我們這個世界,也就剛好是不缺所謂「好看的演出」。我們所缺乏的,正是藝術家可以揭露給我們的,也就是一種:或許已然存在,但尚未被表達的,世界觀。(雷煦光)
10月
01
2011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