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之南‧太陽之東——陳含章的音樂旅程《Jazz Night:Saxophone 林奕銘 x Piano 陳含章》
7月
21
2024
Jazz Night:Saxophone 林奕銘 x Piano 陳含章(陳含章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42次瀏覽

文 孫秀蕙(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過去一年多以來,旅美爵士鋼琴家陳含章的生活起了很大的變化。她從紐約州北部搬到德州最南邊,落腳於德州農工大學的金斯維爾(Kingsville)校區,擔任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金斯維爾很靠近墨西哥邊界,而距離不遠的聖體城(Corpus Christi),每年都會舉辦一個紐奧良狂歡節(Mardi Gras)遊行,陳含章會帶著她的學生樂團去海邊表演。

我問她,在音樂方面,過去一年來達成了什麼目標?還想繼續追求什麼?她說,身為音樂教育者,主要的成果是在帶大樂團方面的經驗培養。尤其是因為她帶的是初級的學生,需要先做好基本功的訓練、對風格有所理解、注意和聲間的平衡、運舌、重音、力度也都需要調整。

陳含章在就讀紐約州伊斯曼音樂學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時就受過大樂團指揮的訓練。搬到德州工作之後,她的課程準備、帶領學生演練,再加上當地風土文化的耳濡目染,都影響了這位年輕的鋼琴家於暑期回臺時,在音樂會中的選曲。

舉例而言,陳含章偕同蘇聖育(薩克斯風)、劉育嘉(貝斯)、林俊宏(鼓)組成了四重奏,於六月三十日在臺北藍調(Blue Note)演出──《陳含章爵士四重奏》,一開場的“Exactly Like You”就是紐奧良迪克西蘭(Dixieland)風格的樂團經常演奏的曲子,活力充沛且饒富搖擺風情。樂手即興時還很幽默地演奏了“Take the A Train”以及“A Girl from Ipanema”等本地樂迷更熟悉的旋律。其實這首標準曲在臺灣不常被演奏,但陳含章在南德州卻經常有機會演,主因是當地受到紐奧良音樂的影響。

如“Stardust”,這是流行音樂作曲家霍奇.卡麥可(Hoagy Carmichael)的名曲,陳含章在金斯維爾曾經聽過墨西哥民族音樂(Mariachi)風格的演奏版。她的詮釋策略則是回歸到原曲的抒情風,透過薩克斯風、鋼琴與貝斯輪流即興,將音樂鋪陳得浪漫抒情,而鼓手林俊宏的表現也相當稱職,滑順的節奏毫不含糊,有如行雲流水般順暢。陳含章也選了一首典型的紐奧良行進樂團(marching band)曲風的“Bill Bailey, Won't You Please Come Home?”在她的帶領下,樂手們合力將音樂演奏得精神抖擻、鏗鏘有力,一如她在南德州所帶領的行進樂團。


Jazz Night:Saxophone 林奕銘 x Piano 陳含章(陳含章提供)

七月十二日晚上在臺北Pure Wine舉行的《Jazz Night:Saxophone 林奕銘 x Piano 陳含章》,則是一場強調緊密互動及對話的小編制演出。在這之前,我已經看過好幾回薩克斯風手林奕銘的演出,他對於音樂執著認真的態度令人感動。這一晚的演出是林奕銘首次與陳含章首次合作,以流行於1930年代的“East of the Sun”開場,抒情、優美的次中音薩克斯風音色搭配綿延不絕的鋼琴solo,彷彿是夏日涼風徐徐吹來,讓熱氣蒸騰的臺北盆地瞬間降溫。

接下來演奏的“π”是陳含章的原創曲,啟發她創作靈感的是維也納表現主義樂派大師阿諾.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陳含章試著以圓周率的數字來進行七音音列的創作,同時音樂也帶著法國印象派的影響。先前在臺北藍調以四重奏編制演這首曲子時,陳含章曾經解釋過,“π”混合了西班牙舞曲薩拉邦德的緩慢三拍,以及波麗露舞曲。薩拉邦德舞曲曾盛行於西班牙殖民南美洲時,因此影響了墨西哥的音樂,地緣關係再影響了南德州的音樂。

“π”聽起來有一種沉浸於夜晚氣氛的感受。在Pure Wine的小空間裡聽演奏,抒情的高音薩克斯風旋律搭配複雜的鋼琴和聲配置(voicing),我感受到的是受到荀白克影響的迂迴,是帶著思考深度的創作。

上半場最精彩的是陳含章的另一首創作“The Mirror Game”;輕快的搖擺節奏中帶出色彩豐富的鋼琴獨奏。或許始終期許自己可以不斷接受挑戰並超越自己吧?陳含章在進行即興演奏時總是全力灌注熱情,她的彈奏速度不但驚人,甚至還激昂地透過鍵盤畫出恢弘的音樂風景,令人驚艷。

下半場兩人首先演奏的是流行曲“Stella by Starlight”,原本是1944年的《不速之客》(The Uninvited)電影插曲,1950年代以後曾被現代爵士樂手廣泛地詮釋。林奕銘精彩的薩克斯風獨奏不在話下,而陳含章的鋼琴伴奏也賦予曲調更多聆聽上的趣味。接下來演奏的是林奕銘的原創曲“It’s Supposed to be Five”,細膩的旋律鋪陳反映出創作者的幽微心境,和接下來的另一首原創“Dreamer”都是很美的曲子,陳含章波濤洶湧的獨奏也是聆聽亮點。

“Heartsong”是鋼琴名家佛萊德.赫許(Fred Hersch)的創作,是一首飛揚向上,意志高昂的曲子,鋼琴旋律識別度特別清晰,包含許多大跨度的音符,考驗著琴手的功力。透過兩人的通力合作,將原曲鼓舞人心的主題表現得到位,這首曲子也是下半場演出的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陳含章在安可曲“Days of Wines and Roses”中嘗試演奏了幾段不常見的大跨步(stride)的樂曲。在演出結束之後,我笑著跟她說,上一回聽stride風格的現場演奏已經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候爵士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來臺北演出,就曾經演過這種走紅於1930年代的老派鋼琴音樂。

搬到國境之南的陳含章是這樣告訴我的:「我學會了用一個謙卑,開闊的心去看不同地方的爵士樂。美國不是只有那些大城市才有爵士樂的存在。」對陳含章而言,作為文化融爐的南德州非但不是邊陲,美國的爵士樂、墨西哥民族樂以及紐奧良音樂,反而進一步滋養了她的創作之旅,一如“East of the Sun”(〈太陽之東〉)原曲所唱的:

太陽之東,月亮之西

我們將建造一個愛的夢想屋,親愛的

白天靠近太陽

夜晚靠近月亮

勇於打破藩籬,在即興演奏及創作的路上,巧妙地跨越了不同風格,陳含章正在打造一個音樂的夢想屋。

《Jazz Night:Saxophone 林奕銘 x Piano 陳含章》

演出|薩克斯風:林奕銘、鋼琴:陳含章
時間|2024/07/12 19:00
地點|Pure Win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