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線的交集《光》
8月
23
2017
光(高雄城市芭蕾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5次瀏覽
邱華廷(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開演前,觀眾席燈暗下,仍看得到光的存在,手機燈光、安全門燈光、遲到觀眾奔進來門外的燈,光是出口也是入口。上半場就在意識到光的存在下開始了。

卡繆在《異鄉人》描寫了故事主角莫梭因殺了人而入獄,死刑犯在黎明時必須赴押刑場,在深夜接近黎明,等待變得漫長,會輾轉、會不安、會焦慮:「我每天只在白天睡一會兒,一過午夜,我便開始戒備等待。我的雙耳從未聽見這麼多微弱的聲音,又能一一分辨得那樣清楚。當天空染上顏色,嶄新一天的日光流洩進我的牢房時,知道自己的生命又可延長二十四小時,便能感到欣慰。」這樣的狀態和上半場舞者著黑衣、扭曲姿態、頭以頓點展現神經質,燈光以spotlight聚焦,焦慮和矛盾不安感油然而生相似。不僅從視覺看到、也從聽覺聽到:「When we are lost in night, We do not lose our light.When distant suns do break, their light's just awake. This is me, ceasing all my fights, Trusting in tomorrow's eyes.」夜晚和夢境使人把白天隱藏很好的感知放大,恐懼和欲望佔據心靈,像在演單人默劇,似一張張表情誇張的照片,動作之不自然毫無保留地被傾洩、彰顯出來。在觀看的過程中是痛苦的,然而夢境醒來之詮釋,可以是出口或入口、愉快或悲傷、跳躍或低吟、狂喜或憤怒、清醒或暈眩,在這部份編舞者的安排似乎比較往負面的情緒來鋪陳和堆疊。上半場,是個很適合挖掘內心舞作,但如果想要進劇場放鬆可能就較不適切。

下半場跟上半場不同調性,來自羅馬尼亞編舞家暨多媒體設計藝術家康士坦丁使用韋瓦第的四季改編版來編舞,「時間」、「空間」、「力量」三者交錯互相勾勒出不同的畫面。編舞者安裝錄影機在舞者上方(約在燈具處),巧妙利用了投影把舞者的動態用不同的觀賞角度呈現出來,在觀眾席除了平視欣賞舞者也可以透過投影來俯視畫面,著實過癮,彷彿水上芭蕾之動態,也猶如小時候從小小世界看到萬花筒幻化多姿的幾何多彩圖形。舞臺上、由舞者拉出的平行紅線,在投影看起來像是跑道,且舞者是沒有辦法跨越到另一個跑道的,但從平視來看卻發現,低空爬行或者高處飛躍就能到達他方,平行線上的兩者不再沒有交集。因此、透過不同角度的觀看和詮釋,發現萬事萬物都是有轉圜空間的,端看你站在何種角度及方位。最後舞者們坐在舞臺上的不同角落(點),小舞者用線把每一個點串起來進而變成線,女舞者著紅色舞衣,投影幕上會明顯看到面,像極了星星彼此之間的連線。呼應到上半場編舞者賴翃中的話:「晨星雖是一發亮的星體,但在太陽之下卻不易被發現,而黑夜來臨,滿天星辰才正要清醒,怎麼選擇那一顆會指引你正確方向的星體?」

《光》

演出|高雄城市芭蕾舞團
時間|2017/08/05(六) 19: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
我們可以看見「因為/所以/然後」,在亞倫.路西恩.奧文的劇本中,並沒有絕對穩固的邏輯性,不同人稱的交互運用,一如碧娜.鮑許(Pina Bausch)舞蹈劇場中擅長的「重複」與「拼貼」。這種技法固然有其力度,但熟悉感也油然而生。而舞者的身體表現也呈現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程式化語彙,如「Lip Sync」的誇飾肢體、「純肢體」的流動線條,以及「虛擬劇場」般將物件藉由身體呈現等方式,筆者也是將其視為一種多元現象。在這種多元現象下的產物有時不免容易產生疲勞,但有時也會反應出極其特殊的化學變化於舞者的表演狀態之中,就像臺灣舞者林士評被塗成像科特尤斯(Kurt Jooss)《綠桌》中死神扮相,且身著紅衣女裝的姿態時,其呈現出的一種自信與迷人,不僅沒有令人感到絲毫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有一種牽引般的魔力引人入勝。
3月
12
2024
在這個充滿誠實與虛假、愛與欺騙的世界當中,《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藉由舞者的肢體語言與口白聲響加強表現層次與力道,將視聽體感相互交融。無論是語調的變化、情緒的轉換,以及呼吸的節奏,宛如勾勒出生命歷程中種種起伏與轉折,使觀眾更能深刻地體驗人生中的起承轉合。而音樂、燈光與節奏的巧妙結合,將作品的情感層層堆疊令人心馳神往,打造了一場充滿感官刺激的藝術饗宴,帶領觀眾進入一段探索人類情感和關係的旅程。
3月
12
2024
群體的概念使肢體嫁接在彼此的肢體之上,在這裡鄭宗龍並沒有明確地刻畫動機,而是透過一連串的現象來回應無無明盡的意識觀想。這樣難以捕捉、不可視的質感,以筆者個人的直觀感受來說,同時結合編舞者自身人格與背景來進行梳理,《毛》有大部分的創作核心依舊是向其兒時的童年回憶「童乩」靠攏。然而無定向的身體路徑、見山是山的現象敘說,在許多舞者空靈甚至理性的面部表情底下,似乎蘊生不出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艋舺喧囂,對應到的是來自Sigur Rós其精靈般的夢境殘響,以及直入火山流質與冰冷空氣的地理風貌:自然現象,這恐怕是理解《毛》更好的方式,同時也是編舞者如冰晶般構築舞蹈肢體的其中一種可能也說不定。
3月
12
2024
單人與雙人,彼此競逐、啃噬,耗盡力氣倒地,像信任遊戲般的無所顧忌地傾倒與反推,手腳彼此纏繞包覆,時而高低錯落,時而平行的位置,無聲地藉由一個又一個的動作,引領關注探討「關係」中的衝突、調和與平衡。觀眾在之間,尋找自身的觀看位置,往復上升和墜落,帶入不同的情緒狀態。呈現出我們,不只是在愛情上的渴望依賴,卻因為各種生命中的不確定性(順利接住、碰撞諸如此類的),會遲疑、疼痛、難過和快樂,於是選擇欲拒還迎的日常樣貌。
3月
12
2024
基根-多藍以自己的故鄉,位於愛爾蘭最西南邊尖端的丁格爾半島(Corca Dhuibhne),作為創作的發想,在這個山多而細長的半島,每一處蜿蜒路徑的盡頭都是一個未知的所在。回應著《界》當中,舞者們每一個用盡全力與無所顧忌的舞步,彷彿將內心的壓抑一次爆發,他們在舞台中穿梭,在彼此中摸索,想在與他人不遠不近的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沒有一段關係是穩定的,他們只能用身體的極限表達情感,至少在這個當下,激昂的情緒是證明自身存在的證據。
3月
11
2024
雖然,在觀看的過程,偶爾會不時閃現暗黑舞蹈(舞踏)的影子。同樣從黑暗醜陋而生,同樣在思考生命與死亡,孤獨與自我。然而兩者不同的是,舞踏以反叛西方美學傳統出發,抵抗當時日本社會情境,使「用異質性的活力顚覆一個宿命的日常規律」【1】為核心,從而透過身體轉化出對生與死,對肉體解放的思考。因此舞踏手近乎全裸,身抹白粉,以蟹足、匍匐、扭曲動作為主是為突破傳統美學。
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